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1,1’-联萘-2,2’-二酚的合成及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手性1,1’-联萘-2,2’-二酚的合成及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论文摘要

首先,以(L)-(+)-酒石酸和(L)-天冬氨酸、(L)-谷氨酸、(L)-脯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L)-酪氨酸等氨基酸为反应底物,分别与几种低级脂肪醇和邻苯二胺反应,合成了(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ImED)、(1S),2-二(2-苯并咪唑)乙胺(BBImEA)以及(1S),3-二(2-苯并咪唑)-1-丙胺(BBImPA)等几种具有光学活性的二元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还有(L)-脯氨酸乙酯(PEE)、(L)-苯丙氨酸乙酯(PAEE)、(L)-苯丙氨酸异丁酯盐酸盐(PAiPE·HCl)、(L)-苯丙氨酸正丁酯(PAnBE)、(L)-酪氨酸甲酯(TME)和(L)-酪氨酸乙酯(TEE)等几个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以及一种新的化合物——(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以及旋光度等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表征。其次,首次以(L)-(–)-α-苯乙胺、(L)-脯氨酸和(L)-酪氨酸为手性诱导剂,以CuCl2·2H2O和FeCl3·6H2O为催化剂,在几种反应介质(包括水及其它的一些有机溶剂)中氧化偶合2-萘酚,合成了光学活性的BINOL。当(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CuCl2·2H2O作为催化剂,9:1(体积比)的乙醇溶液作为反应介质时,化学产率可达79%,同时光学产率(e.e.值)可达49.4%。根据(L)-(–)-α-苯乙胺和铜(II)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不同反应介质中2-萘酚氧化偶合反应的结果,讨论了反应介质对化学产率和光学产率的影响,确定了2-萘酚的氧化偶合反应为离子型反应。另外,根据所得产物的立体构型,进一步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再次,由光学活性氨基酸类衍生物和一些过渡金属无机盐,如CuCl、CuCl2·2H2O、FeCl3·6H2O以及CoCl2等,首次合成了几种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氧化偶合2-萘酚,制得了光学活性的BINOL。结果表明:由(L)-酪氨酸乙酯和CuCl2·2H2O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2–TEE与由(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和CuCl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BImpHPEA的催化效果较好,化学产率分别达到67%和72.6%,光学产率(e.e.值)分别达到62.1%和53.9%,而由(L)-苯丙氨酸乙酯和无水CuCl2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2–PAEE的催化活性相对稍低,化学产率和光学产率(e.e.值)分别为22.4%和44.5%。还合成了N,N,N,’N’-四苄基乙二胺(TEBDA)及其铜(II)络合物二(桥-氯)-二[氯(N,N,N’-三苄基乙二胺)铜(II)](Cu–TriBEDA),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这两种化合物。Cu–TriBEDA络合物分子为Cu二聚化合物,且每个晶胞中含有两个相似但在晶体学上相互独立的Cu二聚单元。此外,以Cu–TriBEDA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制备了外消旋的BINOL。在少量外消旋BINOL和NaOH存在条件下,以K2S2O8为引发剂,以丙烯酸为反应单体,采用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在水溶液中首次制备了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当反应体系中存在外消旋的BINOL时,自由基聚合反应仍能顺利完成,这表明:虽然BINOL为酚类化合物,但是它不能作为聚合反应的阻聚剂;相反地,在丙烯酸聚合反应过程中,它可以起到交联作用。通过进一步对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作为高吸水性树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对苯二酚、2-萘酚、吗啉和哌啶以及甲醛或多聚甲醛为反应底物,通过酚类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Mannich胺甲基化反应,首次了合成了几种Mannich碱,通过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比较了经典Manni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合成了一系列含有7,7,8,8-四腈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的稀土金属络合物Ln(phen)4(TCNQ)4(H2O),通过熔点、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室温下七种Ln(phen)4(TCNQ)4(H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以及Nd(phen)4(TCNQ)4(H2O)络合物低温条件下的磁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室温条件下还是在低温条件下,Ln(phen)4(TCNQ)4(H2O)络合物均为顺磁性化合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联芳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 联芳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1.1 还原偶合法
  • 1.1.1.1 Ullmann型偶合反应
  • 1.1.1.1.1 经典的Ullmann还原偶合反应
  • 1.1.1.1.2 Ni和Pd催化还原Ullmann偶合反应
  • 1.1.1.2 Stille偶合反应
