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情结论文-尤达

小镇情结论文-尤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镇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剧,小镇情结,后现代主义,娱乐化

小镇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19)在《后现代主义的娱乐表述——浅谈互联网时代美剧中的“小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美国电视剧大片盛行,但"小镇情结"不但存在且愈演愈烈,甚至演绎出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主题: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心灵家园的无限诡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回归之路的无限怀旧。本文从美国"小镇文学"出发,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思潮下"小镇情结"文化主题的演变,确定美剧"小镇情结"的原型,进而论述互联网时代美剧中后现代主义"小镇情结"的类型区分和本质属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昱菲[2](2018)在《苏童早年小说的小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卓越的作家,苏童小说最能引起学术界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小镇的诗意的想象和独特的见解描写的作品。小镇,在他眼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也不只是现实的一抔故土,而是他内心的寄托与展望,其实质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他对内在精神家园的渴慕与向往,使他返还到"精神的原乡"。(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胡素勤[3](2014)在《桑顿·怀尔德剧作《我们的小镇》的乡土性和怀旧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桑顿·怀尔德是一位出色的美国作家,其巅峰戏剧作品《我们的小镇》是一个叁幕剧,描写了1901-1913年间一普通小镇的风貌和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该剧以格罗佛斯角镇为代表,呈现了大量的乡土文化,这种乡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文化批评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以格罗佛斯角为代表所承载的乡土文化,指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乡土文化承载的是一种怀旧情结。它旨在帮助人们面对破碎的现实,鼓励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重拾构建新生活的信心,体现的是怀尔德的人文关怀思想,同时也给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某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4期)

马亚莉[4](2013)在《“美国文学的新声音”——论杰斯敏·沃德的小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杰斯敏·沃德(Jesmyn Ward)荣获二○一一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她来自南方,黑人,女性,叁十四岁的她仅凭自己的第二部小说《拯救骨肉》(Salvage the Bones)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小说奖。杰斯敏用敏感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鲜为人知的南方小镇,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生活艰辛但充满家庭亲情和族群责(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3年04期)

李杨[5](2009)在《浅析《八月之光》中的“小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南方社会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复杂的成员结构,令它成为滋生各种矛盾和斗争的温床。形形色色的人物往返或者困于各个小镇之中,上演着一幕幕由不可调和的矛盾所注定的悲剧。我们在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看到了这些被集中和放大的矛盾,不自觉地想要在他虚拟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追寻答案。本文将以《八月之光》为例,在阐释小镇文明如何排斥异质文明的同时,批判南方小镇的劣根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半月)》期刊2009年02期)

吾文泉[6](2008)在《《小镇风情》的中国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戏剧史上涌现过许多采用中国戏曲手法的剧作,其中一部获得巨大成功,并获得普利策奖的便是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的《小镇风情》(Our Town,1938年,又名《小城风光》和《我们的小(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08年04期)

徐锡祥[7](2008)在《田园诗的静谧:《小镇风情》的中国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时美国充斥着写实主义戏剧的现状,怀尔德勇于借用中国戏曲手段打破这种制造生活幻觉的困境。中国题材的戏剧的成功、梅兰芳的访美和他本人在中国的经历都影响了他的《小镇风情》。他将中国戏曲手法和文化主题与美国典型的小镇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观点。(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08年02期)

