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高[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孙梦华[2](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骼微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显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70岁以后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骨量将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所带来的危害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显着。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的医疗费用将达1745亿元。社区居民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但实际防控力量相对较弱,人们对于该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因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此项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人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晓度,进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骨密度值、骨折史、跌倒史、绝经年龄、饮食习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丈夫……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人在40岁以后,尤其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开始出现如腰膝酸软、下肢拘挛、乏力、身高变矮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对OP骨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临床实践证实血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含量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代谢产物状态和相关激素,因此可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情况、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针对我国人口学特征,同时包含中医体质、饮食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研究鲜少,所以本研究对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开展了以中医体质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的调查,深入挖掘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IGF-I、IL-6蛋白含量,探究其与OP骨折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参考,并为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供前期工作基础。研究目的1.分析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2.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开展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调查,并获得远期随访(2017.11-2019.12)骨折发生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2.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使用ELISA方法检测蛋白,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注册登记式调查研究(Registry study,RS),嵌入巢式病例对照设计。2.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市三大社区(东城区、朝阳区以及丰台区),对45-80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女性)进行临床问卷信息调查、BMD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问卷采集信息本研究采用的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病例报告表所涉及的内容与结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人群的一般信息、骨折史、家族遗传史、跌倒史、睡眠情况、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类型、烹调方式、以及对食物的摄入情况)、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等方面信息进行登记填写。4.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美国Hologic Wi)测定腰椎(L1-L4)和双髋部骨密度。5.生物样本采集与管理研究对象需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并离心后将血清装入EP管,-80℃冰箱保存。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样本从-80℃冰箱中取出,防止其他样本的反复冻融影响检测结果。6.随访实施基于前期流调数据,经过两年时间于2019年12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该研究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蛋白检测运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原则,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以年龄、骨量情况、基础疾病一致作为匹配条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I、IL-6含量。8.数据管理基于Epidata3.1软件,独立双人双录入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并结合软件一致性校验等形式,确认数据录入准确无误。9.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人群一般情况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ython3.9进行SMOTE算法平衡数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t/Chisq检验、单因素分析,选取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LR),a 入=0.05,a出=0.10。以a=0.05为标准,即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7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通过电话随访获取到两年时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共随访到OP高危患者612例,应答率86%,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无骨质疏松性骨折597例。2.通过分析15例骨折患者的骨量情况、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发现:在骨量情况方面:骨质疏松为8例,骨量减少为7例;在骨折发生部位方面:胸腰椎椎体骨折为7例、踝关节骨折为4例、桡骨远端骨折为4例;在骨折发生原因方面:跌倒为12例,扭伤为3例。3.在6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中,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人群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体重、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骨折史、跌倒史、睡眠时间(夜间)、饮食习惯、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气虚质、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3CM)。5.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气虚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体质。6.两组共30例样本中均能检测到血清IGF-I、IL-6。其中骨折组血清IGF-I含量明显低于未骨折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组血清IL-6含量高于未骨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检测样本量少有关。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气虚质相对其他体质类型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更高。2.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 3CM)。3.血清IGF-I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具有相关性。
