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使用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学习者,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顺序,使用频率
英语使用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姚敏[1](2019)在《中国外语学习者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顺序与使用频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学习一直是外语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法自身规则的难度、中外语言的差异、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认知等因素均会影响语法的正确习得。被动语态作为英语中的一类重要的语法,自然受到了广大研究者及外语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有关被动语态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英汉语言对比、动词的及物性以及错误分析等方面。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有关被动结构习得顺序的研究,但相关研究仍然非常匮乏,且大多为解释性内容。现有的量化研究在收集数据方面主要是自行收集,几乎没有设计到语料库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因此,本文基于CLEC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中国学习者在英语被动语态方面的习得顺序,以及习得顺序与使用频率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1.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被动语态时是否遵循一定的顺序?如果遵循,那么遵循什么样的顺序?2.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使用不同被动类型的频率有何不同?3.学生习得被动语态的顺序,即准确率,与其使用频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为研究工具。该语料库收集了包括中学生、大学英语4级和6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在内的5类学生的英语作文(桂诗春、杨慧中,2003)。本文对其中的‘ST2’、‘ST3’子语料库中的文章进行了分析。‘ST2’子语料库代表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每篇文章约100-120词,‘ST3’子语料库代表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每篇文章约150词。本文选取了这两个子语料库中的各前二百篇文章进行了分析,样本含五万多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其中的被动句进行标注与分类,之后统计出每篇文章中出现的被动句的数量以及正确率、错误率。之后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学习者对英语被动句的获取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结构的顺序为:单宾语型被动、动词短语型被动、that从句型被动、复杂及物型被动、双宾语型被动、非be动词型被动、概念被动及非限定型被动。。其中,单宾语型、动词短语型及that从句型被动属于容易习得的类型;复杂及物型与双宾语型被动的习得相对容易;非be型、概念被动及非限定型被动习得相对较难。2)八种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为单宾语型被动、复杂及物型被动、双宾语型被动、that从句型被动、概念被动、动词短语型被动、非限定型被动、非be型被动。较高层次的学习者比较低级的学习者使用频率更高,但不同被动类型的使用频率有很大的不同。3)使用频率与习得顺序并不相关。虽然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学习时间的延长,每种类型的准确度都逐渐提高,但并非使用频次越高,准确率就越高。本论文对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研究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计算机识别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这难免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计算机语言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王淇[2](2017)在《变异语用学视角下美国口语英语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SBCSAE(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为研究语料,通过变异语用学视角,提取、分类语料,分析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频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you know的使用频率存在影响,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使用频率高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并且使用频率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7年02期)
刘国辉[3](2016)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词性成分使用频率及其文体分布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性成分作为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成分,一旦其使用频率出现较大变化,必然导致整个语篇结构或布局的变异。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大型英语语料库COCA和COHA,从共时和历时两个不同角度,以五种不同文体(口语、小说、期刊、新闻和学术)为对象,来实证考察这种共轨性。具体来说,首先考察词性与文体之关系,然后以作主语和宾语的叁种名词性成分(派生名词、名词性小句、-ING形式和TO不定式)为切入点进一步具体考察,结果发现:实词远高于虚词的使用频率,口语体与学术体呈明显对立态势;派生名词在学术文体中使用最多,而小说文体中则最少,且多作主语;名词性小句多出现在口语文体中,作主语的小句多于作宾语的;-ING形式和TO不定式形式也多出现在口语中,两者作宾语的变化很大。由此可见,某种词性的使用频率若过大必使整个文体系统转向另外的系统。(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4期)
并瑊,张响,董丽哲[4](2016)在《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词块的使用频率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相关语料探讨了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第一部分定题演讲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被研究对象使用英语词块的类型,按频率由高至低排序分别为动词词块、名词词块、介词词块、形容词词块以及连词词块,与本族语者使用的词块类型数量顺序有相似之处;英语词块使用数量不多,类型不丰富,种类有单一性特点。并且文体的限制,以及表达任务和语境的不同都会影响词块类型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频率。(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02期)
马欣欣[5](2015)在《协同效应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科技文体汉英翻译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调查协同效应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科技文体汉英翻译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的影响。语言研究中的协同效应是指人们在互动中相互配合、动态调整、彼此适应的社会认知过程(Wang and Wang,2014)。Atkinson et al.(2007)认为协同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发生在人与社会及其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是二语习得的关键。近年来,语言使用中的协同现象愈发受到关注,然而目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对话和二语写作。为了更深入挖掘协同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本文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试图探索协同效应对科技文体汉英翻译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接续翻译任务为实验手段,实验对象为两个大叁英语平行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其中,一班为实验组(33人),二班为对照组(31人)。