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中亨伯特流亡的多元阐释

《洛丽塔》中亨伯特流亡的多元阐释

论文摘要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小说《洛丽塔》一直以其多面性而备受文学评论界关注。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也把自己推向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为西方文学批评史平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纵览学者对主人公的评议,作者发现《洛丽塔》的流亡主题还研究得不够全面,读者不能充分认识到亨伯特的文学意义。本文主要以爱德华·萨伊德的流亡理论为依据,从空间流亡,时间流亡,语言流亡三方面对主人公的行为状态进行一种新的解读,挖掘亨伯特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刻意蕴,揭示纳博科夫对流亡的深切体验及其思考。萨伊德认为流亡是一种永久失去家园,无以为家的状态,同时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归家情结驱使流亡者不断地在流亡中寻找家园,但回归或重建家园的努力只是徒劳。无家可归、漂泊注定是流亡者的宿命。对流亡者来说,家既可以是现实的家园,也可以是精神的家园,因此,流亡就是现实和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同时,无论现实的还是精神的,流亡从根本上揭示了流亡者心灵的漂泊。《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空间、时间和语言流亡艺术地揭示了他在现实和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反映了他心灵的漂泊状态。本文的第一章分析《洛丽塔》流亡主题的文学意义。作者首先分析流亡文学的动机、流亡主题的文学表现方式以及流亡主题的启示意义,然后着重探讨《洛丽塔》中的流亡主题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纳博科夫的这部名作表明:亨伯特的三重流亡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流亡。第二章探讨了亨伯特的空间流亡。其无休止旅行见证了他作为流亡者不安定的无家状态。其中间状态感既暗含了他回归故土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作为流亡者在美国无以为家的状态。亨伯特对其精神依托童年初恋的追寻造成了他现实上的无家可归。因此,亨伯特的空间流亡反映出了他心灵的漂泊状态。第三章阐释了亨伯特的时间流亡。因其对童年初恋的精神依恋,亨伯特把过去的童年当作时间上的精神家园,但他只能在现在时间的“牢狱”中漂泊。归家情结使他沉溺于过去,而束缚于现在时间表明他永远不可能回归他童年时代的精神家园。第四章分析了亨伯特的语言流亡。母语缺失意味着文化身份的丧失,亨伯特生活在异国他乡,在他者的语言中流亡。他不可能在他者的文化载体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他的心灵只能永远漂泊。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亨伯特的三重流亡暗含了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体验。纳博科夫把自己的流亡经历写进了《洛丽塔》中,从亨伯特流亡的三个层面揭示了流亡的本质——心灵的漂泊,流露出了对人类灵魂状态的关注。这就是《洛丽塔》这部小说之所以感人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Exile in Lolita
  • 1.1 Exile as Literary Motif
  • 1.2 Exiling of the Soul: Nabokov and Lolita
  • Chapter 2 Exile in Space
  • 2.1 Humbert's Restless Moving
  • 2.2 Humbert's Living in Between
  • Chapter 3 Exile in Time
  • 3.1 Humbert's Indulgence in the Past
  • 3.2 Humbert's Imprisonment in the Present
  • Chapter 4 Exile in Language
  • 4.1 Humbert's Otherness in the Absence of Mother Tongue
  • 4.2 Humbert as a Wandering Soul in the Other Tongue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纳博科夫的另一种解法[J]. 书城 2020(04)
    • [2].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再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J]. 外国语言文学 2020(04)
    • [3].从符号学视角看纳博科夫——纪念纳博科夫诞辰120周年[J]. 俄罗斯文艺 2019(02)
    • [4].纳博科夫的形上学——回顾与展望[J]. 俄罗斯文艺 2019(02)
    • [5].《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J]. 道路交通管理 2019(06)
    • [6].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 学术交流 2019(10)
    • [8].纳博科夫的生平境遇[J]. 世界文学 2019(06)
    • [9].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J]. 出版广角 2017(23)
    • [10].从多重世界透镜解读纳博科夫艺术创作中的边界主题[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1].论纳博科夫与新批评[J]. 文艺评论 2017(05)
    • [12].排局与纳博科夫式叙事策略——以《说吧,记忆》为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9)
    • [14].纳博科夫与文学自译[J]. 俄罗斯文艺 2016(03)
    • [15].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简析及其作品的文化译介研究[J]. 散文百家 2019(10)
    • [16].纳博科夫俄文诗选[J]. 江南(江南诗) 2020(05)
    • [17].纳博科夫英文诗选[J]. 江南(江南诗) 2020(05)
    • [18].纳博科夫的俄罗斯诗魂[J]. 南方文学 2019(02)
    • [19].纳博科夫的故事(9首)[J]. 作家 2019(03)
    • [20].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J]. 文教资料 2016(35)
    • [21].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之一[J]. 文教资料 2016(34)
    • [22].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以《文学讲稿》中的《包法利夫人》批评为例[J]. 文教资料 2016(36)
    • [23].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J]. 文教资料 2016(36)
    • [24].主持人语[J]. 诗歌月刊 2018(02)
    • [25].编织生命的花样——评博伊德《纳博科夫传》[J]. 现代传记研究 2016(02)
    • [26].艺术化的自我书写——论纳博科夫自传《说吧,记忆》[J]. 现代传记研究 2016(02)
    • [27].《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J]. 国家人文历史 2016(24)
    • [28].美国性·俄罗斯性·世界性:纳博科夫文学理论研究[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29].在观鸟的快乐中脱离自己[J]. 意林 2017(03)
    • [30].真实与虚幻之间——纳博科夫小说的时空叙事[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标签:;  ;  ;  ;  ;  

    《洛丽塔》中亨伯特流亡的多元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