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历程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预算内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1995年达到最低点,虽然1996年开始回升,但当前财政支出规模仍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特殊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是否能用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哪些特殊因素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目的,文章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了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探讨了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这是文章定性分析的部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文章定量分析的部分。本文将上述的两部分划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本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关研究,并界定了本文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同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及创新点。第二章为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这些理论归纳为两类:一是公众主导型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公众需求促进支出规模的增长;二是国家主导型理论,其主导思想认为支出规模的增长是由官僚拉动造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三章为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这章首先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归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类,在特殊因素分析中首次引入了市场化指数和开放度因素,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创新之处;其次将1952年以来至今划分为三个阶段(1952——1978年;1979——1993年;1994——2004年),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各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程度,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最后侧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后综合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同时对2006——2010年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进行了预测。第四章为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本章基于第三章的结论从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国际对比分析。在进行一般因素的比较分析时,验证了瓦格纳法则适合解释我国有益产品支出的增长,这是文章的第三个创新之处。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文章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应由国家主导型向公众主导型转变;二是综合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