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徐琪李碧春吴信生常国斌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当前,研究性教学评价笼统、学生评价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十分普遍。本文在分析了研究性教学实践取得成绩的同时,并重点提出了研究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2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学术界对研究性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深入研究和探讨显得不足,尤其是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匮乏,导致研究性教学不能得到普遍认可和公正评价。因此,如何建立起研究性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使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制度化实施,特别是使其固化为成规模的可持续的教学形式,本文将作一些探索。

一、研究性教学实践取得的成绩

纵观全国高等教育院校,许多学者已经对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加快教学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策略,并且分析了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必须处理好的关系。[1]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指出,推进本科研究性教学要做到:坚持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抓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促使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以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国际化培养;坚持国家名师、知名学者、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确保教学质量。[2]大连理工大学原高教所所长谢秉智从三个层次提出了推动研究性教学工作的策略:宏观层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中观层次——营造教学环境,加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微观层次——精心设计实施,精心设计,探索实践,抓住课堂、实践、课外、评价几个主要环节。[3]王秀友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研究型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计划与师资队伍建设;选择优秀教材的同时,提倡自编讲义;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硬件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4]胡民强认为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环境建设就要树立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研究型教学教师队伍;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计划向研究型教学计划的转变;建立有利于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研究型教学的教材;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型教学的评价体系。[5]

二、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内容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渗透着的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以及创新、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成果的表达等。研究性教学从评价者的角度可分为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不同类型,而从评价的功能可分为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6]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教学全过程的多元评价,应从其特点来把握评价的方向和理清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程性。研究性教学的评价贯穿于研究性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形成性的评价。②多元性。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也可以是由多位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同时,研究性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注重学习过程中主体价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注重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实现多元化体验,并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主动完善。③多样性。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表现在评价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上。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④发展性。研究性教学评价是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评价更多地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合作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与自我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过程。[7]

三、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实施

1.研究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原有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师研究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成功经验(如目前美国正在推广使用的文件夹式评价体系(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按照特尔斐法(DelphiMethod)的要求,对我校涉农专业学院研究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对动物科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细化分析,旨在建立适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组织机构的建立、评价运行机制的建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调控机制的建立。在制定初选指标后,进行有控制的专家咨询,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

2.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制定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条例,如教学工作督导条例、学员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制度、教学督导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工作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有制度作保证,使得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发展。

3.建立反馈和调控机制

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反馈,使教员能及时掌握学生、专家和管理者对研究性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改进。通过反馈,为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元元.积极探索建立研究型教学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4(17):23~24

2黄庆.开拓创新培养途径推进本科研究型教学进程.中国高等教育,2006(2):41~42

3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研究,2005(6):55~57

4王秀友.提高研究型教学的实效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5~106

5胡民强.研究型教学的环境建设.高等农业教育,2006(8):43~45

6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7周振微.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