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楝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
川楝子论文文献综述
于娇妍,王庆伟,石磊,赵军,张瑞涛[1](2019)在《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大鼠口服川楝子提取物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mm×100 mm,3.5μm)为色谱柱,乙腈-0.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4 min:乙腈5%~55%;4~6.5 min:乙腈55%;6.5~9 min:乙腈55%~5%),流速为0.6 mL/min,进样体积:5μL;扫描方式为多反应检测扫描,离子化方式为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雄性SD大鼠2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叁组,每组8只,分别为低剂量组(15 g生药/kg)、中剂量组(30 g生药/kg)、高剂量组(60 g生药/kg),给药后各时间点眼眶取血,样品处理后进样,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川楝素浓度在1.02~306 n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3),大鼠灌胃不同剂量川楝子提取物后,与中、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最大血药浓度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川楝素的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30期)
康新莉,李登方[2](2019)在《苦楝子与川楝子的比较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苦楝子和川楝子进行比较研究,拟达到一药一名的目的。方法 :进行两种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的比较,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楝素的含量。结果:两种药材在性状与显微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薄层色谱图中,以氯仿-甲醇(16∶2)为展开剂,苦楝子比川楝子多一种组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苦楝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川楝子药材的苦楝素高于苦楝子药材。结论:苦楝子和川楝子在化学成分及含量都存在差异,应区别药用,不能混用或错用。(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雍婷,殷中琼[3](2019)在《川楝子提取物抗鸡球虫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制备了川楝子提取物并进行抗柔嫩艾美尔球虫活性评价,观察其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系统溶剂法得到的五种川楝子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球虫试验,筛选出抗球虫效果最好的一种提取物,测定其半数致死浓度,并将其用于体内抗球虫试验,除对照组和感染组外,鸡球虫散组(10g/kg)、川楝子提取物组(分设2.5g/kg、5g/kg、10g/kg叁个剂量组)鸡只在10日龄时进行预防混饲给药至试验结束。在14日龄时,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经口灌服含有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孢子囊悬液1ml,并记录各试验组的临床症状,试验结束时采集各组鸡盲肠组织,一部分固定后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构的变化,另一部分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合抗球虫指数ACI值,综合评价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试验测得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抗球虫效果最好,其LC_(50)为245.83ug/ml;低、中、高剂量组的ACI值分别为89.38,142.95,162.56。和其他感染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鸡只精神状态较好,采食量较高,未出现闭眼缩颈、不能站立等模型组中的临床症状,相对增重率为87.56%,存活率为95%,盲肠发生轻微病变,血便较少。对照组盲肠结构正常,E.tenella感染后,盲肠结构部分被破坏,粘膜层有大量虫卵;高剂量组的盲肠结构正常,粘膜层有少量球虫入侵。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在Alpha多样性分析中,高剂量组的ACE、Chao和Shannon指数相对其他给药组较高,表明其群落多样性较高,物种较丰富;PCA分析中,高剂量组的点与对照组更接近,表明其菌群成分更相似;物种分布柱状图显示高剂量组肠道中乳酸菌等有益菌比例升高,拟杆菌等致病菌比例相对下降,总体上相对恢复了盲肠肠道菌群的平衡。[结论]川楝子提取物能抑制球虫孢子化,改善E.tenella感染导致的盲肠结构组织发生的病理学形态变化,调节肠道菌群比例水平,提高其免疫能力,对鸡球虫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俞铃琪,郑洁,李俊颖,陆晓燕,范骁辉[4](2019)在《基于血清外泌体和肝脏miRNA表达谱的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中国,中草药已成为药物性肝损伤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占比达28.4%。但是,迄今为止对于中草药引起肝损伤的机制认识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了中草药的临床应用。