陈艳婷[3](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乔文婧[4](2021)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是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所以需要更为精准的评估疾病风险,选出相关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措施提前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某些地区的人群数据,获得该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吉林省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吉林省四个地区人群开展调查,城区人群来自于长春市南关区和辽源市龙山区,农村人群来自于长春市榆树市和白城市通榆县。纳入人群为年龄≥40岁、有完整的骨质密度检测数据且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自愿参加的居民,排除使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各种影响骨代谢疾病和药物。采用国家慢病中心统一制作的电子问卷,通过平板电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有骨折史、妇科史等。通过身体测量获得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检测数据包括血糖和血脂四项,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获得研究对象的骨质密度。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t检验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各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人群总人数1517人,平均年龄是55.92岁。男性702人,占研究人群的46.28%,女性815人,占研究人群的53.72%。2.本研究中有31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率为20.96%;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显着(P<0.00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男性人群的患病率为9.40%,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28倍,达到30.92%;增龄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正相关(P<0.001),其中40-4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0.49%,50-64岁人群患病率为21.49%,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4.88%;城区患病率高于郊县(P<0.001),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退休和无业人员特别是女性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低于体重正常人群,而体重过轻人群OP患病率较高(52.00%)。3.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腰围、吸烟史、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猪肉、牛羊肉、鸡鸭鹅肉、豆制品、牛奶和茶的摄入、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统计学关联(P<0.05)。在男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父母骨质疏松症诊断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患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血压、空腹血糖、猪肉、鸡鸭鹅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的绝经状况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增龄、女性(OR=3.688,95%CI:2.599-5.231)、退休(OR=5.301,95%CI:1.588-17.702)和无业人员(OR=4.280,95%CI:1.255-14.602)、体重过轻(OR=3.948,95%CI:2.003-7.77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1.702,95%CI:1.148-2.521)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50-64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1.991倍,≥65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3.764倍。超重(OR=0.682,95%CI:0.496-0.937)和肥胖(OR=0.523,95%CI:0.307-0.892)、经常食用猪肉(OR=0.609,95%CI:0.393-0.944)和偶尔食用豆制品(OR=0.364,95%CI:0.178-0.745)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呈负关联;男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女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摄入、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1517人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0.96%,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9.40%,女性30.92%,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2)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3)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空腹血糖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刘左[5](2021)在《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量进一步丢失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0例老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均采用统一的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包括福美加片以及醋酸钙胶囊口服。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使用强骨宝方治疗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的椎体骨密度、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及β-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两组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血清PINP及β-CTx,整理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客观评价强骨宝方在PVP术后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长、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的椎体BMD及血清PINP、β-CTx水平组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椎体BMD: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数值较术后第一天均有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数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增长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3、血清PINP及β-CTx: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水平较术后第一天保持一致(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水平较术后第一天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β-CTx水平较术后第一天均有下降(P<0.05)。试验组在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β-CTx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强骨宝方联合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单纯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抗骨质疏松治疗均能提高老年女性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的椎体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水平。但中药强骨宝方联合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证明强骨宝方在促进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有确切的效果。
