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烷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胡萝卜素,柑橘黄烷酮,胶束化,Caco-2细胞
黄烷酮论文文献综述
聂梅梅,张钟元,李大婧,刘春泉[1](2019)在《柑橘黄烷酮调控β-胡萝卜素肠道吸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β-胡萝卜素(β-carotene)是广泛存在于果蔬中的一种天然色素,是具有维生素A活性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止晒伤等生理功能。日常饮食中,β-胡萝卜素不可避免地与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一同被消化,这些营养素与β-胡萝卜素相互作用,影响其在小肠中的吸收代谢。研究发现食物基质中的类黄酮会影响β-胡萝卜素肠道吸收及代谢,但具体的调控机制不明确。方法体外模拟胶束化;构建Caco-2细胞吸收模型;小鼠灌胃实验。结果 1.β-胡萝卜素胶束化率随胆盐浓度升高而显着增加(P<0.05),当胆盐浓度达到15 mmol/L时,橙皮素、橙皮苷、柚皮素显着增加胆盐胶束中β-胡萝卜素胶束化率(P<0.05)。柑橘黄烷酮在不同胶束中对β-胡萝卜素胶束化率影响不同,橙皮素、橙皮苷显着提高了胆盐(BS)/卵磷脂(PC)15中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P<0.05)。柑橘黄烷酮降低了β-胡萝卜素胶束平均粒径,调节了胶束的表面电荷。2.柑橘黄烷酮显着增加β-胡萝卜素的细胞吸收(P<0.05),橙皮素、橙皮苷分别增加了68.02%、96.74%,柑橘黄烷酮促进重要转录因子(PPARγ)、细胞膜受体蛋白(SR-BI)的表达。柑橘黄烷酮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3.4种柑橘黄烷酮对肝脏和小肠中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BCO1)活力没有显着影响,β-胡萝卜素代谢产物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及分布存在差异,共检测到5种代谢物,棕榈酸视黄酯是主要的代谢产物。随着灌胃时间延长,组织中总视黄酸酯含量均呈现积累的趋势,其中肝脏中含量较高。小鼠灌胃3 d和5 d,4种柑橘黄烷酮的加入增加了肝脏中总视黄酸酯的含量,小鼠灌胃7 d,柚皮素和柚皮苷的加入显着降低肝脏中总视黄酸酯的积累(P<0.05),分别降低了37.41%、35.50%。此外,橙皮素和橙皮苷增加血浆、肠系膜脂肪和小肠中总视黄酸酯的含量。结论柑橘黄烷酮在不同胶束中溶解度和亲和力的差异导致其结合位点不同,柑橘黄烷酮通过降低胶束平均粒径、调节胶束的表面电荷、改善胶束的极性促进β-胡萝卜素胶束化;柑橘黄烷酮激活重要转录因子PPARγ增加细胞膜受体蛋白SR-BI的表达,介导细胞旁路通道促进β-胡萝卜素肠道吸收;橙皮素和橙皮苷增加了组织中总视黄酸酯积累,而柚皮素和柚皮苷降低组织中总视黄酸酯积累。(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谢辉,陈亚,雷爱玲,朱春燕,李杨梅[2](2019)在《SPE-HPLC-DAD法同时检测柑橘药用资源中黄烷酮类和川陈皮素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柑橘类5种药用资源中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柚皮素和橙皮素等5个黄烷酮物质和川陈皮素的含量。实验用70%乙醇水溶液分别浸提化橘红、陈皮、青皮、橘络和橘核,提取液经稀释后利用C_(18)固相萃取柱除杂和浓缩,再以0.5%醋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反相梯度洗脱,用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扫描紫外光谱做定性分析,并分别在283、285、290、335 nm波长处做定量检测。在该条件下6个类黄酮成分均实现基线分离;外标法定量,线性相关性好(R~2≥0.999 8);加标回收率为95.83%~103.56%,相对标准偏差为2.90%~8.78%。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芸香柚皮苷10.49 mg/g、柚皮素0.327 mg/g、橙皮素0.129 mg/g在青皮中含量最高,橙皮苷10.78 mg/g、川陈皮素1.74 mg/g在陈皮中含量最高,柚皮苷19.20 mg/g在化橘红中含量最高。该方法适用于柑橘药用资源中微量类黄酮成分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宋祥忠,黄克江,王瑞珩[3](2019)在《白芨(Bletilla striata)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中国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对治疗褥疮、促进创伤面愈合、抑制创面感染具有重要功效。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 F3H)是调控植物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催化酶。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波利亚草(Boechera stricta)、荠菜(Capsella rubella)的F3H序列设计同源引物,对白芨中的黄烷酮3-羟化酶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命名为Bs F3H,并对Bs F3H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s F3H基因的编码序列为1 017 bp,编码309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的基因组DNA含有2个内含子;Bs F3H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最大,且在花蕾中最多。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白芨中花青素的代谢途径及临床用白芨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梁曾恩妮,单杨[4](2018)在《柑橘黄烷酮的提取及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柑橘中提取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并以新橙皮苷为原料制备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NHDC)。