谭静[8](2007)在《安德森与沈从文“小镇情结”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森和沈从文,两位经过文学史重新审视与考量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两位作家都是小镇出身,中途都放弃了自己既定的生活道路,自觉走上了文学之路。他们青年离开家乡,投入到繁华的城市中。但是城市生活并没有给他们想象中的自由与解放,相反,他们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对城市的失望与困惑使他们在小镇的回忆中寻找慰藉与寄托。这在他们作品上的反映就是“小镇情结”,即作品以小镇为背景,讲述小镇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小镇的文化和美,并以此表达出作者对小镇的情感与看法。对安德森与沈从文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但多集中在对其作品主题的探究上,真正涉及到“小镇情结”的研究并不多。然而,“小镇情结”在他们作品中有集中的体现,也是两位作家明显的写作特征。因此,为了研究“小镇情结”这种独特的心理取向,以及两位作家的寻根行为,我们就要回到安德森与沈从文本身,研究他们的精神还乡之路。本论文第一部分是提出“小镇情结”这个主题。文章首先指出两位作家都经历了“乡村反叛”的阶段,有着自觉离开小镇,进入城市的经历。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了他们创作中的小镇倾向性。以成名作《小镇畸人》与《边城》为例,虽然两部小说都是在城市中完成,但都不约而同以小镇为主题,体现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精神还乡之旅。第二部分对“小镇情结”的形成原因与发展阶段加以详细阐释,希望以此加深对“小镇情结”的理解。文章从叁个方面分析了“小镇情结”形成的原因:他们独特的从“大书”到“小书”的教育经历使小镇生活在他们的记忆中难以磨灭;另外,城市生活的挫折使他们把小镇生活的回忆当作抒解郁闷与压力的管道;最后,两位作家都身处社会转型之中,亲眼目睹了工业社会对传统生活与人性的巨大影响,只能在对小镇的追忆中表达自己的遗憾。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小镇情结”发展的叁个阶段。首先是“理想的乐园”,在这一阶段,两位作家都构筑了想象中的小镇,并把它作为城市的对立面来描绘。小镇的美丽和谐,小镇人的纯朴善良是经常体现的主题,然而,此时的小镇,更多是作为心理上的虚构,并不是真实小镇的反映。第二个阶段是“失衡的争斗”,在此阶段,两位作者都受到了城市中理性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芝加哥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使他们分别逐渐摆脱了最初的直觉思考阶段,开始有了理性的思维。另外,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人性缺失,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了两位作者很深的感触。因此,他们对小镇的认识变得逐渐现实起来。第叁个阶段是“批判的反思”,在这一阶段,他们认识到现代工业社会的两面性,也开始将这种认识反映在作品中。小镇不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影响,小镇也会有人性堕落的时候,此时的“小镇情结”更加理性与现实。第叁部分是对安德森与沈从文“小镇情结”的比较。两位作家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章从叁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首先,两位作家始终在直觉世界与理性世界中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他们的共同点是更专注于描写,而很少加入价值判断,而不同点是安德森的主题是爱的丧失与异化,而沈从文则毫无疑问描绘了人性中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在人性观上,两位作家都反对人性恶的一面,并且都真实地面对生活,而不同点是安德森有着弗洛伊德色彩,他的人性观相当开放,甚至是在对待性的问题上。而沈从文则用一种更自觉地方式将他对人性的关怀扩展到小镇里的各色人物。最后,在写作态度问题上,他们都崇尚精神自由,关心民族的命运,也都追求思维独立,不受主流思想的影响。不同点是他们继承了不同的文化遗产,而且,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沈从文还要抵抗政治因素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观点。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分析了两位作家矛盾的文学表现。在“小镇情结”的影响下,乐观与悲观,怀旧与现实,偶然观与必然观并存。首先,他们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和对待物质实现的态度都体现了乐观与悲观并存的特点。然后,对小镇美景的描述,对马文化、沙龙文化和各种传统习俗的描述体现了他们的思乡情,然而,对待小镇的变化,他们又是现实的。最后,偶然与必然的并存可以从人物命运的处理上的到证实。文章的结论是安德森与沈从文的“小镇情结”体现了他们对小镇的独特感悟。他们笔下的小镇并不是独立的,而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何亚卿[9](2002)在《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小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正席卷世界,它的影响所及决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研究也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现代通讯和媒体的全球化发展,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把世界变得越来越立体多彩。这就给以印刷媒介为传播渠道,以读者的阅读为交流方式的传统文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威胁。甚至有的人担心在全球化的时代,在新的高科技的电信王国中,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将会消失。这种忧虑或许有点杞人忧天。但同时它不能不使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文学和文学研究会不会在全球化时代消失?