  • 1.1.1.3 Negishi偶合反应
  • 1.1.1.4 Hiyama偶合反应
  • 1.1.1.5 Suzuki偶合反应(或Suzuki-Miyaura偶合反应)
  • 2(超临界CO2)中的Suzuki偶合反应'>1.1.1.5.1 scCO2(超临界CO2)中的Suzuki偶合反应
  • 1.1.1.5.2 水相中的Suzuki偶合反应
  • 1.1.1.5.3 微波及超声波加速的Suzuki偶合反应
  • 1.1.1.5.4 以离子液体为介质的Suzuki偶合反应
  • 1.1.1.5.5 固相负载的Suzuki偶合反应
  • 1.1.1.6 Kumada偶合反应(或Kharash偶合反应)
  • 1.1.1.7 Liebeskind-Srogl偶合反应
  • 1.1.1.8 Meyers噁唑啉型偶合反应
  • 1.1.1.9 使用其它有机金属试剂的偶合反应
  • 1.1.2 氧化偶合法
  • 1.1.2.1 化学氧化偶合法中常用的催化剂
  • 1.1.2.2 生物酶氧化偶合
  • 1.1.3 其它方法
  • 1.1.3.1 热二聚偶合
  • 1.1.3.2 芳烃GB(Gomberg-Bachman)芳基化反应
  • 1.1.3.3 Pschorr反应
  • 1.1.3.4 芳基三氮烯自由基偶合
  • 1.1.3.5 芳基肼和芳基硼酸自由基偶合反应
  • 1.1.3.6 光引发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 1.1.3.7 辅助桥偶合法
  • 1.1.3.7.1 手性碳–碳桥偶合法
  • 1.1.3.7.2 内酯偶合法
  • 1.1.3.7.3 磺酸酯桥偶合法
  • 1.1.3.8 羟醛缩合与环化反应
  • 1.1.3.9 合成TADDOL类衍生物
  • 1.1.3.10 碳负离子诱导环转变法
  • 1.1.3.11 亲核取代反应
  • 1.1.3.12 通过分子内重排反应偶合
  • 1.1.3.13 Heck型芳基化反应
  • 1.2 手性BINOL的合成进展
  • 1.2.1 手性合成技术
  • 1.2.2 BINOL在合成中的应用
  • 1.2.3 光学活性BINOL的制备
  • 1.2.3.1 外消旋BINOL的拆分
  • 1.2.3.1.1 外消旋BINOL的制备
  • 1.2.3.1.2 外消旋BINOL的拆分
  • 1.2.3.2 通过2-萘酚类底物的不对称氧化偶合
  • 1.2.3.2.1 化学不对称氧化偶合
  • 1.2.3.2.2 通过氰基铜酸盐中间体的分子内氧化偶合反应
  • 1.2.3.2.3 电化学不对称氧化偶合
  • 1.2.3.2.4 光催化不对称氧化偶合
  • 1.2.3.2.5 生物酶不对称氧化偶合
  • 1.2.3.3 通过1-萘基Grignard试剂与手性噁唑啉基萘间的亲核芳香取代反应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中的符号及缩写
  • 第二章 手性诱导剂的合成与光学活性BINOL的制备
  • 2.1 测试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
  • 2.1.2主要试剂及主要产品的物理性质
  • 2.2 光学活性氨基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1 (L)-脯氨酸乙酯(PEE)的合成
  • 2.2.2 (L)-苯丙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2.1 (L)-苯丙氨酸乙酯(PAEE)的合成
  • 2.2.2.2 (L)-苯丙氨酸异丙脂盐酸盐(PAiPE·HCl)的合成
  • 2.2.2.3 (L)-苯丙氨酸正丁酯(PAnBE)的合成
  • 2.2.3 (L)-酪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3.1 (L)-酪氨酸甲酯(TME)的合成
  • 2.2.3.2 (L)-酪氨酸乙酯(TEE)的合成
  • 2.3 光学活性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1 (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的合成
  • 2.3.2 (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ImED)
  • 2.3.3 (1S),2-二(2-苯并咪唑)乙胺(BBImEA)合成
  • 2.3.4 (1S),3-二(2-苯并咪唑)-1-丙胺(BBImPA)合成
  • 2.4 光学活性BINOL的合成
  • 2.4.1 (L)-(–)-α-苯乙胺作为手性诱导剂
  • 2.4.2 (L)-脯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
  • 3·6H2O作为催化剂'>2.4.2.1 FeCl3·6H2O作为催化剂
  • 2·2H2O作为催化剂'>2.4.2.2 CuCl2·2H2O作为催化剂
  • 2.4.2.2.1 四氢呋喃作为反应介质
  • 2.4.2.2.2 水作作为反应介质
  • 2.4.3 (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
  • 2.4.4 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
  • 2.4.5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
  • 2.4.5.1 以酪氨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制备BINOL
  • 2.4.5.1.1 酪氨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4.5.1.2 2-萘酚的不对称氧化偶合反应
  • 2.4.5.2 以二元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为手性诱导剂制备BINOL
  • 2.5 Cu(II)–TriBEDA络合物催化2-萘酚氧化偶合制备(±)-BINOL
  • 2.5.1 Cu(II)–TriBEDA络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5.1.1 配体TBEDA的合成
  • 2.5.1.2 Cu–TriBEDA络合物的合成
  • 2.5.1.3 TBEDA和Cu–TriBEDA晶体结构的测定
  • 2.5.2 Cu(II)–TriBEDA络合物催化合成(±)-BINOL
  • 2.6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吸水性能
  • 2.6.1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2.6.2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测定
  • 2.6.2.1 吸水倍率的测定
  • 2.6.2.2 吸水速率的测定
  • 第三章 氨基酸衍生物手性诱导效应的研究
  • 3.1 光学活性BINOL的合成
