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

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

论文摘要

本文立论主要建立于对《末世视野的镜像“对照”——再论<传奇>》一文的批判与再论,并由此追寻张爱玲文学生涯所呈现的文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作为现代中国大寓言的《传奇》的诞生,不仅关联到现代中国被“抗日”所遮蔽的“二战”反思问题,而且可以由此透析接踵而至的“文革”生成。从《传奇》到《秧歌》,正是张爱玲的文学连接起这两场民族大难之间看似断裂的精神线索。全文以“鲁迅的文学”为楔入点与主要线索,试图勾勒“张爱玲的文学”与“人的文学”终于形成逆转和映射关系的全过程。其中尤其展现出以《金锁记》为寓言性巅峰的《传奇》如何推动整个“人的文学”从起点《狂人日记》的“铁屋子”走向“没有光的所在”,从而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点位移,——即,在中西文化相遇中真正流亡“异邦”,使“人的文学”成为“灵的文学”,或曰“罪的文学”,而《金锁记》的面世正是中国文学史上“赎罪文学”的真正诞生。《传奇》对现代中国言说之路也是生存之道的寓言核心则是“封锁”。因此,如果说冲破“封锁”,使现代中国由“无词的言语”走向“流言”的《传奇》,是被蒙蔽在由于中西文化非对等冲撞所形成的种种“文化”之下的历史声音而非普通写实作品,那么,《秧歌》同样如此,并因此远远超出“人的文学”中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所定义的“乡愁”式“乡土文学”的精神范畴,成为在中国魂“复活”意义上的“流亡”文学。由于本文是将“张爱玲的文学”置于以“鲁迅的文学”为精神最高峰的整个“人的文学”历史框架中来展开的,以求在三方的相互阐发、映照中,进一步打开易被视为“异数”的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并努力重现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的历史肌理和历史心灵,所以,全文将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的文学史课题:作为西方文明核心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关系、“新女性”与“人的文学”的关系、“抗战”中形成的“沦陷”/“大东亚”/“亚洲”概念问题、“上海”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狂人日记》与《金锁记》的内在历史关联所暴露的“文革”生成问题等。此外,由于“张学”六十年于两岸三地的曲折延续,行文将不可避免地涉及有关当代文化现象。全文的结论是:“张爱玲的文学”彻底打开了《鲁迅全集》,它生成于“人的文学”,但超越了“人的文学”。可以说,正是在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本质相遇中,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位真正在核心上形成精神传承的文学家,完成了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学家”的身份,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照亮了整个“人的文学”,使之闪现出真正的精神光芒。“张爱玲的文学”的出现,意味着古老而苦难的中国第一次与“神”的真正相遇,并为中国现代文学真正“参与世界的事业”提供了文学史架构的新视野。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现代文学基点的位移:从"铁屋子"到"没有光的所在"——从遮掩"人的文学"的阴影:"鲁迅的文学"楔入
  • 第一章 在"人的文学"中叩响历史的大门:"没有光的所在",还有"人"吗?——张爱玲的文学源点
  • 第一节 不见中心的"流言"与无背景的"没有光的所在"——从"神"、"鬼"、"人"三极"张学"反观消失在"人的文学"视野中的张爱玲的文学
  • 》的"文化"视野之批判'>第二节 "绝对之物"的降临与"大悲"的现代中国寓言:《传奇》——"两刃之剑":兼对《末世视野的镜像"对照"——再论<传奇>》的"文化"视野之批判
  • 第二章 从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到《私语》:一个"最无名目"阵亡在二战战场的中国娜拉——由张爱玲文学传记的研究基点问题所引起的
  • 第一节 中国"贵族"与"人的文学"——"中国人的宗教":"人的关系"
  • 第二节 "新女性":"人的文学"最大的"名"——"烬余"《私语》:来自二战战场"娜拉"的《伤逝》回声
  • 第三章 《传奇》(上):"烬余"忏悔录与二战中的现代中国
  • 第一节 "沦陷"与"封锁":在从"无词的言语"到"流言"的路上
  • 第二节 《金锁记》:在"封锁"中彻底打开的《狂人日记》——中国文学史上"赎罪文学"的真正诞生
  • 一 "妹子"的"罪":"死肉"的大"呕吐"
  • 二 "孩子"也"吃人"了
  • 三 旷野的"呼唤"与"答应":"我在这里!"——从"救救孩子"到"三十年前的故事没有完"兼及"现代中国"的"左翼"性