研究了提取、大孔树脂洗脱液、结晶等过程对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提取的影响及氢化条件对所得NHDC收率和纯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结果表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在5 MPa压力条件下,用6倍量的90%乙醇瞬时高压提取柑橘类黄酮;采用AB-8大孔树脂柱分离纯化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用3倍量柱体积的20%和60%乙醇先后洗脱柚皮苷和新橙皮苷。NHDC最佳制备条件为:在常温和4 MPa氢气压力条件下,采用用4倍量的高纯水、5%氢氧化钠和5%钯炭作为催化剂,反应12 h半合成NHDC,制备的NHDC收率为8.24%,NHDC含量为97.66%。(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刘正雅,李芳,陈吉华[5](2018)在《柑橘黄烷酮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柑橘黄烷酮在稳定胶原纤维方面的构效关系,分析甲基化、糖苷化对其胶原稳定作用的影响,探索其保护胶原的机制,为临床改善牙本质粘接的长期稳定性开辟新的思路。方法:荧光定量法检测叁种物质Hst、Hsd、Nge对游离型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甲基化、糖苷化等结构对其酶抑制效能的影响,寻找其抑制酶活性的功能基团和可能机制;柑橘黄烷酮处理脱矿的牙(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聂梅梅,张钟元,刘春泉,李大婧,王晓燕[6](2018)在《柑橘黄烷酮对β-胡萝卜素胶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外消化法结合细胞吸收模型,以胶束化率为指标,研究了4种柑橘黄烷酮对β-胡萝卜素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随胆盐浓度升高而增加,当胆盐浓度为15 mmol/L时,添加卵磷脂能显着增加β-胡萝卜素胶束化率(p <0.05)。橙皮苷对β-胡萝卜素胶束化的促进作用显着(p <0.05),橙皮素、柚皮素次之,柚皮苷作用不显着(p> 0.05)。4种柑橘黄烷酮增加了β-胡萝卜素胶束极性,降低了胶束颗粒粒径,提高了胶束稳定性。在调控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利用率和细胞吸收方面,橙皮苷显着提高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利用率(p <0.05),橙皮苷、橙皮素、柚皮素均显着促进β-胡萝卜素的细胞吸收(p <0.05),而柚皮苷对β-胡萝卜素的细胞吸收促进作用不显着(p> 0.05)。由此可见,类黄酮的加入会提高β-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23期)
胡基志[7](2018)在《5.7-二羟基黄烷酮B环不同位羟基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多优良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本论文建立了合成一系列带羟基黄烷酮类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以廉价易得的柚皮苷为原料,在氢氧化钾作用下开环得到中间体根皮乙酰苯-4’-新橙皮糖苷((1)),将(1)与苯甲醛或其羟基衍生物在催化剂吡咯烷和乙酸共同作用下分别得到7种中间体a~g,然后将7种中间体a~g在稀硫酸作用下分别得到目的产物1~7。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1HNMR和LC-MS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最后对目的产物1~7进行抗氧化活性的评估,系统地研究羟基取代黄烷酮B环位点和羟基数量对黄烷酮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简介、分类、药理活性、应用,以及国内外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以寻求一条合适的合成5.7-二羟基黄烷酮B环不同位羟基取代衍生物的路线。第二部分:设计合成了7种目的产物,5.7-二羟基黄烷酮(1)、2’.5.7-叁羟基黄烷酮(2)、3’.5.7-叁羟基黄烷酮(3)、4’.5.7-叁羟基黄烷酮(4)、2’.3’.5.7-四羟基黄烷酮(5)、2’.5’.5.7-四羟基黄烷酮(6)、3’.4’.5.7-四羟基黄烷酮(7),并对每步反应进行了条件优化。第叁部分:本文采用ABTS法和水杨酸法清除羟自由基对化合物1-7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ABTS法比较适合测定黄烷酮化合物抗氧化活性;2.这7种化合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从大到小排序为5>6>7>>2>3>4>1;3.带2号位羟基的黄烷酮衍生物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3号位、4号位;4.羟基数量越多黄烷酮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越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2)
李程程[8](2018)在《南极黄丝瓜藓(Pohlia nutans)对强紫外辐射的响应及其黄烷酮3-羟化酶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寒冷、高盐和强紫外辐射的气候特征,限制了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的生长。南极大陆上广泛分布着高等绿色植被苔藓植物。近来研究表明,南极植被与大陆植被分隔了长达数万年,它们可能是起源于古代的陆生植被。类黄酮(flavonoids,又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主要的紫外吸收物质,在植物适应陆地环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类黄酮的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中已较为清楚,即从苯丙氨酸依次经过叁步酶促反应生成类黄酮前体物质柚皮素,随后主要由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x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2-ODD)家族催化形成植物体内种类最多的一类酚类次生代谢产物。