实验组在开始翻译任务前有15分钟阅读前文翻译,然后两组同时完成翻译任务,时长50分钟。翻译任务完成后,两个班分别随机选取两个同学参加回溯性访谈以对实验对象的翻译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验中,为了考察不同翻译水平在接续翻译任务中的协同程度是否不同,依据前测中的翻译水平测试,实验组的前10名和后10名同学被挑选出来作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加以比较。实验数据主要通过独立T检验和成对T检验两种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协同效应存在于接续翻译任务中,主要表现在实验组翻译中的被动语态频率显着多于对照组。此外,相比于低水平组,高水平组的协同程度更强,体现在高水平组在前测和后测的翻译任务中被动语态频率提高更多。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本次接续翻译任务中,受试的翻译水平和协同效应的强弱呈因果关系,翻译水平越高,协同越强。上述实验结果也在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下得到进一步解释。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协同存在于接续翻译任务中,且对科技文体来说可提高翻译中被动语态的频率,扩展了现存有关协同效应的研究范围。本结果对英语教学和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7)
韩亚华[6](2015)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话语标记语使用频率的研究——基于BNC和SWECCL语料库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英国国家语料库和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检索及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话语标记语的频率使用分布,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习者在使用话语标记语上的频率差异并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及在英语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殷鹭[7](2014)在《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使用频率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加疑问句在交谈中扮演着语用功能的重要角色,它既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不确定性,又具有表达礼貌的作用。作为礼貌策略的一种实现形式,它具有寻求/确认信息、促进谈话、弱化语势等功能。女性在全是女性的会议中较多使用表达情态功能的英语附加疑问句;会议主持人比其他参会者使用更多的英语附加疑问句;参会者职务的高低与英语附加疑问句使用频率和表达无直接联系。(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王孟夏[8](2014)在《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与重复策略使用频率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二语学习者的言语交际中。对二语习得而言,重复往往意味着言语产出遇到了困难。然而,过多地使用重复策略,必将影响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在比较了大学英语专业四级与专业八级口语考试中的重复使用情况后,得出以下结论:重复频率并没有随着学习者二语的学习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各类重复起始词在分布上也无显着差异。这表明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强调相关基础知识外,还需引进一些其他交际策略,以避免重复策略的过度使用,帮助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切实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性。(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康诗雨,于万锁[9](2014)在《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介词短语使用频率的统计分析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年级学生作文中使用介词短语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最常出现的是以传统介词和从属连词引导的介词短语,而兼作介词的副词、分词介词的出现次数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也缺乏使用介词短语的意识。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大学生使用介词短语进行语言表达的意识,加强对复杂介词引导的介词短语的积累,扩展介词短语类型的丰富度。(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6期)
钟瑜,汪俊[10](2014)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考试策略使用频率及其与CET成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9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考试策略问卷调查数据,以探讨考试策略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外语考试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考试策略的使用以应试而不是语言学习和使用本身为导向,各大类策略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考试管理、应试技巧、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与CET成绩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元认知策略可能通过认知策略间接影响CET成绩。考试管理策略和应试技巧策略与CET成绩无显着相关。本文最后为CET考试和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英语使用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SBCSAE(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为研究语料,通过变异语用学视角,提取、分类语料,分析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频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you know的使用频率存在影响,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使用频率高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并且使用频率差异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使用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外语学习者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顺序与使用频率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王淇.变异语用学视角下美国口语英语中话语标记语youknow的使用频率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
[3].刘国辉.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词性成分使用频率及其文体分布考察[J].山东外语教学.2016
[4].并瑊,张响,董丽哲.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词块的使用频率及特点分析[J].海外英语.2016
[5].马欣欣.协同效应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科技文体汉英翻译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韩亚华.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话语标记语使用频率的研究——基于BNC和SWECCL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7].殷鹭.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使用频率的影响因素[J].宜宾学院学报.2014
[8].王孟夏.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与重复策略使用频率关系探讨[J].普洱学院学报.2014
[9].康诗雨,于万锁.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介词短语使用频率的统计分析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0].钟瑜,汪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考试策略使用频率及其与CET成绩的关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