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稳定性对外显以及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自尊稳定性对外显以及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自尊一直是认知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得益于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的突破和转变,自尊领域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测量技术的进步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探究自我信息加工过程和机制的手段。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尊稳定性对外显以及内隐攻击性影响进行探讨,并用两个实验来证明理论假设。第一部分从自尊稳定性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自尊及其稳定性,总结了自尊和攻击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和现有的部分研究,并以此构建本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体系。第二部分由两个实验组成,实验一探讨了通过比较被试接受失败挫折体验前后的外显自尊得分以及内隐自尊反应时差异,来确定被试是否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方面存在稳定性。结果发现,被试内隐自尊的前后有显著差异,被试外显自尊前后测无显著差异。实验二则探讨了随着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稳定性发生变化,被试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性别对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外显攻击性有显著性影响;不稳定外显自尊和不稳定内隐自尊个体的外显攻击性高于稳定外显自尊和稳定内隐自尊个体的外显攻击性;不稳定外显自尊和不稳定内隐自尊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高于稳定外显自尊和稳定内隐自尊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即总的来说,不论外显自尊还是内隐自尊,它们的不稳定性都会带来高攻击倾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 1、自尊概述
  • 1.1 自尊的定义
  • 1.2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1.3 人类自尊的起源
  • 2、自尊发展的影响因素
  • 3、自尊发展的心理机制
  • 3.1 社会比较
  • 3.2 自我增强
  • 3.3 自我保护
  • 4、自尊的分类
  • 4.1 理想自尊和现实自尊
  • 4.2 内在自尊和外在自尊
  • 4.3 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
  • 4.4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
  • 5、自尊的稳定性
  • 6、攻击性的社会认知研究
  • 7、攻击性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 7.1 外显攻击性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 7.2 内隐攻击性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 8、研究问题
  • 8.1 问题提出
  • 8.2 研究目的
  • 8.3 研究假设
  • 8.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证研究
  • (一) 实验一
  • 1、实验目的和假设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假设
  • 2、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程序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二) 实验二
  • 1、实验目的与假设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假设
  • 2、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程序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总讨论
  • 1、自尊与攻击性
  • 2、传统观点及对其的反驳
  • 3、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与展望
  • 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2 未来研究与展望
  • 第四章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集体纸笔测验问卷
  • 附录二:计算机测验材料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职高专学生外显自尊调查及相关性研究[J]. 浙江医学教育 2012(05)
    • [2].高职高专贫困生外显自尊调查及干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05)
    • [3].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08)
    • [4].外显自尊在中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的中介和调节效应[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04)
    • [5].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在大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 [6].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人格特质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03)
    • [7].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一致性的研究综述[J]. 改革与开放 2010(20)
    • [8].不同类型高一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特点研究[J]. 校园心理 2011(05)
    • [9].大学生嫉妒影响因素浅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0].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 青春岁月 2012(08)
    • [11].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12].自尊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J]. 青春岁月 2015(01)
    • [13].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J]. 应用心理学 2008(04)
    • [14].内隐自尊研究进展[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3)
    • [15].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J]. 陇东学院学报 2011(02)
    • [16].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0(08)
    • [17].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新概述[J]. 大众商务 2009(20)
    • [18].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离现象[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1)
    • [19].中职生外显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 [20].自尊水平与评价性信息的选择性记忆[J]. 心理学探新 2011(01)
    • [21].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3)
    • [22].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09)
    • [23].自尊与抑郁的研究综述[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2(01)
    • [24].大学生自尊水平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5].青少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迷思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6)
    • [26].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外显及内隐自尊的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27].自尊与记忆偏向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12(04)
    • [28].内隐自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9].四川省儿童受虐对其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07)
    • [30].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自尊与情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2)

    标签:;  ;  ;  ;  

    自尊稳定性对外显以及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