最原始的陆生植物苔藓的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从柚皮素开始的下游分支途径仍不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2-ODD的功能鲜有研究。目前仅有一个钝鳞紫背苔FNS I的体外功能被报道。本研究分析了一株紫外辐射对南极黄丝瓜藓(Pohlianutans)转录组、抗氧化途径、类黄酮含量及其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克隆了一个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基因,研究了其在拟南芥中的催化活性及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南极黄丝瓜藓对紫外辐射的响应分析正常生长和经紫外辐射后的南极黄丝瓜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以q-value<0.005&|log2(Fold change)|>1作为筛选基因的标准。结果发现,有830个DEGs,其中581个基因上调表达,249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合成、细胞壁修饰、类黄酮合成途径、抗氧化途径等生物过程。利用qRT-PCR验证转录组的可靠性,发现12个基因中,有10个基因对紫外辐射的响应情况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结果基本正确。紫外辐射下南极黄丝瓜藓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紫外辐射后,类黄酮含量在96 h后明显增加,为对照组的1.65倍;MDA含量在3 h后增加为20.7 μmol.g-1,为对照组的1.67倍;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酶活性均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 5.4、2.8 和 1.6 倍。2.南极黄丝瓜藓黄烷酮3-羟化酶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答研究从南极黄丝瓜藓转录组中筛选取到一个高响应紫外辐射的基因,该基因注释为黄烷酮 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命名为PnF3(含 1071 bp;35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9.2 kDa,蛋白质等电点为6.21。在NaCl(200 mM)、低温(4℃)、干旱(20%PEG6000)、UV-B(260μW/cm2)和外源施加脱落酸(50 μM)处理下,PnF3H转录水平显着提高。虽然多序列比对发现PnF3H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F3H序列一致性低于50%,但PnF3H具有F3H保守结构域即DIOX-N结构域和2-OGII-xy结构域;且叁维蛋白晶体模型也与F3H类似。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nF3H与来自小立碗藓、拟南芥、油棕和蒺藜苜蓿等黄烷酮3-羟化酶聚类到了一起。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分析发现,PnF3H主要在细胞质中分布。将PnF3H转入拟南芥中,获得叁个拟南芥过表达纯系(AtOE1-3,称转基因拟南芥)。过表达PnF3H增强了植株在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发育阶段对盐胁迫的抗性。在含125mMNaCl培养下,过表达PnF3H拟南芥和野生型种子萌发率为26.0%和15.0%。在含1 mM H2O2培养下,过表达PnF3H拟南芥的长度明显长于野生型,为野生型根长的3.5倍。200 mM NaCl处理2 h后的抗逆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转基因拟南芥的AtAPX1、AtP5CS1、AtHKT1和AtCAT1上调表达,分别为野生型拟南芥的1.3、1.9、1.6和2.5倍。盐胁迫后抗氧化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过表达PnF3H的SOD和CAT的活性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植株。表明,过表达PnF3H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高盐和氧化胁迫抗性。脱落酸(Abscisicacid,ABA)是一类与种子萌发、响应胁迫等密切相关的植物激素。过表达PnF3H降低了植株在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发育阶段对ABA的敏感性。0.75μMABA处理下,过表达系AtOE1、AtOE2和AtOE3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37.50%、43.75%和52.50%,然而野生型植株种子萌发率仅为18.75%;根长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0.5 μM ABA培养基中,野生型植株的根长为1.1 cm,PnF3H过表达系的根长长于1.5 cm。ABA含量检测发现,野生型植株的内源ABA含量为6.08 ng/g,而叁个转基因拟南芥依次是1.37、1.42、1.40 ng/g。经50μM ABA处理2 h后,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系的ABA信号转导途径关键调节基因ABI4、ABI5等的表达呈显着下调表达。柚皮素是黄酮类物质的前体化合物,能够被F3H催化为二氢山奈酚进入下游分支代谢。柚皮素通过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影响植物根的生长和向地性。在正常的MS液体培养下,野生型和过表达PnF3H拟南芥的生长没有区别;但在含有200 μ柚皮素的MS液体培养基内,转基因拟南芥的长势显着强于野生型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根更长,叶片更大)。利用HPLC分析类黄酮的变化情况,发现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合成了 2个新的类黄酮。表明,PnF3H在拟南芥中具有催化活性,能够代谢柚皮素降低其对植株的生长抑制。综上所述,南极黄丝瓜藓通过积累类黄酮、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紫外辐射;PnF3H的功能分析发现,过表达PnF3H能够提高植株对盐、氧化胁迫的抗性,降低对植物激素ABA的敏感性;过表达PnF3H的拟南芥代谢了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中间产物—柚皮素。表明,苔藓植物中存在黄烷酮3-羟化酶的催化分支代谢途径。本论文为揭示极端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极地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4)
