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冈底斯南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冈底斯,汤白,砂岩,物源分析
冈底斯南缘论文文献综述
杨宗耀,胡古月,肖洪天,王鹰,赵晓彦[1](2019)在《西藏汤白矿区下白垩统比马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冈底斯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沿雅鲁藏布江北岸广泛分布的比马组为一套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火山-沉积岩组合。本次工作通过对采集于汤白矿区的比马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研究区的汤白比马组砂岩以火山岩夹层形式产出,碎屑分选差,磨圆度低,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低,以富含长石和岩屑为特征,为活动岩浆弧构造环境下的沉积物。除碳酸盐胶结物导致的CaO含量变化外,所有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与上地壳平均含量大体一致,且Fe_2O_3~T、MgO、TiO_2、P_2O_5及MnO与大陆岛弧成因砂岩含量相同。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的低CIA值(46%~68%)和较高的ICV值(0. 75~1. 14)表明砂岩遭受风化作用弱,成熟度低,粘土矿物(如高岭石和蒙脱石等)含量低,多属于构造活动区首旋回沉积物范畴。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汤白比马组砂岩显示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ΣREE值介于46. 16×10~(-6)~90. 03×10~(-6)之间,具有与后太古宙平均页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δEu值介于1. 06~1. 36之间,呈明显正异常,为斜长石碎屑所致。δCe介于0. 92~0. 94之间,呈弱负异常,表明其沉积过程中受海水作用较弱。在微量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蛛网图中,汤白比马组砂岩显示为亏损Th、Nb、P、Ce、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因此,汤白比马组砂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白云,郎兴海,王旭辉,崔志伟,谢富伟[2](2019)在《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矿区早侏罗世含矿斑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汤白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南缘,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矿区由地表探矿工程控制3条赋存于早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斑岩中的主矿体(1号、2号和3号),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英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83.3±1.2Ma,形成于早侏罗世;(2)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岛弧背景下的安山质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表明汤白矿区含矿斑岩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3)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具有寻找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今后应加强该带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特别是早—中侏罗世斑岩的成矿潜力评价。(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倩,曾令森,高家昊,赵令浩,王亚飞[3](2019)在《西藏南部冈底斯南缘松卡晚白垩世埃达克质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松卡岩体地处藏南冈底斯岩基南缘的东段,主要由闪长岩和花岗岩脉组成,为详细研究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记录。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松卡岩体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97Ma,具有高Sr、低Y和高Sr/Y比的特点,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同时具有高MgO含量和高Mg~#值,以及较低的~(87)Sr/~(86)Sr(t)(~0.7042)和较高的ε_(Nd)(t)(+4.6~+8.8),是俯冲新特提斯洋壳和少量海洋沉积物部分熔融并随后与上覆地幔楔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与91Ma松卡埃达克质岩石相比,97Ma松卡埃达克质闪长岩具有更多地幔物质参与。松卡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93Ma,同样具有较低的~(87)Sr/~(86)Sr(t)(0.7046)值和较高的ε_(Nd)(t)(+7.5~+7.8)值,可能是具有亏损地幔特征的中基性岩浆经过分离结晶作用演化而来。上述数据表明,在100~90Ma期间,较年轻的俯冲新特提斯板片可能发生过部分熔融,板片部分熔融熔体与上覆地幔楔的相互作用是形成高镁闪长岩(安山岩)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鑫朋,张振利,张泽国,王金贵,邓科[4](2019)在《西藏冈底斯南缘中侏罗世辉长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释冈底斯南缘新发现的中基性岩体构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信息,以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昌果乡辉长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岩体锆石年龄为(165±1. 1) Ma。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富铝(Al2O3=18. 84%~20. 70%)、富钾的特征,在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多落在挤压岛弧区域,表明其形成构造环境应为俯冲岛弧环境。样品具较为平缓的稀土配分曲线,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无明显Eu异常,(La/Yb)N平均值为2. 30(<4. 3),与幔源岩浆的稀土配分型式相似。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值为很高的正值(12. 