廖源[6](2021)在《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同时患有2-3种,甚至多种疾病,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共病”。有研究报道,共病的发病率自1988年开始攀升,2013-2014年美国人口 60%有两种以上疾病共病,将近40%有三种或以上疾病共病,23%有四种或以上疾病共病,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就是常见的躯体疾病共病中的一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以及骨的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亦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病理改变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骨质的增生及硬化为特点。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在老年人群中最常见,尤其是老年女性,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就是随着年龄增加,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基于课题组前期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研究经验,为进一步了解电针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的膝关节的影响,而开展本研究。本研究采用3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的方式造模,模拟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病理状态,并观察电针干预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模型大鼠膝关节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对去卵巢方法造模的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的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影响,以及对RANKL/OP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只3月龄雌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以及电针干预组,每组大鼠30只。去卵巢组和电针干预组的大鼠,在无菌环境下实施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大鼠,只切除与卵巢旁与卵巢同等大小的脂肪组织。电针干预组大鼠给予电针治疗,取穴:双侧肾俞(BL23)、太溪(KI3),血海(SP10)、足三里(ST36)、阳陵泉(SP9),同侧肾俞与阳陵泉连接,同侧血海、太溪连接,双侧足三里连接,采用疏密波(疏波频率3Hz、密波频率15Hz),强度以大鼠局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0.7-1.0mA;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不予干预。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实验一 组织病理学检测:通过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的形态并进行Mankin评分,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实验二 影像学检测:通过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相关指标: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的影响。实验三 生化检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尿Ⅰ型胶原C端肽(Urinary 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UCTX-I)、尿 II 型胶原 C 端肽(Urinary 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I collagen,UCTX-II)及血清雌二醇(serum 17 β-oestradiol,E2),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吸收,软骨降解及雌激素的作用。实验四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RT-PCR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 13,MMP13)、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K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mRNA 的表达水平。通过 Western-blot检测了解MMP13、OPG、RANK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 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Mankin评分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4、8周,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第12周,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 影像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软骨下骨骨质疏松。BV/TV和Tb.Th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均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N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均高于去卵巢组,在术后第4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第8、12周(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Sp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电针干预组均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三 生化结果提示电针抑制软骨下骨骨吸收、软骨变性及雌激素的下降。UCTX-Ⅰ在术后的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均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UCTX-Ⅱ在术后第4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第8、12周,去卵巢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均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在术后的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均较去卵巢组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四 分子生物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在术后第4周,MMP13 mRNA表达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8周,MMP13 mRNA表达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周,MMP13 mRNA表达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的OPG mRNA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均高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NKL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4、12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卵巢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8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卵巢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周,MMP13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G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NKL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电针可以改善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抑制膝关节软骨退变,这可能是通过调控RANKL/OPG信号通路调控实现的。
