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某些领域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也可以说,目前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众多的冲突和矛盾,混乱和无序。当然,生产要素市场也无可避免。劳动力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之一,首当其冲地遭遇到经济转型及制度变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处于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歧视。歧视与市场本质格格不入,对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限制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因此,对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一直以来,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备受关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歧视现象非常关心。自1957年贝克尔开始研究歧视问题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于是歧视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形成了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学者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对歧视问题才开始加以关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中国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就业问题凸显的今天,中国学者对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现象更为重视,开始致力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以期找出歧视的成因与解决之道。这些学者使用大量的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了歧视的存在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不可否认他们的研究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解决歧视问题提供了借鉴,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始终没有明确指出歧视问题的根源。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不仅各种歧视案件频繁地出现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而且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因为受到歧视而将用人单位诉诸法庭。与此同时,歧视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劳动力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展开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与西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具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根深蒂固的歧视是针对劳动力的户籍和地域身份而进行的歧视。这一现象深受中国社会历史制度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份歧视,尤其是户籍和地域身份的歧视;试图回答身份歧视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的原因,即我国特有的制度因素和经济转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劳动力歧视问题涉及到中国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因素和经济转型因素,本文决定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及案例分析对身份歧视问题进行系统地诠释。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本部分首先对劳动力市场的歧视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其次对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思想渊源以及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西方的歧视理论做了述评,以便更好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对中国学者的歧视研究进行了总结,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我国理论界对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即歧视类型、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歧视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是比较分散、比较片面的,且无章可循。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歧视问题,尤其是基于户籍和地域身份的歧视。第二部分进一步对劳动力歧视的一般概念以及劳动力身份歧视的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以便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对我国劳动力身份歧视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这一部分首先对我国身份歧视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次又进一步描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身份歧视类型。这两部分描述足以证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身份歧视现象,而相关的数据资料又进一步显示,在现今的劳动力市场中,地域和户籍身份歧视的状况已经十分严重。第四部分是对身份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要是从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结合经济转型的特殊因素,来探讨我国身份歧视产生的根源,揭示了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歧视产生的根源是一系列歧视性的制度,并认为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户籍歧视的主要诱因,而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非正式制度则是地域身份歧视产生的直接原因;其次,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对身份歧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再次,我国转型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和人们的一系列心理因素也对身份歧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另外,该部分还对身份歧视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短时间内,身份歧视能为其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歧视的长期存在对需求方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供给方而言,歧视会给其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运行来讲,歧视也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歧视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总是弊大于利。第五部分,通过前面几个部分的系统论述,我们对身份歧视的成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部分就提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歧视问题的政策建议,政策建议涉及到制度的改革、立法的完善、劳动力需求方用工制度的规范和劳动力维权意识的培育等方面。本学位论文可能的创新和特点:一是注重了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基础理论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内容更为充实,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二是从我国的社会历史和经济转型背景来解释身份歧视产生的原因,或者说,把我国所特有的制度因素和经济转型因素纳入到身份歧视的研究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劳动力市场”的提出[J]. 党史博览 2019(12)
- [2].劳动力市场监测机制的国际经验及政策启示[J]. 统计与决策 2019(23)
- [3].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分析——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 [4].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冲击[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12)
- [5].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就业:基于非对称信息经济视角[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12)
- [6].德国“劳动力市场4.0”建设:机遇、挑战和应对[J]. 德国研究 2019(04)
- [7].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研究[J]. 辽宁经济 2020(02)
- [8].如何应对疫情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挑战[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04)
- [9].新时期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策略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09)
- [10].中职教育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回报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20(05)
- [11].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原因、影响与测度:一个文献综述视角[J]. 西部金融 2020(04)
- [12].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13].后疫情时代聚焦劳动力市场韧性与互惠性[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0(10)
- [14].劳动力市场改革与发展历程[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9(01)
- [15].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9(16)
- [16].初探工资对劳动力市场及经济发展的影响[J]. 人力资源 2019(12)
- [17].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非正规部门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32)
- [18].中国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10)
- [19].一级劳动力市场下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J]. 现代商业 2018(10)
- [20].上海劳动力市场分层研究[J].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8(05)
- [21].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不足[J]. 北方经贸 2018(11)
- [22].新都区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现状思考[J]. 四川劳动保障 2017(01)
- [23].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城乡消费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学术月刊 2016(12)
- [24].教育要更多聆听劳动力市场的声音[J]. 教育经济评论 2017(02)
- [25].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密切相关[J]. 中国民政 2017(09)
- [26].在线劳动力市场就业效应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7(04)
- [27].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基于广东省335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17(07)
- [28].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一个综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7(09)
- [29].英国提高劳动生产率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政策建议[J]. 中国财政 2017(16)
- [30].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市场调整:研究进展及启示[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