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

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旨在系统解答有关我国贝类产业“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怎么办”等问题。蛤类作为滩涂贝类的一种,近年来逐渐暴露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由于过度采捕、不科学养殖、海洋污染、以及对海洋工业的让渡,蛤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作业和生产空间日趋缩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日趋下滑,蛤类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蛤类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政府外控、行业自调、社区服务共同协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养殖协会、龙头企业、个体业户等多方积极参与的结果。长期以来,蛤类产业的发展一直被动的受制于市场的拉动,致使该产业快速发展,过度膨胀,短时期内,政府得到预期的外显政绩、业户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市场得到丰富的消费产品,似乎达到一种“多赢”的完美结局。但是,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要消除蛤类产业的这种负面影响,保持蛤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调控机制,而这一调控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有赖于重新梳理蛤类产业发展动态,厘清蛤类产业结构、特征及演进趋势。作为上述贝类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项目的主旨在于“探索贝类产业结构和贝类产业链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开展蛤类的产业链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论文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再现红岛蛤蜊产业的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发展趋势,总结红岛蛤蜊产业的基本结构、运行状况及特征,厘清产业链和价值链构成,测度红岛蛤蜊产业的经营绩效,试图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以此映射蛤类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绩效。为达成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红岛蛤蜊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实地考察、典型业户入户调查、专家访谈、走访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法,对红岛蛤蜊产业发展动态、产业结构、产业链及价值链构成、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演进趋势、产业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精细化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蛤类、蛤类产业结构的概念体系,客观描述蛤类产业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2)摸清红岛蛤蜊产业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三产结构、所有制结构、管理主体结构等结构特征;(3)厘清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构成、上下链的传递过程及产业链的组织模式;(4)构建红岛蛤蜊产业的价值链,测算价值链诸节点的价值增值;(5)测算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考察典型涉蛤关联产业的经营实态;(6)探寻红岛蛤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本研究填补了渔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一典型地域产业的微观基础和结构性特征,厘清了红岛蛤蜊产业的结构特征、经营行为和产业绩效,以及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战略,为理解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形成了诸多基于事实的、可信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实施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为相关研究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论文形成的重要结论有:(1)从产业链的视角,归纳出两类产业链演进路径,即从蛤蜊育苗、养殖到终端消费为主线的纵向产业链演进路径,和为纵向产业链服务的横向产业链演进路径。总体来看,目前红岛蛤蜊纵向产业链较为完善,发展也比较成熟,而横向产业链发展比较滞后,亦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2)养殖密度过高是引发红岛蛤蜊品质低下的重要诱因,种质资源退化、海洋环境变化等姑且系蛤蜊品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但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背后的激励机制才是产品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将目光聚焦于养殖模式的变更并大规模开发深海资源、大力发展底播增殖等政策,并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将会带来远期的不可控风险。(3)在市场利益驱动、物流快速发展和提倡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今天,红岛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与生产成本的局限,指望所谓技术飞跃与巨额投资来解决蛤蜊苗种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从近期来看,继续推动“南苗北养”模式,地方互补,同时在加强检疫、筛选的基础上继续从南方引进优质苗种。(4)红岛蛤蜊产业链现有的组织模式效率低下,连接松散。从有效组织模式来看,蛤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前提是建立以养殖者、管理者和科研单位“三足鼎立”的组织体系。养殖者在该体系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养殖生产,从重视量的堆砌转变为追求质的精进;管理者要保证体系整体的正常运行、生产者的正常生产,并在当时的环境下应因选择合理的对策、做出有效率的行政介入;科研单位要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向管理者和养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5)在红岛蛤蜊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价值增量程度较高。不同养殖户、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海区、不同投苗密度、甚至不同养殖规模,其养殖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可能不同;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者,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形态,不同的加工程度,其加工增值程度亦存在很大差别;不同批发零售商,不同等级或产地的蛤蜊产品,不同的流通渠道,其价值增值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红岛蛤蜊的价值增值情况并不容乐观。(6)包括“红岛蛤蜊”在内的中国蛤类产业仍处于不完全的产权制度之下,尽管海域使用金和养殖许可证在产业进入或排他性方面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仍未摆脱与公共物品性质的系统关联。为建立明晰的产权,降低外部性影响,就要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使用格局,合理划分海域使用区,预留合理发展海域。