顾建忠[7](2021)在《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少数民族瑶族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分布,了解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瑶族妇女骨质疏松的关系;确定山茶籽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1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选取广西地区,瑶族妇女,612例,取5ml血液样本,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的提取,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血液样本的碱性磷酸酶,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跟骨骨密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雌激素。方法2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将5月龄,96只雌性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去卵巢组(OVX),假手术组(Sham),山茶籽提取物组(Ts),苯甲酸雌二醇组(E2)。分别在第4、8、12、16周各取六只,麻醉后,对大鼠股骨取材,进行HE染色,测量骨钙,骨磷,骨密度以及相应的雌激素。结果:(1)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0岁之后P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密度降低,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升高,雌二醇和孕酮降低(P<0.05);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5岁之后Xx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降低,骨密度提高,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降低,雌二醇和孕酮升高(P<0.05)。(2)去卵巢组的镜下骨组织疏松,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低于其他3组(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去卵巢组与其他三组比较,血清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明显升高,雌二醇和孕酮明显降低(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雌二醇和孕酮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绝经后妇女含P基因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提前预防;含Xx基因的妇女骨密度高,不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山茶籽提取物可以提高骨密度以及雌二醇,山茶籽提取物可以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
马远征,王以朋,刘强,李春霖,马迅,王拥军,邓廉夫,贺良,杨乃龙,陈伯华,邱贵兴,朱汉民,陶天遵,秦岭,王亮,程晓光[8](2019)在《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文中指出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指南制订标准化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指南制定专家工作组,先后经过指南注册及指南计划书撰写、相关指南评价分析、临床问题遴选和确定、临床证据检索及评价、形成推荐意见等流程,经共识专家组3轮讨论,最终制定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使用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对证据体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同时考虑中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平衡为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提供15条推荐意见。该指南涵盖了老年骨质疏松的筛查,风险评估,诊断,基础措施,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监测和评估等方面。该指南旨在为中国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最佳决策工具。
李娟[9](2018)在《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骨密度、体成分、子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绝经后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与其髋部及腰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存在的危险及保护因素。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去卵巢大鼠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与身体各部分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及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它们及子宫形态的影响。探讨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及补肾健脾活血方对骨质疏松发生后身体成分、骨密度、子宫形态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库调查表,研究2015年7月-2017年12月间由骨质疏松症优势病种各协助组提交的《骨质疏松测评问卷(2017)版》(详见附录二):http://www.odp-china.com/limesurvey/index.php/survey/index/sid/294932/new test/Y/lang/zh-Hans(网址)。筛选其中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359例绝经后女性列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研究:6月龄雌性SD大鼠72只,SPF级,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所以大鼠饲养1周后,其中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8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饲养3个月后两组随机各抽取12只进行骨密度检查,造模成功后处死。随后将手术组剩余的36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12只)、补肾健脾活血方(12只)、阿仑膦酸钠维D3片(II)组(12只)。造模后灌胃12周后测量大鼠全身的骨密度及身体成分,并标注敏感部位进行数据分析。大鼠子宫做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成果临床研究成果1.研究对象年龄与全髋的骨密度呈负性相关(r=-0.134,P<0.05),与腰椎(L1-4)的骨密度呈显着性负性相关(r=-0.203,P<0.01);研究对象绝经年限与全髋的骨密度呈负性相关(r=-0.191,P<0.01),与腰椎(L1-4)的骨密度呈显着性负性相关(r=-0.289,P<0.01);研究对象BMI与全髋骨密度值呈显着正相关(r=0.153,p<0.01),与腰椎(L1-4)骨密度值呈正相关性(r=0.104,p<0.05)。2.将绝经年限按五年为组距分组研究后,得出:全髋BMD、全髋T值、L1-4BMD及L1-4T均随绝经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全髋BMD、L1-4BMD及L1-4T值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全髋T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绝经年限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增高,各分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将年龄按五年为组距分组研究后,得出:全髋BMD、L1-4BMD及L1-4T值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成分随着年龄的逐渐上升均呈现一个下降趋势;随绝经年限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增高,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BMI<18.5为低体重指数组,BMI=18.5~23.9为正常体重指数组,BMI>24.0为高体重指数组,分析可得全髋BMD、全髋T值、L1-4BMD、L1-4T均值随BMI增高而增大,各分组间均有差异性(P<0.05);髋部骨质疏松发生率随BMI增长呈下降趋势,各分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腰椎而言,除开肥胖组,其余三组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随BMI增长呈下降趋势,各分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实验研究成果1.假手术组小鼠全身、腰椎处骨密度数值均大于手术组,且差异显着(p<0.01);2.补肾健脾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全身及腰椎骨密度都有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组全身脂肪(r=0.664,P<0.05),全身脂肪比(r=0.568,P<0.05)与全身骨密度是正向相关性,腰椎脂肪(r=0.704,P<0.05),脂肪占比(r=-0.796,P<0.01)与腰椎骨密度含量成正相关;全身瘦体占比与全身骨密度呈负向相关性(r=-0.578,P<0.05);腰椎瘦体(r=-0.621,P<0.05),瘦体占比(r=-0.806,P<0.01)与腰椎骨密度呈负向相关性。4.大鼠整体而言:全身脂肪重量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r=-0.289,P<0.05),腰椎脂肪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负相关(r=-0.413,P<0.01);全身脂肪占比与全身骨密度呈负向相关性(r=-0.339,P<0.05),腰椎脂肪占比与腰椎骨密度(r=-0.341,P<0.05)呈负向相关。全身瘦体占比与全身骨密度成正性相关性(r=0.038,P<0.05)。5.补肾健脾活血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在子宫管径厚度、子宫腺数量、子宫内膜面积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研究结论1.高龄和高绝经年限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绝经年限对骨密度的负向影响度是大于年龄的。2.高BMI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保护性因素,且对髋部的保护性大于腰椎。3.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绝经年限增加,绝经年龄增高,BMI增大而增高。动物实验研究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密度,也可缓解绝经后子宫的萎缩情况。2.补肾健脾活血组中全身和腰椎的研究结果相同,脂肪及脂肪占比对骨密度有正向作用,而瘦体和瘦体占比对骨密度是负向作用。3.对大鼠整体研究而言脂肪重量和占比对骨质疏松是负向相关,全身瘦体占比与全身骨密度成正性相关。
