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总产的提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的难点之一是制种途径和技术。对小麦雌性不育系的研究,使以雌性不育小麦作为杂交混播父本成为可能。本研究以小麦雌性不育系XND126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分离群体对雌性不育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定位。1. 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 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 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分析,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选 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 效基因的参与。2.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 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 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由1 对主效基因 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 不育基因进行了SSR 分子标记,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确定微卫星 引物cfd36 与主效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20.2cM。3. 以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 组合的BC1 群体为标记群体,用微卫星引物 cfd36 对雌性不育基因进行标记,遗传距离为13.0 cM。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雌性不育、雄性可育野生稻的发现和初步观察[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2)
- [2].果树雌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7)
- [3].小麦雌性不育系XND126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23)
- [4].一种改进的石蜡切片技术在植物雌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2)
- [5].小麦雌性不育系的胚胎学及其遗传观察[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6].水稻雌性不育模拟混播制种技术初探[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8)
- [7].小麦染色体2DS雌性育性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8].小麦染色体2DS雌性育性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 [9].中国特有植物喜树的雌性不育形态解剖学研究[J]. 植物研究 2013(05)
- [10].植物雌性不育及雌雄不育表达载体的构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11)
- [11].栽培苜蓿的繁殖特性和遗传机制及种子生产[J]. 种子 2008(10)
- [12].水稻突变体FSV1雌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J]. 杂交水稻 2010(S1)
- [13].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杂交水稻 2020(02)
- [14].不同环境与播期对小麦雌性不育材料结实率影响的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3(03)
- [15].杂交水稻借力转基因技术 有望实现机械化制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04)
- [16].小麦雌性育性QTL的高效定位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