  • 第四章 《传奇》(下):世界文明史的新篇章:"杂种人"的时代——现代中国二战反思的起点
  • 第一节 在东方"被描写"的"封锁"中开启的世界"杂种人"时代——缘起于《第二炉香》现代汉语之"转译"的《传奇》大寓言
  • 第二节 "上海的边疆":"二患交伐"的中国缩影与现代中国"伪士"的变迁——从"被描写"的"上海的少女"到"到底是上海人":"抗战"中形成的"上海人"/"杂种人"与"中国人"
  • 结语 "赤地"悲歌:在从"乡土"文学到"流亡"文学的十字路口——逆转于"人的文学"的"张爱玲的文学"
  • 附录:《张爱玲文学年谱》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爱玲作品解读及特点分析——评《张爱玲晚期写作研究》[J]. 炭素技术 2019(06)
    • [2].张爱玲的香港印记[J]. 同舟共进 2020(03)
    • [3].张爱玲与张欣:不同叙事方式的都市写作[J]. 南方文坛 2020(04)
    • [4].海内外对张爱玲的翻译的研究——现状、问题和思考[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2)
    • [5].在“异乡”阐释“中国”——张爱玲《异乡记》再解读[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01)
    • [6].张爱玲晚年的朋友圈[J]. 同舟共进 2019(08)
    • [7].《张爱玲传》中的身份认同问题[J]. 创作评谭 2019(05)
    • [8].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J]. 文学教育(上) 2019(10)
    • [9].“蓝天下的小红房子”变奏曲——张爱玲的异域书写[J]. 职大学报 2019(05)
    • [10].异乡如梦: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多重“风景”[J].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5)
    • [11].“服饰”的叙事艺术——评《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J]. 纺织导报 2018(02)
    • [12].张爱玲笔下的酒里情事[J]. 中国酒 2018(01)
    • [13].肉身的救赎:张爱玲的身体诗学[J]. 南方文坛 2018(03)
    • [14].“场域-惯习”视角下张爱玲的翻译及其译作接受[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5].从张爱玲的书信集内观其生命信仰[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04)
    • [16].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与写作[J]. 档案与建设 2018(06)
    • [17].凝视异域:张爱玲的南洋书写及其意义[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7)
    • [18].精致而苍凉——张爱玲的肖像插图研究[J]. 文艺研究 2018(08)
    • [19].风流茶说合——张爱玲笔下的如茶人生[J]. 博览群书 2018(06)
    • [20].张爱玲与赖雅情感揭秘[J]. 档案时空 2018(07)
    • [21].从上海到香港:张爱玲编剧电影的风格延续与演变[J]. 电视指南 2018(05)
    • [22].张爱玲文学世界中的俗与雅[J]. 河南农业 2018(27)
    • [23].浅析张爱玲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J]. 教育现代化 2018(34)
    • [24].时空错位中的心理变迁——张爱玲及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书写[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9)
    • [25].张爱玲后期创作中的“真实”观念[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03)
    • [26].浅析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1)
    • [27].回忆不能承受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怨女》[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28].张爱玲的“爱憎表”[J]. 档案春秋 2017(02)
    • [29].朝语夕答:张氏叙事的敏锐与日常——评张爱玲散文《爱憎表》[J]. 阴山学刊 2017(02)
    • [30].张爱玲未公开书信中的蚤患书写考察[J].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7)

    标签:;  ;  ;  

    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