闫军[10](2017)在《骨膜蛋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人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背景:目前研究证实骨膜蛋白是一种反映骨皮质机械应力及骨重建的重要标记物,目前的文献尚不足以证实在绝经后老年女性人群中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绝经后老年女性人群骨代谢生物化学的回顾性对照性研究,探讨绝经后女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及骨代谢指标与骨膜蛋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组)、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组)和60例无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骨质正常组)资料。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酶免疫测定技术分别测量三组人群的机体组分、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的生化学指标如PINP、β-CTX及骨膜蛋白等并加以比较。分析骨膜蛋白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骨质正常组(29.77±10.21)相比,骨质疏松组(33.11±10.06)与骨质疏松骨折组(36.05±11.31)血清骨膜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后者升高更显着,并且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发生后血清骨膜蛋白与股骨颈、股骨干、股骨大转子部位BMD呈显着性负相关,与血清PINP、OC呈显着性负相关,与血清CTX-1与ALP相关性不明显。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绝经时间及BMI结果发现高浓度骨膜蛋白预测骨质疏松发生是低浓度的OR=2.02(95%CI=1.10-1.87)倍,高浓度骨膜蛋白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是低浓度的 OR=2.36(95%CI=1.09-5.15)倍。结论:与对照组对比发现绝经后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发生后血清骨膜蛋白显着性增高,且血清骨膜蛋白的增加可以作为预测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骨膜蛋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骨折的新的独立因素,特异地检测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可有效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绝经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同人血清骨膜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背景:文献显示在成年期骨膜蛋白主要在骨膜受到机械应力及骨折时其出现再表达。因此其表达水平与骨膜组织分布密切相关,而不同部位的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因为骨膜含量的不同表达骨膜蛋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国内外尚未进行类似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骨代谢生化学的对照性研究,探讨人血清骨膜蛋白与绝经后老年女性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5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对照组)、14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骨折组),其中包括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及长骨骨折。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酶免疫测定技术分别测量三组人群的机体组分、BMD和骨代谢相关的生化学指标如PINP、β-CTX、DPD及骨膜蛋白等并加以比较。分析骨膜蛋白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32.87±4.99)相比,长骨组(45.01±7.00)与髋部组(39.55±6.19)血清骨膜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并且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全部病人(r2=0.119,P<0.001)、骨折组(r2=0.100,P<0.001)、长骨组(r2=0.231,P<0.001)及髋部骨折组(r2=0.194,P<0.001)的股骨大转子BMD均与骨膜蛋白均呈显着性负相关;其中长骨组骨膜蛋白与血清PINP(r=-0.292,P<0.01)呈显着性负相关,与血清DPD(r=0.249,P<0.05)呈显着性正相关,与ALP(r=-0.083,P>0.05)及CTX-1(r=0.113,P>0.05)相关性不明显。ROC曲线显示骨膜蛋白与PINP联合预测长骨部位骨折能力为0.81(P=0.012)。结论:与对照组对比发现绝经后老年女性长骨及髋部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后血清骨膜蛋白显着性增高,尤其在长骨骨折发生过程中其与PINP、DPD及股骨大转子BMD存在显着相关性。且血清骨膜蛋白的增加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更能预测长骨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第三部分骨膜蛋白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机制背景:骨膜蛋白作为一种反映骨膜活性、骨质量的生物标记物,其是否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证实骨膜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成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分化均明显降低,表现为骨量及皮质骨体积的明显偏低,提示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骨膜蛋白可能也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的:探讨骨膜蛋白Periostin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材料与方法:将40只雌性6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ariectomized,OVX组,20只)与假手术组(SHAM组,20只)后饲养3个月,收集两组大鼠血清检测骨膜蛋白(Periostin)、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Ⅰ 型胶原交联 C-末端肽(C-terminaltelopeptideof type Ⅰ collagen,CTX)及 Ⅰ 型前胶原蛋白氨基端前肤(Propetide of type-Ⅰ procollagen,P1NP)浓度并统计分析其差异。两组大鼠右胫骨先行骨组织形态计量,然后取两组大鼠股骨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测定骨组织内Periostin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去卵巢组血清Periostin明显增加(SHAM组vs OVX组,709.46±204.34 vs 923.17±193.92,P=0.027),其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eriostin、ALP、OC、Runx2、OPG/RANKL均有下调的趋势。通过Western blot测定骨组织内Periost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M浓度的Periostin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最强,且增殖具有时间依赖性,96小时增殖作用最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M浓度的Periostin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最强,随着时间的增强作用越强。与骨量正常组对比,骨质疏松组BMSCs成骨诱导分化后ALP、OC、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OPG/RANKL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而分化过程中加入10-6M浓度的Periostin后ALP、OC、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OPG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并且其增加程度可被Wnt通路的抑制剂DKK1作用逆转,同时可被Wnt通路的增强因子BIO作用增幅。结论:骨质疏松发生后血清Periostin表达明显增加,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eriostin基因表达及骨组织中Periost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本研究还证实尽管骨膜蛋白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实验同时也证实了骨膜蛋白的变化可明显引起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而Wnt信号传导通路激动与阻滞可改变骨膜蛋白的成骨作用。因此骨膜蛋白可能是通过Wn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骨质疏松发病过程。