由于外泌体和肝脏中的mi RNA在肝脏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小毒中药川楝子诱导的肝损伤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分析川楝子致肝毒性小鼠的血清外泌体和肝脏miRNA表达谱,揭示川楝子致肝毒性的机制,寻找发现潜在的毒性生物标志物。材料和方法:小鼠灌胃给予20 g/kg和40 g/kg两种剂量的川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药物作用9天后,提取血清外泌体中的RNA,采用高通量表达谱芯片系统分析川楝子给药后小鼠血清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谱,进一步结合肝脏miRNA表达谱数据,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分析川楝子致小鼠肝损伤所涉及的生物通路;对于显着富集的生物通路,采用TUNEL染色和WesternBlot等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的机制。此外,采用体外肝细胞模型及自噬流抑制剂,初步明确自噬在川楝子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常规毒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40 g/kg)川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给药9天能引起小鼠发生明显的肝损伤。进一步的血清外泌体miRNA表达谱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有209个miRNA在高剂量川楝子给药组中差异表达。对差异miRNA对应的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川楝子致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激活p53、PTEN等与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整合分析血清外泌体和肝脏miRNA表达谱的数据表明,自噬可能在川楝子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体内验证实验结果发现,高剂量川楝子暴露后,能引起肝组织中PTEN、p-AKT、p5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小鼠肝细胞凋亡,表明川楝子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与上述信号通路变化引起的肝细胞凋亡相关。而体外验证实验表明自噬在川楝子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中起保护作用。此外,血清外泌体miR-222是高、低剂量川楝子给药后均显着下调且表达变化最明显的miRNA,提示miR-222可能是川楝子致肝毒性的潜在毒性生物标志物。结论:整合分析血清外泌体和肝脏miRNA表达谱能深入认识小毒中药川楝子致肝毒性的内在机制,发现潜在的毒性生物标志物。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中草药靶器官毒性的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23)
崔乃华,夏林波,唐爽,段新新,邓仕任[5](2019)在《中药川楝子炮制前后总叁萜的含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川楝子炮制前后总叁萜的含量变化。方法以川楝素为对照品,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高氯酸显色后,在515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结果川楝子生品中总叁萜含量为9.223 mg·g~(-1),3批炒制品中总叁萜含量平均值为8.584 mg·g~(-1)。结论川楝子炮制品中总叁萜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此试验结果可为川楝子的炮制减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高坚珂,崔乃华,吴炳存,孙景赫,夏林波[6](2019)在《HPLC法测定川楝子中12α-hyrdoxyamorastatin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川楝子中12α-hyrdoxyamorastati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含测方法,以进一步完善对川楝子的全面质量控制。采用以乙腈-水(47∶53,V∶V)为流动相,流速为0. 9 m L/min,柱温为45℃,Microsorb C18为固定相,检定波长为209 nm。结果表明,12α-hyrdoxyamorastatin的线性范围0. 062~0. 62 mg/m L;川楝子中12α-hyrdoxyamorastatin的含量为0. 31~0. 55 mg/g。12α-hyrdoxyamorastatin为川楝子中的特征活性叁萜类成分,该测定方法的建立将使川楝子的质量得到更加全面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王新杰,王英姿,肖永庆,王思雨,张景珍[7](2018)在《川楝子与炒川楝子标准饮片的均匀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川楝子与炒川楝子标准饮片的均匀化工艺。方法采用筛分法制备不同目数川楝子与炒川楝子粉末,以川楝素含量、总萜含量、颜色特征参数值、粉末径距为指标,采取积分球漫反射法测定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移动块标准偏差法多指标评价不同目数粉末均匀性,最终以综合评分法优选出饮片的最佳均匀化工艺。结果川楝子饮片的均匀化工艺为粉碎粒度80~100目,粉碎时间40 s;炒川楝子饮片的均匀化工艺为粉碎粒度65~80目,粉碎时间60 s。结论优选出的均匀化工艺合理可行、稳定可控,可为川楝子及炒川楝子饮片的均匀化技术规范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06期)