公共政策目标是应当基于既有条件改善现有制度安排,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将目标继续转移到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研究中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比如养殖户---收购商---大批发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定价机制是什么?首次销售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从养殖---捕捞---加工、收购---分拣---批发等无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症结是什么?分散养殖局面如何进行整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整合,谁来主导其整合?“南苗北养、北蛤南运”这种跨区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什么,怎样进行测度和评估?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尚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回答,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持续关注这一产业的最新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动机
  • 0.2 研究目标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4.1 研究方法
  • 0.4.2 技术路线
  • 0.5 论文创新点
  • 1 产业结构研究:理论与范式
  • 1.1 理论基础
  • 1.1.1 产业关联理论
  • 1.1.2 投入—产出理论
  • 1.1.3 产业链理论
  • 1.1.4 价值链理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范式
  • 2 蛤类与蛤类产业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蛤类、蛤类产业、蛤类产业结构
  • 2.1.2 蛤类的主要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
  • 2.2 蛤类产业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 2.2.1 世界蛤类产业
  • 2.2.2 中国蛤类产业
  • 2.2.3 山东省和青岛市蛤类产业
  • 2.3 “菲律宾蛤仔”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分布
  • 2.3.1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特征
  • 2.3.2 菲律宾蛤仔生产周期
  • 2.3.3 菲律宾蛤仔生产及空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3 “红岛蛤蜊”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 3.1 数据来源、样本分布及特征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分布及特征
  • 3.2 “红岛蛤蜊”产业发展概况
  • 3.2.1 红岛蛤蜊资源禀赋
  • 3.2.2 红岛蛤蜊产业成长路径
  • 3.2.3 红岛周边蛤蜊产业的空间分布
  • 3.3 红岛蛤蜊产业规模结构
  • 3.3.1 产量、产值和养殖面积
  • 3.3.2 红岛涉蛤渔船数量构成
  • 3.3.3 红岛涉蛤加工、储藏规模
  • 3.4 红岛蛤蜊产业劳动力结构
  • 3.5 红岛蛤蜊产业的三产结构
  • 3.6 经营主体、管理主体结构
  • 3.6.1 涉蛤经营、管理主体构成
  • 3.6.2 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 3.6.3 经营主体的规模结构
  • 3.7 红岛蛤蜊的市场结构
  • 3.7.1 产地组成
  • 3.7.2 流通渠道
  • 3.7.3 价格结构
  • 3.8 红岛蛤蜊产业的技术结构
  • 3.8.1 红岛涉蛤科研机构
  • 3.8.2 红岛蛤蜊养殖户获得技术的途径
  • 3.9 红岛蛤蜊的消费结构
  • 3.10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4 红岛蛤蜊产业链实证研究
  • 4.1 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演变
  • 4.2 红岛蛤蜊产业链构成
  • 4.2.1 红岛蛤蜊产业链结构
  • 4.2.2 红岛蛤蜊主产业链和辅助产业链
  • 4.3 红岛蛤蜊上游产业
  • 4.3.1 红岛蛤蜊育苗环节
  • 4.3.2 红岛蛤蜊养殖环节
  • 4.3.3 红岛蛤蜊采捕环节
  • 4.4 红岛蛤蜊中游产业:加工环节
  • 4.4.1 红岛蛤蜊加工概况
  • 4.4.2 产品加工形态
  • 4.4.3 加工行为特征分析
  • 4.5 红岛蛤蜊下游产业分析
  • 4.5.1 红岛蛤蜊的保鲜储运环节
  • 4.5.2 红岛蛤蜊产品销售环节
  • 4.6 红岛蛤蜊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
  • 4.6.1 “市场交易型”组织模式
  • 4.6.2 “红岛养殖协会+养殖户”
  • 4.6.3 “专业合作社+蛤蜊养殖户”
  • 4.6.4 “龙头企业+养殖户”
  • 4.6.5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验”全链自组织模式
  • 4.6.6 “养殖户协作互助式”的自组织模式
  • 4.6.7 “合伙制”组织模式
  • 4.7 问题与讨论
  • 4.7.1 育苗成本高,致使育苗环节空缺
  • 4.7.2 养殖环境压力加大
  • 4.7.3 加工设备落后
  • 4.7.4 市场假冒伪劣较多,品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 4.7.5 蛤蜊产业链窄而短,衔接不畅存在断层
  • 4.7.6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5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实证研究
  • 5.1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构成
  • 5.2 红岛蛤蜊产业诸节点价值增值
  • 5.2.1 养殖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2 采捕分拣、分级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3 加工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4 流通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3 诸节点增值结果分析
  • 5.4 问题与讨论
  • 5.4.1 红岛蛤蜊品质低下,致使获利能力变弱
  • 5.4.2 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增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 5.4.3 进行大小分拣的比例较低,影响了价值增值
  • 5.4.4 营销环境有待优化,提高蛤蜊的价值实现能力
  • 5.4.5 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低,综合增值能力差
  • 本章小结
  • 6 红岛蛤蜊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6.1 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 6.1.1 红岛蛤蜊养殖经营实况
  • 6.1.2 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实证分析
  • 6.2 典型关联产业经营实态—涉蛤休闲业
  • 6.2.1 蛤蜊休闲产业概况
  • 6.2.2 蛤蜊休闲产业链结构分析
  • 6.2.3 休闲产业价值链及价值增值---以“红岛蛤蜊节”为例
  • 6.2.4 涉蛤休闲产业特征分析
  • 6.3 问题与讨论
  • 6.3.1 个人非理性投入造成的养殖效益低下
  • 6.3.2 “产业立市”指导思想与蛤蜊产业发展的矛盾
  • 6.3.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较少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论文形成的相关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转变养殖理念,树立科学的养殖观
  • 7.2.2 提高蛤蜊加工的比例和深度
  • 7.2.3 创新销售模式
  • 7.2.4 拓展和延伸蛤蜊产业链
  • 7.2.5 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
  • 7.2.6 拓展技术路径
  • 7.3 尚存不足之处
  • 7.4 后续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