二、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T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3 讨论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管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2.3 舌象特征 |
2.4 脉象特征 |
2.5 SF-36得分 |
2.6 VAS疼痛得分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3 讨论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4 结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科技查新报告 |
(2)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精不足 |
1.2 脾胃亏虚 |
1.3 肝血不足 |
1.4 瘀血阻滞 |
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概况 |
3.1 年龄 |
3.2 骨密度值 |
3.3 跌倒史 |
3.4 雌激素水平 |
3.5 家族骨折史 |
3.6 既往骨折史 |
3.7 不良的生活方式 |
3.8 体重/体重指数 |
3.9 初潮时间 |
3.10 怀孕/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 |
综述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2 骨转换标志物 |
1.3 激素与细胞因子 |
1.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1.3.2 白介素-6 (IL-6) |
1.3.3 其他指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伦理与注册 |
2.3 研究对象 |
2.3.1 数据来源 |
2.3.2 诊断标准 |
2.3.3 纳排标准 |
2.3.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2.3.5 结局判定标准 |
2.4 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采集 |
2.4.1 问卷调查 |
2.4.2 骨密度检测 |
2.4.3 生物样本采集 |
2.5 随访工作的实施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
2.6.1 质量控制 |
2.6.2 研究者的培训 |
2.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2.7.1 数据收集 |
2.7.2 数据管理 |
2.8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调查完成情况 |
4.2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4.2.1 年龄 |
4.2.2 骨量情况 |
4.2.3 绝经年龄 |
4.2.4 工作类型 |
4.2.5 中医体质 |
4.3 调查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
4.3.1 OP骨折发生部位 |
4.3.2 OP骨折发生原因 |
4.3.3 OP骨折人群骨量情况 |
4.3.4 OP骨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4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
4.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 |
4.5.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4.5.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5.1.1 骨密度值降低 |
5.1.2 跌倒 |
5.1.3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
5.1.4 饮用碳酸饮料 |
5.1.5 夜间睡眠时间短 |
5.1.6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 |
5.1.7 饮食习惯 |
5.2 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1 气虚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2 其他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3 结合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
5.3.1 对于绝经期女性、中老年人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应做到“未病先防” |
5.3.2 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状者要“既病防变” |
5.3.3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要做到“瘥后防复” |
6.小结 |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实验对象 |
2.3 检测指标 |
2.4 检测方法及原理 |
2.5 检测实施 |
2.5.1 主要材料、仪器 |
2.5.2 实验分组 |
2.5.3 操作步骤 |
2.6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4.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4.2.1 IGF-I检测结果 |
4.2.2 IL-6检测结果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关系 |
5.2 中医体质与血清IGF-I、IL-6关系 |
6.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PMOP概述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2 药物治疗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临床疗效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3.3 展望 |
2.4 结论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研究方法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纳入病例数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4.2.10 不良事件 |
4.3 讨论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4.3.4 疗效分析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1.2 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负担 |
1.3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1.3.1 年龄与性别 |
1.3.2 种族与遗传因素 |
1.3.3 体质指数 |
1.3.4 生活方式 |
1.3.5 营养状况 |
1.3.6 其他因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身体测量 |
2.3.3 骨密度检测 |
2.3.4 实验室检测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
3.1.1 研究人群人口学特征 |
3.1.2 研究人群体质指数、腰围的分布情况 |
3.1.3 研究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
3.1.4 研究人群骨折史及家族史 |
3.1.5 研究人群饮食营养状况 |
3.1.6 研究人群检测指标情况 |
3.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比较 |
3.2.2 不同体质指数、腰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3 不同行为生活方式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4 不同骨折史及家族史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5 不同营养状况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6 检测指标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关系 |
3.2.7 女性不同绝经情况和初潮年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现状分析 |
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
3.2 术前检查 |
3.3 手术方法 |
3.4 对照组 |
3.5 试验组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线数据 |
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4.3 指标评定时点 |
5 安全性观察与分级 |
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1 椎体骨密度检查结果比较 |
3.2 血清PINP检验结果比较 |
3.3 血清β-CTx检验结果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 |
讨论与分析 |
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概述 |
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OVCF 的临床应用 |
2.1 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的作用机制 |