蔡梅超,许银银,刘玉红,周洪雷,马艳[8](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川楝子多糖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川楝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方法:以川楝子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个因素对川楝子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对川楝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在温度为55℃,料液比为1∶7,提取时间为47 min的条件下,多糖提取率最高,为2.6137%。结论:实测值与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能较好的用于优化川楝子多糖的提取工艺。(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夏林波,崔乃华,高坚珂,宋鑫彤,骆菲[9](2018)在《川楝子中trichilin B的含量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PLC法构建川楝子中trichilin B的含测方法,以期为川楝子的全面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乙腈-水(42∶58,v∶v)为流动相,Microsorb C_(18)为固定相。结果:Trichilin B的线性范围0.087~0.87 mg·mL~(-1);川楝子中trichilin B的含量为0.93~1.37 mg·g~(-1)。结论:Trichilin B为川楝子药材中的特征叁萜类活性成分,该测定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川楝子的全面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10期)
彭心怡,倪锴文,丁阳阳,金红婷,王萍[10](2018)在《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绞股蓝水提醇沉液对川楝子所致慢性肝损伤小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川楝子组、川楝子+绞股蓝组(川绞组)各10只,各组小鼠分别灌胃蒸馏水、川楝子(生药)100g/kg、川楝子(生药)100g/kg+绞股蓝25g/kg的水提醇沉液,给药18天。检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组小鼠血清AST含量明显升高[(169.78±55.65)IU/L比(120.00±35.05)IU/L,P<0.05];川绞组小鼠血清AST值与川楝子组比较,存在下降趋势,与正常组相似[(155.17±33.97)比(169.78±55.65)IU/L、(120.00±35.05)IU/L,P>0.05]。川绞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而高于川楝子组[(1.04±0.20)比(1.43±0.30)nmol/mg、(0.81±0.19)nmol/mg,P<0.01,P<0.05],SOD/MDA值高于正常组低于川楝子组[(114.98±22.30)比(91.23±18.41)、(156.63±53.65),P<0.05];叁组小鼠血清ALT、肝脏指数及肝组织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川楝子连续给药可导致ICR小鼠慢性肝损伤,影响肝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绞股蓝与川楝子配伍有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抗肝损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川楝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苦楝子和川楝子进行比较研究,拟达到一药一名的目的。方法 :进行两种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的比较,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楝素的含量。结果:两种药材在性状与显微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薄层色谱图中,以氯仿-甲醇(16∶2)为展开剂,苦楝子比川楝子多一种组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苦楝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川楝子药材的苦楝素高于苦楝子药材。结论:苦楝子和川楝子在化学成分及含量都存在差异,应区别药用,不能混用或错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楝子论文参考文献
[1].于娇妍,王庆伟,石磊,赵军,张瑞涛.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康新莉,李登方.苦楝子与川楝子的比较鉴别[J].中医药学报.2019
[3].雍婷,殷中琼.川楝子提取物抗鸡球虫活性评价[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4].俞铃琪,郑洁,李俊颖,陆晓燕,范骁辉.基于血清外泌体和肝脏miRNA表达谱的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崔乃华,夏林波,唐爽,段新新,邓仕任.中药川楝子炮制前后总叁萜的含量变化研究[J].药学研究.2019
[6].高坚珂,崔乃华,吴炳存,孙景赫,夏林波.HPLC法测定川楝子中12α-hyrdoxyamorastatin的含量[J].广州化工.2019
[7].王新杰,王英姿,肖永庆,王思雨,张景珍.川楝子与炒川楝子标准饮片的均匀化工艺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
[8].蔡梅超,许银银,刘玉红,周洪雷,马艳.响应面法优化川楝子多糖提取工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9].夏林波,崔乃华,高坚珂,宋鑫彤,骆菲.川楝子中trichilinB的含量测定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8
[10].彭心怡,倪锴文,丁阳阳,金红婷,王萍.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标签:川楝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