刘正雅[9](2018)在《柑橘黄烷酮在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方面的相关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混合层中牙本质胶原的降解是导致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破坏的主要原因。保护混合层中裸露的胶原纤维,是提高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有研究结果显示柑橘黄烷酮类物质能够抑制胶原降解、保持胶原稳定,提示其应用于稳定牙本质粘接界面的可行性。柑橘黄烷酮种类多样,研究柑橘黄烷酮在稳定胶原纤维方面的构效关系,分析甲基化、糖苷化对其胶原稳定作用的影响,寻找最优物质用以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本研究的内容包括检测叁种柑橘黄烷酮桔皮素(Hst)、桔皮苷(Hsd)、柚皮素(Nge)对游离型和结合型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其抑制胶原酶活性的功能基团;柑橘黄烷酮处理完全脱矿的牙本质胶原,观察胶原生物及理化性能的变化,分析柑橘黄烷酮对牙本质胶原结构的影响,探索其保护胶原的机制,为临床改善牙本质粘接的长期稳定性开辟新的思路。方法:1.荧光定量法检测叁种物质Hst、Hsd、Nge对游离型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甲基化、糖苷化等结构对其酶抑制效能的影响,寻找其抑制酶活性的功能基团和可能机制。2.柑橘黄烷酮处理脱矿的牙本质胶原,老化15天后检测胶原纤维的干重质量变化、羟脯氨酸(HYP)释放量;透射电镜(TEM)观察胶原纤维形态结构变化;原位明胶酶实验进一步评价柑橘黄烷酮对牙本质基质中结合型MMPs活性的影响。3.500μg/m L的Hst、Hsd、Nge处理完全脱矿的牙本质胶原60 min后检测胶原的弹性模量、吸水率、胶原酶降解后HYP的释放量,分析柑橘黄烷酮对牙本质胶原的机械性能和耐酶解性能的影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检测柑橘黄烷酮处理前后牙本质胶原的结构变化;柑橘黄烷酮处理脱矿的牙本质表面,吹干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胶原纤维网的形态。结果:1.叁种柑橘黄烷酮Hst、Hsd、Nge均能抑制游离型胶原酶的活性。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当浓度达到500μg/m L时抑制比例达到90%以上,叁者的抑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老化15天后,柑橘黄烷酮处理组的牙本质胶原干重缺失比例、HYP释放量减少,胶原纤维结构更完整;激光共聚焦检测柑橘黄烷酮处理组的荧光释放强度降低,这些结果显示Hst、Hsd、Nge对结合型MMPs具有抑制作用。叁者的抑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3.脱矿的牙本质胶原经过Hst、Hsd、Nge处理后,牙本质胶原的弹性模量增强、吸水率降低,胶原酶浸泡后HYP释放量降低,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TR-FTIR结果显示,叁种物质处理后,牙本质胶原的叁维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脱矿的牙本质表面经过柑橘黄烷酮处理并吹干后,暴露的牙本质胶原仍能保持原有的网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柑橘黄烷酮能够通过对牙本质胶原的生物改性增强胶原自身的抗酶解性能,达到稳定胶原的目的。综上所述,柑橘黄烷酮能够抑制MMPs活性并且可以对牙本质胶原进行生物改性,保护胶原不被酶降解,提示柑橘黄烷酮具有改善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科梅[10](2018)在《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类胡萝卜素及黄烷酮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基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多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代谢产物,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自由基能通过氧化作用来攻击其所遇到的任何分子,从而对细胞造成伤害。人类大部分常见疾病都与自由基损伤具有重要的联系。类胡萝卜素、黄烷酮作为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活性物质,是备受关注的自由基清除剂。探索类胡萝卜素与黄烷酮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对相应抗氧化食品或辅助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手段,结合多种自由基清除方法,研究了类胡萝卜素及黄烷酮结构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关系。关于类胡萝卜素的研究,通过GaussView5.0构建十叁种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模型,运用AM1法对其结构进行初步优化后,再用密度泛函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LYP/6-311(d,p)水平上进一步优化计算。