2.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OVCF 的手术适应症 |
2.3 PVP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 |
3 PVP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
3.1 现阶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方法 |
3.2 中医对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辨证论治依据 |
4 强骨宝方组方思想初探 |
4.1 强骨宝方组成、处方分析 |
4.2 强骨宝方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基线情况分析 |
5.2 手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分析 |
5.3 术后用药期间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
5.4 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
6 创新性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行病学 |
一、骨质疏松 |
二、骨关节炎 |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 |
第二节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机制讨论 |
一、从病理特点分析 |
二、从生化水平分析 |
三、从激素水平分析 |
四、从蛋白组学分析 |
五、从基因相关性的研究分析 |
第三节 诊断依据 |
一、西医诊断依据 |
二、中医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 |
第四节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一、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 |
二、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病因病机 |
第五节 治疗 |
一、西医治疗 |
二、中医治疗 |
第六节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一、骨质疏松造模实验动物的选择 |
二、骨关节炎造模实验动物的选择 |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造模方式的选择 |
四、本研究实验动物及造模方式的选择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与设备 |
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其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1 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分析 |
2.2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
2.3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结果 |
2.4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
2.5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
2.6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超声骨密度的结果 |
2.7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
3 讨论 |
3.1 骨质疏松症模型 |
3.2 骨质疏松症与雄激素的关系 |
3.3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
3.4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鼠骨组织形态结构 |
2.2 大鼠骨钙、骨磷检测结果 |
2.3 大鼠骨密度检测结果 |
2.4 大鼠血清护骨素检测结果 |
2.5 大鼠血清雌激素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植物性雌激素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
3.2 植物性雌激素与成骨细胞的关系 |
3.3 骨质疏松症的判定 |
4 小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性雌激素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骨质疏松背景 |
2 《指南》 (2018) 方法学及制作流程 |
3 《指南》 (2018) 相关临床问题推荐意见及依据 |
推荐意见1 |
推荐意见3 |
推荐意见4 |
推荐意见5 |
推荐意见6 |
推荐意见7 |
推荐意见8 |
推荐意见9 |
推荐意见10 |
推荐意见11 |
3.1 仙灵骨葆胶囊 (片) |
3.2 骨疏康胶囊 (颗粒) |
3.3 金天格胶囊 |
3.4 强骨胶囊 |
推荐意见12 |
推荐意见13 |
推荐意见14 |
3.1 DXA骨密度检测 |
3.2 BTM |
3.3 脊柱影像学检查 |
推荐意见15 |
4 指南形成 |
4.1 指南注册与计划书的撰写 |
4.2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 |
4.3 指南工作组 |
4.4 利益冲突声明 |
4.5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 |
4.6 证据的检索 |
4.7 证据的评价 |
4.8 推荐意见的形成 |
4.9 传播与实施 |
4.10 指南的更新 |
(9)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骨密度、体成分、子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理解 |
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定义 |
二、中医经典文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记载 |
三、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认识及流行病学现状 |
第二节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思路 |
一、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 |
三、补肾健脾活血方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一、身体成分与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 |
二、身体成分的测量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排除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临床调查 |
二、实验分组 |
三、观察指标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高龄和高绝经年限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
二、身高、体重、BMI对全髋、腰椎(L_(1-4))骨密度的影响 |
第三章 动物实验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分组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子宫形态数据分析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10)骨膜蛋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人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髋部脆性骨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同人血清骨膜蛋白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膜蛋白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 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Periostin action in bone |
References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继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D]. 孙梦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乔文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5]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D]. 刘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D]. 廖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D]. 顾建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8]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J]. 马远征,王以朋,刘强,李春霖,马迅,王拥军,邓廉夫,贺良,杨乃龙,陈伯华,邱贵兴,朱汉民,陶天遵,秦岭,王亮,程晓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1)
- [9]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骨密度、体成分、子宫的影响[D]. 李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骨膜蛋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D]. 闫军. 武汉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