  • 3.1.1 (L)-(–)-α-苯乙胺作为手性诱导剂
  • 3.1.2 (L)-脯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
  • 3.1.3 (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
  • 3.1.4 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
  • 3.1.5 氨基酸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
  • 3.1.5.1 CuCl–BImpHPEA络合物化学式的分析
  • 3.1.5.2 苯并咪唑类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分析
  • 3.2 氧化偶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 3.3 Cu(II)–TriBEDA的分子结构
  • 3.3.1 配体TBEDA的分子结构
  • 3.3.2 Cu–TriBEDA的分子结构
  • 3.4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研究
  • 3.4.1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红外谱图分析
  • 3.4.2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BINOL阻聚性能的分析
  • 3.4.3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吸水性能
  • 第四章 几个酚类Mannich碱的合成
  • 4.1 酚类Mannich产物的合成
  • 4.1.1 2,5-二(吗啉基甲基)苯基-1,4-二酚(I)的合成
  • 4.1.2 2,5-二(哌啶基甲基)苯基-1,4-二酚(II)的合成
  • 4.1.3 1-(吗啉基甲基)-2-萘酚(III)的合成
  • 4.2 晶体学数据的收集与结构的测定
  • 4.3 晶体结构的解析
  • 4.3.1 化合物I的分子结构
  • 4.3.2 化合物II的分子结构
  • 4.3.3 化合物III的分子结构
  • 4.4 经典Manin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比较
  • 4.4.1 经典Mannich反应的反应机理
  • 4.4.2 改进的Mannich反应的反应机理
  • 4.4.3 经典的Manni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比较
  • 4.5 小结
  • 第五章 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 5.1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
  • 5.2 稀土TCNQ络合物Ln(phen)4(TCNQ)4(H2O)的合成
  • 5.2.1 中性TCNQ分子的合成
  • 5.2.1.1 2,5-二乙酯基-1,4-环己二酮的合成
  • 5.2.1.2 1,4-环己二酮的合成
  • 5.2.1.3 1,4-二(二腈基甲叉)环己酮的合成
  • 5.2.1.4 TCNQ的合成
  • 5.2.2 LiTCNQ的合成
  • 5.2.3 稀土高氯酸盐的制备
  • 5.2.4 中性配体1,10-邻菲咯啉稀土络合物的制备
  • 4(TCNQ)4(H2O)的合成'>5.2.5 稀土TCNQ络合物Ln(phen)4(TCNQ)4(H2O)的合成
  • 4(TCNQ)4(H2O)产率、外观以及物理性质的比较'>5.3 TCNQ与Ln(phen)4(TCNQ)4(H2O)产率、外观以及物理性质的比较
  • 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5.4 Ln(phen)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 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5.4.1 室温条件下Ln(phen)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
  • 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5.4.2 340–5 K范围内Nd(phen)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
  • 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分析'>5.4.3 Ln(phen)4(TCNQ)4(H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分析
  • 4(TCNQ)4(H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5.4.3.1 室温条件下Ln(phen)4(TCNQ)4(H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
  • 4(TCNQ)4(H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5.4.3.2 低温条件下Nd(phen)4(TCNQ)4(H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电场下TCNQ的激发与光谱性质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1(03)
    • [2].Introduction of F_4-TCNQ/MoO_3 layers for thermoelectric devices based on pentacene[J]. Chinese Physics B 2014(09)
    • [3].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Quasi-one-dimensional Compound Based on TCNQ[J]. 结构化学 2009(02)
    • [4].Adsorption of TTF,TCNQ and TTF-TCNQ on Au(111):An in situ ECSTM study[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 2009(05)
    • [5].Modulating the metal/organic interface via Cu TCNQ decorated layer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bottom-contact single-crystal transistors[J].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5(06)