97~18. 74),二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50~218 Ma,略大于其侵位年龄,表明幔源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该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冈底斯俯冲过程中的成熟岛弧期,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南冈底斯在中侏罗世处于俯冲岛弧构造环境。(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刘和[5](2018)在《冈底斯南缘雪乡地区麦隆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藏雪乡地区麦隆岗组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牙形石样品采集,经过了标准的一系列牙形石分析处理后,共获得20枚牙形石标本。经过鉴定分析,得到4属10种牙形石,主要为Epigondolella属和Primatella属,以及Carnepigondolella属等,其中包括Epigondolella aff.stefanionensis,Epigondolella aff.uniformis,Epigondolella aff.vialovi,Primatella permica,Primatella rhomboidale,Primatella rotunda beta,Carnepigondolella spenceri,Carnepigondolella aff.spatulata,Carnepigondolella samuelli,Kraussodontussp等。在收集相关资料后,系统的将其分出了相应的4条牙形石生物带,按照剖面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别为:Primatella permica带,Carnepigondolella samuelialpha带,Carnepigondolella aff.spatulata带以及Kraussodontussp带。论文所获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与毛力、田传荣(1987)的麦隆岗顶部的叁迭世牙形石带,以及全球的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确定西藏晚叁迭世麦隆岗组沉积时代。根据鉴定所得结果以及叁条牙形石带划分结果显示,西藏晚叁迭世麦隆岗组为卡尼阶Tuvalian亚阶,并不是前人所得到的诺利阶,所以麦隆岗组时代的研究还存在争议,西藏晚叁迭世牙形石的获得可为其时代精细划分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旭辉,郎兴海,邓煜霖,崔志伟,娄渝明[6](2018)在《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叁迭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0.87)Ma(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_2(75.20%~75.97%)、Na_2O(3.39%~4.12%)、Na2O/K2O值(1.40~2.00)和低MgO(0.32%~0.38%)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和K)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和重稀土(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35.26)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晚叁迭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尚振[7](2016)在《藏南冈底斯南缘程巴复合岩体构建机制及岩浆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巴岩体位于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南缘,由花岗闪长岩、淡色辉长岩与闪长质包体等组成。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9.4Ma,淡色辉长岩岩脉形成年龄为29.7Ma,闪长质捕虏体形成年龄为30.1Ma。经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分析,锆石Hf同位素,具有以下地球化学性质:叁种岩性都富集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及高场强元素,具有一致的Hf同位素特征εHf(t)=+1.1~+6.2和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εNd(t)=-2.9~-5.9。相比于花岗闪长岩与淡色辉长岩,闪长质包体较更加富集LREE,具有较低的Sr/Y比值。由La/Sm-La演化关系中中,显示出叁者明显的分离结晶信息,加上随着分离结晶过程中SiO2的增加磷含量降低,能分析出花岗闪长岩与淡色辉长岩由磷灰石的结晶所导致,但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并不能解释叁者其它主微量元素的明显差异,细粒闪长质包体具有较高的Ca、Fe、Mg、Mn,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K、Sr及相对较低的Na、Mg、Fe,淡色辉长岩具有很高Ca、Na、Sr/Y及很低K,Mg,Fe,Rb。如果叁者之中闪长质包体更加接近原始岩浆,那角闪石的分离结晶能解释花岗闪长岩上述特征,黑云母的分离结晶能解释淡色辉长岩的上述特征。综上所述,程巴岩体花岗闪长岩,淡色辉长岩,闪长质包体形成时间、锆石Hf同位素与全岩Sr-Nd同位素等差别甚微,以及叁者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假设闪长质包体更加接近原始的母岩浆组分,表明花岗闪长岩相对于母岩浆可能经历了磷灰石与角闪石的分离结晶过程,而淡色辉长岩相对于母岩浆可能经历磷灰石与黑云母的分离结晶过程,可表明程巴复合岩体的不同岩性由同一岩浆分离结晶所形成,其花岗闪长岩与淡色辉长岩的高Sr/Y特征为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并不代表原始岩浆组分。程巴复合岩体的构建机制为接近原始岩浆成分的闪长质岩浆最先结晶成岩,花岗闪长岩岩浆穿过闪长质岩石形成含有闪长质捕虏体的花岗闪长岩主岩体,最后淡色辉长岩岩岩浆穿插进入主岩体,形成具有闪长质捕虏体的淡色辉长岩脉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尚振,曾令森,高利娥,高家昊,陈福坤[8](2016)在《藏南冈底斯南缘程巴岩体高Sr/Y花岗闪长岩和包体形成机制及Sr-Nd-Hf同位素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巴岩体位于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南缘,由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质包体等组成。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可以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即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9.40±0.18Ma与29.42±0.25Ma,细粒闪长质捕虏体形成年龄为30.02±0.15Ma。