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数量经济学
作者: 周卫峰
导师: 汪同三
关键词: 区域收敛,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区域差距
文献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差距的成因、发展趋势等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区域差距的认识,以收敛机制为核心,研究 1978-2002 年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两种不同框架中的收敛理论,概括性地回顾其发展脉络,并对国外学术界开展的跨国经济收敛性、区域经济收敛性和收敛机制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二章采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增长事实作出总体的判断。本章的基本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存在绝对收敛,即使将整个改革时期划分为 1978-1991 年和 1992-2002 年两个区间也是如此;1978-1991年期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内部各自存在人均 GDP 和劳均 GDP 增长的收敛(β 收敛),从而形成了俱乐部收敛;1992 年之后,并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但存在一定的条件收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资、国际贸易和 FDI 对劳均 GDP 增长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收入分布并没有发生由单峰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总体上单峰的态势依然十分明显。第三章研究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本章的基本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省都存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劳均资本不存在收敛性,TFP 在 1978-1991 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在 1992 年之后也不存在收敛性,因此,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并没有自动发挥作用;劳均资本积累和 TFP 增长的变动趋势共同解释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将由各地区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决定。第四章分析 1978 年以来、特别是 1992 年以来的投资、FDI、民营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于劳均资本积累和 TFP 增长所起的作用,并判断其发展趋势,给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无论是劳均资本、还是 TFP,在未来若干年内都不会出现收敛的趋势,也就是说,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仍将难以发挥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在投资、对外开放、市场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以统筹区域发展。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现有研究的简要论述
第三节 结构安排、主要内容和创新
第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与收敛性综述
第一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收敛性
第二节 新增长理论与收敛性
第三节 对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抑或发散
第一节 人均 GDP 的回归分析
第二节 劳均 GDP 的回归分析
第三节 收入分布的演变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
第一节 省级生产函数的估计
第二节 新古典收敛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三节 TFP 收敛性研究
第四节 区域经济增长中收敛机制的作用
小结
第四章 收敛机制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劳均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TFP 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选择
小结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5-18
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研究[D]. 石英.吉林大学2016
- [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 刘畅.吉林大学2012
- [3].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温州、苏州实证研究[D]. 张一力.厦门大学2004
- [4].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 江激宇.南京农业大学2005
- [5].上海公共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 赵广君.同济大学2007
- [6].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D]. 哈斯.复旦大学2006
- [7].陕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 赵光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8].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技术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 李文石.吉林大学2008
- [9].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的量化研究[D]. 王小婷.苏州大学2017
- [10].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 丁艺.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