    • [6].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 of growth process of organic TCNQ aggregates on SiO_2 and mica substrates[J]. Chinese Physics B 2010(08)
    • [7].TCNQ自由基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分子磁性[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1(03)
    • [8].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ovel Ion-pair Compound Consisting of 1,3-Bis(4-cynobenzyl) Imidazole Cation and 7,7,8,8-Tetracyanoquinodimethanide Anion[J]. 结构化学 2010(06)
    • [9].外电场下的TCNQ电子转移过程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09(04)
    • [10].Stabilization variation of organic conductor surfaces induced by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J]. Chinese Physics B 2012(05)
    • [11].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ovel Ion-pair Compound Consisting of 1-(4-Bromobenzyl)pyridinium Cation and 7,7,8,8-Tetracyanoquinodimethanide Anion[J]. 结构化学 2008(06)
    • [12].溶剂对TCNQ的红外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01)
    • [13].F4-TCNQ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urrent volta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u/P3HT:PCBM:F4-TCNQ/n-Si(MPS) Schottky barrier diode[J]. Chinese Physics B 2014(11)
    • [14].基于TCNQ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6)
    • [15].TM_2-TCNQ有机分子磁性第一性原理[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6].Estimation of Metformin Drug for the Diabetes Patients by Simple,Quick and Cheap Techniques within the Formation of Colored Charge Transfer Complexes[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11)
    • [17].壳聚糖包埋TCNQ/乙酰胆碱酯酶电极的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02)
    • [18].基于LiF/Al/F4-TCNQ/NPB电荷产生层的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性研究[J]. 液晶与显示 2014(06)
    • [19].Anisotropic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hase transition and thermal hysteresis of a charge-transfer salt dibutylammonium bis-7,7,8,8-tetracyanoquinodimethane DBA(TCNQ)_2[J]. Chinese Physics B 2008(06)
    • [20].(TCNQ)_2~(2-)基氢键分子磁体表现出非常强的反铁磁偶合作用(英文)[J]. 无机化学学报 2011(01)
    • [21].离子对化合物[(IBz)_2Im](TCNQ)的合成与结构表征(英文)[J]. 无机化学学报 2010(06)
    • [22].离子对化合物[BzQl][TCNQ]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磁性质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06)
    • [23].新型1,2-二(4-吡啶基)乙烯双季铵盐-TCNQ阴离子自由基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J]. 中国科学:化学 2015(06)
    • [24].Investigation of charge transfer complexes formed between 3,3′-dimethylbenzidine (o-toluidine) donor and DDQ, p-chloranil and TCNQ as π-acceptor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19)
    • [25].阴离子自由基TCNQ~-及其铜盐CuTCNQ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 化学学报 2011(12)
    • [26].TCNQ-胶体金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对沙丁胺醇的快速测定[J]. 分析试验室 2015(09)
    • [27].Preparation,Crystal Structure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of the Ion-pair Compound [Cl2Bz(3-MeQl)](TCNQ)[J]. 结构化学 2011(01)
    • [28].TCNQ分光光度法测定利福平[J]. 光谱实验室 2012(06)
    • [29].TMB·TCNQ和硬脂酸混合LB膜的制备及表征[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5)
    • [30].在空穴传输层中掺杂F4-TCNQ提高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标签:;  ;  ;  ;  ;  ;  ;  

    手性1,1’-联萘-2,2’-二酚的合成及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