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多元的写作、深切的忧患意识、贴近底层的姿态和极具个性化叙事奠定了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显赫地位。王安忆30年的小说创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梳理她小说创作的流变,可以真切地发现,作家从最初个人体验的简单抒写直至上海市井文化的全面诠释,这中间经历了文学思想的演变、小说意蕴的渐进、心灵世界的逐渐深广等过程,作品中体现出的感性体验、理性态度、女性意识等随着她心灵世界的成长而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在她的上海系列作品中融合为一体,汇成江河。王安忆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尝试和勇气使她的作品既保持着与时代思潮的同步,也体现出超脱当下社会的冷静审视。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进程实际上是作家在心灵世界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在经历了探索阶段,到确立叙事空间,终于全面呈现“市井上海”的成长过程:探索阶段是王安忆创作早期的多种尝试,叙事空间的确立则是她为个人身份的认知做出的种种努力,“市井上海”则诗意化地书写了上海的世俗生活,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立场和人文情怀。论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进行论述:—、创作起步的试验与人性问路1970年代末期开始,各种文学思潮在被公共政治空间的长期压制下苏醒过来,并且蓬勃生长,一发不可收拾:伤痕、反思、寻根、女性、写实……长期被政治话语统治的作家们急于宣泄被压抑已久的思想,不断地寻找写作背景的依托,进行多方的尝试和探索,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王安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尝试从单纯明朗的自述式的“雯雯”系列,到寻根文学热潮中的乡村叙事、大胆尝试的性欲书写,其内心世界不断开阔,写作背景不断深厚,语言逐渐自成体系,并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审美思维方式:重视个人体验、关注世俗生活、突出女性意识。这是王安忆创作起步的探索过程,是文学素养的积淀过程,同时又是心灵世界的拓展过程。二、文学之城的确立、海派的继承与开新从《伤心太平洋》到《纪实和虚构》一脉相承,这是王安忆文学创作重要的精神转折点,在家族寻根的过程中寄托了王安忆的精神探索。通过《纪实和虚构》的家族和精神寻根,王安忆确立了自己的“上海移民”和“上海土著”并存的尴尬身份,也为自己的创作思想寻找到资源丰富的物质依托和广袤肥沃的土壤—上海。王安忆上承海派文学的流风遗韵,将张爱玲的传奇和苏青的世俗融合,又审视当下上海文化的浅薄喧哗,独辟蹊径来写自己的上海体验。她的上海作品有一个独特的时空背景:1950—1970年代的远离社会风云动荡的上海弄堂。这是诞生传奇的大上海的黯淡时期,是社会话语凌驾于私人话语之上的政治时代,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也单调乏味,但是这单调贫乏的生活表象底下,代代相传、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仍然是平淡中的绚烂。王安忆把1950一1970年代的上海营造为一个乌托邦世界,淡化政治背景,展现出生活本真的朴素和平常。这一篇章主要从作家身份认知、时空背景、私人生活空间等方面来呈现王安忆小说的上海世界。三、女性之于城市的意义与作家的女性立场以王安忆的上海系列作品为代表,女性意识成为王安忆创作的重要特征。但此时王安忆的女性主义立场已经不再是“三恋”作品时期强烈的女性意识觉醒,而是在平静和缓的日常叙事中叙写女性对城市生活的塑造。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都是普通人,洗尽铅华,为生活奔波劳碌。这些寻常弄堂里的小家碧玉,平凡朴实、有血有肉、真实可亲,有琐碎生活磨砺出的韧性和含蓄,也有现实社会养成的精明和务实。她们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维持着精致从容的生活态度,在“革命”的刚性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以自己的坚韧来庇护着优柔软弱的男人。她们是上海市井文化最好的传达者,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思想的人物载体。概括说来,这类弄堂里活动着的女性有如下几类:少年时期便“小荷初露尖尖角’的秧宝宝等人,看似柔顺却懂得审时度势的王琦瑶和郁晓秋,坚韧顽强的富萍、妹头等人,惯看世间繁华梦的奶妈、保姆等人。四、世俗生活的诗意化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世俗性是王安忆对上海的理解,也是她笔下试图写出的“市井上海”的本质。生活是什么?在上海这个世俗的都市里,生活就是密密实实的琐事,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长堆短。王安忆对世俗生活有自已的诗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在她看来,世俗生活是一个颇具意味的审美空间,是由司空见惯的家常细节堆积而成的,她通过叙写世俗生活的坚韧、精致和平常,既传达了个人的感性情悟,也从中升华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理性的、冷静的认知。她的小说叙事一贯用华丽的辞藻和密实的语言,以日常记忆碎片的累积来弱化故事情节,放大生活细节,呈现生活常态的美感。世俗生活独有的审美空间,作家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的冷静体察构成了王安忆文学创作的底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2].王安忆《考工记》里的老宅[J]. 书屋 2019(12)
- [3].情感劳动与流动的共同体——论王安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移民与家庭[J]. 文学评论 2020(01)
- [4].论王安忆《考工记》的叙事美学[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08)
- [5].地方理论视域中的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J]. 鄱阳湖学刊 2017(06)
- [6].文字的边界——评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1)
- [7].王安忆:艰涩之后能有快乐吗[J]. 博览群书 2018(05)
- [8].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另类书写——论王安忆的非虚构写作[J]. 当代文坛 2018(05)
- [9].坚守心灵故乡 读《王安忆的上海》[J]. 中华建设 2016(12)
- [10].后寻根时代的名实之惑——王安忆《匿名》及其他[J]. 文学评论 2016(02)
- [11].论王安忆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03)
- [12].命名的怪圈或重重影像 王安忆《匿名》[J]. 上海文化 2017(07)
- [13].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追求[J]. 现代交际 2017(22)
- [14].王安忆的作品叙事与形式探索[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5)
- [15].王安忆作品海外传播研究——以英语法语翻译为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 [16].人生跨越的现实性——论王安忆对自我救赎女性和知青群体的态度[J]. 名作欣赏 2016(05)
- [17].一场蕴意深刻的遗忘——读王安忆新书《匿名》[J]. 劳动保障世界 2016(07)
- [18].一场蕴意深刻的遗忘——读王安忆新书《匿名》[J]. 中国职工教育 2016(06)
- [19].空间结构中文明与生命的可能——读王安忆新作《匿名》[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 [20].散论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 [21].王安忆:用笔筑造心灵世界[J]. 紫光阁 2009(04)
- [22].论王安忆知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名作欣赏 2014(35)
- [23].直面人生后的惨淡与尴尬——解读王安忆《神圣祭坛》[J]. 名作欣赏 2014(36)
- [24].王安忆城市小说综述[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6)
- [25].《长恨歌》之前的岁月——王安忆专访(上)[J]. 世纪 2015(04)
- [26].别人的定位不那么重要——王安忆专访(下)[J]. 世纪 2015(05)
- [27].弄堂闺阁中的市民世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28].智慧与风情的生动叙写——评王安忆《旅馆里发生了什么》[J]. 青春期健康 2020(03)
- [29].王安忆的美丽与温和[J]. 现代妇女 2020(02)
- [30].王安忆:在时间一侧融化百花[J]. 广州文艺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