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非全球化”时代——“机器时代”的小镇文学? 舍伍德·安德森,这位成熟于上个世纪初,被威廉·福克纳称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的文学家,不仅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等一代文学巨匠,并且以他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小镇”这块净土来展示他对小镇文学的智慧和天才,给我们二十一世纪初的读者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来发现和重温小镇人的生活精神以及小镇的文化和美。 “温士堡”镇这个闻名于世的小城形象,正是安德森对他故乡俄亥俄州克姆顿镇的翻版。安德森在童年曾跟随父母辗转于俄亥俄州的克姆顿、克莱德和伊利里亚等镇。以制作马鞍维生的父亲,为别人洗衣持家的母亲,以及小镇生活的场景和经历,是安德森形成他“小镇情结”的首要根源,以至后来他弃商从文,一直把小镇作为他作品的背景。美国的文学发源于美国的中西部。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安德森深受美国传统文学和思想潮流的熏陶和影响,他发现了这块土地上的神秘和美,发现了流淌在这里小镇人血液中的美国精神。安德森是一位崇尚中西部小镇山水风景的自然家。他赞美这里广阔的大地和田野,他歌颂这里的丰收和硕果。中西部小镇不仅是他自己得以骄傲的地方,也是美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安德森也是一位中西部小镇灵魂的守望者。他发现了小镇生活中的美和真理。在工业化的时代里,尽管小城人宁静的生活被工业大生产的潮流所冲击,小城人也几乎成了边缘人。但正是这些被遗弃在果园里的“歪苹果”才更加甜美。他们身上同样流淌着追求生活,渴望情爱的血液。安德森又是一位小城追梦人的代言人。美国梦,这个绵延数百年美国人向往自由、追求成功和富裕的情怀,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连遥远偏僻的小镇人也不例外。安德森用他敏锐的灵感捕捉到了小镇人生活的奥秘,也捕捉到了鸡蛋胜利的奥秘。安德森还是一位美国中西部小镇文化的探寻者。作为一名小城人,安德森是如此娴熟地走进小镇人的生活,触摸小镇人的心灵,感受小镇静谧、悠闲的文化。安德森关注小镇人,关注小镇人的生活,更关注生活在小镇里的女人们。女性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可贵的是安德森发现的是小镇普普通通的女性的悲和美。 在《美国小镇》中,安德森这样写道:“爱一个小镇和乡村,就如爱一个女人……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的小镇和乡村对我来说尤其美丽/’正是这种扎根于作者心中的 深情,使得安德森成为一名卓越的小镇文学作家。他不仅和爱德加·李·马斯特斯、 辛克莱·路易斯等成为二十年代反叛的乡村文学的发起人之一,并且影响和成就了 一位杰出的南方地域文学大家—一威廉·福克纳。 一九*O年,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发出一句耐人寻味的感慨:‘;。“一个国家的历史只不过是把它的乡村的历史经过放大而写成的/’威尔逊的这句名 言或许为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进行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文学在经济 甚至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并不会消失。只要文学依旧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只要我 们依旧需要了解过去的生活、文化及人们的体验,文学就不会消失。同时,文学也 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各个地域的文学所组成的。安德森和他的中西部小镇 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形象,也使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这幅画卷更加绚烂。在全球化 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中,安德森以他的小镇形象获得了应有的发言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小镇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卓越的作家,苏童小说最能引起学术界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小镇的诗意的想象和独特的见解描写的作品。小镇,在他眼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也不只是现实的一抔故土,而是他内心的寄托与展望,其实质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他对内在精神家园的渴慕与向往,使他返还到"精神的原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镇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尤达.后现代主义的娱乐表述——浅谈互联网时代美剧中的“小镇情结”[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2].刘昱菲.苏童早年小说的小镇情结[J].北方文学.2018

[3].胡素勤.桑顿·怀尔德剧作《我们的小镇》的乡土性和怀旧情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4].马亚莉.“美国文学的新声音”——论杰斯敏·沃德的小镇情结[J].当代作家评论.2013

[5].李杨.浅析《八月之光》中的“小镇情结”[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

[6].吾文泉.《小镇风情》的中国情结[J].四川戏剧.2008

[7].徐锡祥.田园诗的静谧:《小镇风情》的中国情结[J].戏曲艺术.2008

[8].谭静.安德森与沈从文“小镇情结”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何亚卿.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小镇情结”[D].广西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小镇情结论文-尤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