同时采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分别测定β-胡萝卜素、叶黄素、虾青素、番茄红素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的自由基,类胡萝卜素具有不同的清除能力;(2)综合四种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的结果,发现四种类胡萝卜素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从大到小为:虾青素>番茄红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3)根据前线轨道能级差及NPA(Natural population analyisis)净电荷分布发现,类胡萝卜素的多个共轭双键的特殊结构是它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重要原因,共轭双键数目越多,类胡萝卜素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越高。(4)端环上的基团对类胡萝卜素活性也有影响,碳碳双键、羟基、酮基以及环氧基能够促进分子的活性。端环上的基团中,碳碳双键、酮基影响了分子的共轭体系,对类胡萝卜素活性影响最大。这与实验测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相吻合,表明前线轨道能级差、NPA净电荷分布可作为表征带环的类胡萝卜素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重要参数。关于对黄烷酮的研究,使用密度泛函法在B3LYP/6-311(d,p)水平上对十种黄烷酮进行优化得到优势构象,同时运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及羟自由基清除法对黄烷酮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1)根据NPA原子净电荷分布和前线轨道能级分布发现,黄烷酮分子的活性部位主要是B-环上的羟基,羟基的数量直接和化合物的清除活性成正相关。(2)根据其前线轨道能级分布发现,随着B-环上羟基越多,黄烷酮的HOMO轨道电子云分布逐渐从A-环与C-环向B-环上转移,B-环的活性逐渐增大,表明B-环上羟基数目的增加提高了黄烷酮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这与叁种自由基清除方法测定的结果一致。(3)根据E_(HOMO)、电离势和△E从单电子转移机制对黄烷酮分子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B-环为单羟基时,活性R_3-OH>R_1-OH>R_2-OH;B-环为双羟基时,分子活性跟两羟基位置相关。(4)根据BDE与△HOF从氢原子转移机制对黄烷酮分子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B-环上R_1-OH对其脱氢能力效用最大,其次是R_3-OH,最后是R_2-OH。通过以上研究,为类胡萝卜素及黄烷酮类天然抗氧化物活性位点及活性大小的预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指导高活性类胡萝卜素和黄烷酮类抗氧化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实践中的生产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黄烷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检测柑橘类5种药用资源中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柚皮素和橙皮素等5个黄烷酮物质和川陈皮素的含量。实验用70%乙醇水溶液分别浸提化橘红、陈皮、青皮、橘络和橘核,提取液经稀释后利用C_(18)固相萃取柱除杂和浓缩,再以0.5%醋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反相梯度洗脱,用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扫描紫外光谱做定性分析,并分别在283、285、290、335 nm波长处做定量检测。在该条件下6个类黄酮成分均实现基线分离;外标法定量,线性相关性好(R~2≥0.999 8);加标回收率为95.83%~103.56%,相对标准偏差为2.90%~8.78%。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芸香柚皮苷10.49 mg/g、柚皮素0.327 mg/g、橙皮素0.129 mg/g在青皮中含量最高,橙皮苷10.78 mg/g、川陈皮素1.74 mg/g在陈皮中含量最高,柚皮苷19.20 mg/g在化橘红中含量最高。该方法适用于柑橘药用资源中微量类黄酮成分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烷酮论文参考文献
[1].聂梅梅,张钟元,李大婧,刘春泉.柑橘黄烷酮调控β-胡萝卜素肠道吸收作用机制[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谢辉,陈亚,雷爱玲,朱春燕,李杨梅.SPE-HPLC-DAD法同时检测柑橘药用资源中黄烷酮类和川陈皮素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3].宋祥忠,黄克江,王瑞珩.白芨(Bletillastriata)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梁曾恩妮,单杨.柑橘黄烷酮的提取及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制备工艺[J].湖南农业科学.2018
[5].刘正雅,李芳,陈吉华.柑橘黄烷酮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相关机制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6].聂梅梅,张钟元,刘春泉,李大婧,王晓燕.柑橘黄烷酮对β-胡萝卜素胶束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8
[7].胡基志.5.7-二羟基黄烷酮B环不同位羟基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8
[8].李程程.南极黄丝瓜藓(Pohlianutans)对强紫外辐射的响应及其黄烷酮3-羟化酶的功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8
[9].刘正雅.柑橘黄烷酮在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方面的相关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10].刘科梅.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类胡萝卜素及黄烷酮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D].南昌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