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 O2(65.2%~66.2%)、K2O(3.2%~4.0%),较低的铁(TFe O=3.2%~4.0%)和Mg O(约2%),同时具有高Sr(774×10-6~813×10-6)、低Y(9.9×10-6~11.2×10-6)、高Sr/Y值(63.4~82.2)等特征;闪长质包体表现出较低的Si O2(53%~56.1%)和K2O(1.5%~3.2%),较高的铁(TFe O=6.1%~8.1%)、Mg O(4.0%~6.2%)和Na2O/K2O≥2,同时具有负Eu异常(Eu/Eu*=0.432~0.804)。2种岩性都富集LREE及LILE,亏损HREE及HFSE,具有较高且一致的εHf(t)值(+1.1~+6.2)和全岩εNd(t)值(-2.9~-5.9)。以上数据表明,花岗闪长岩与细粒闪长质包体由同一岩浆分离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经历磷灰石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其高Sr/Y值为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并不代表原始岩浆组分。(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9](2015)在《冈底斯南缘努日矽卡岩铜-钼-钨矿成矿斑岩体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冈底斯南缘努日矽卡岩铜-钼-钨矿位于克鲁-冲木达成矿亚带中部,是冈底斯成矿带上首个达到大型规模以上的矽卡岩型铜-钼-钨矿,辉钼矿Re-Os年龄结果指示其成矿年龄为23 Ma,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成矿斑岩体。本文首次报道了努日矿区新发现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9 Ma,与成矿时代一致。努日矿区成矿斑岩体的发现首次证(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吴昌炟,郑远川,张松,付强,徐培言[10](2015)在《冈底斯南缘努日Cu-W-Mo多金属矿床黑云母Ar-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努日矽卡岩型Cu-W-Mo多金属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南部的克鲁-努日-冲木达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具有较大的成矿规模以及独特的矿化组合,并可分为北部Cu-Fe矿段和南部Cu-W-Mo矿段。新近的研究显示努日矿区南北矿段具有不同的成矿时代,表明至少存在着两期Cu矿化事件。本文采集了Cu-WMo矿段内仅发育Cu矿化的石英脉样品,并对与黄铜矿共生的黑云母进行了Ar-Ar同位素定年工作。实验结果显示,黑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23.75±0.18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3.72±0.28Ma(MSWD=1.5),与前人测得南矿段内和辉钼矿共生的黄铜矿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不同产状Cu矿化具有相同的成矿时代,表明Cu-WMo矿段未发生两期成矿作用的迭加。矿化石英脉显示出张性环境的特征,可能代表了成矿物质由深部隐伏斑岩体向上运移的通道。克鲁-努日-冲木达成矿亚带在晚碰撞阶段发育大规模成矿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系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冈底斯南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汤白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南缘,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矿区由地表探矿工程控制3条赋存于早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斑岩中的主矿体(1号、2号和3号),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英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83.3±1.2Ma,形成于早侏罗世;(2)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岛弧背景下的安山质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表明汤白矿区含矿斑岩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3)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具有寻找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今后应加强该带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特别是早—中侏罗世斑岩的成矿潜力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冈底斯南缘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宗耀,胡古月,肖洪天,王鹰,赵晓彦.西藏汤白矿区下白垩统比马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冈底斯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9
[2].白云,郎兴海,王旭辉,崔志伟,谢富伟.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矿区早侏罗世含矿斑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9
[3].徐倩,曾令森,高家昊,赵令浩,王亚飞.西藏南部冈底斯南缘松卡晚白垩世埃达克质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岩石学报.2019
[4].杨鑫朋,张振利,张泽国,王金贵,邓科.西藏冈底斯南缘中侏罗世辉长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2019
[5].刘和.冈底斯南缘雪乡地区麦隆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王旭辉,郎兴海,邓煜霖,崔志伟,娄渝明.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8
[7].尚振.藏南冈底斯南缘程巴复合岩体构建机制及岩浆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8].尚振,曾令森,高利娥,高家昊,陈福坤.藏南冈底斯南缘程巴岩体高Sr/Y花岗闪长岩和包体形成机制及Sr-Nd-Hf同位素制约[J].地质通报.2016
[9].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冈底斯南缘努日矽卡岩铜-钼-钨矿成矿斑岩体的发现及其意义[J].矿物学报.2015
[10].吴昌炟,郑远川,张松,付强,徐培言.冈底斯南缘努日Cu-W-Mo多金属矿床黑云母Ar-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