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批评论文-孟繁华

生命批评论文-孟繁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批评,青年领袖,冯牧文学奖,批评家

生命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孟繁华[1](2019)在《文章:是追求,是方法,也是生命状态——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有顺是当下批评家中较为全面的批评家,他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表大量文学评论,兼及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他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成为国内着名批评家。2001年,年仅29岁的他就获得了"冯牧文学奖",和他一起获奖的是莫言、乔良等着名作家,授奖辞说:"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介入纷繁的文学现状,表现了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勇气。他以犀利的思想评论见长,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周尧[2](2019)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下看东野圭吾《分身》中的生命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情况下,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传统伦理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我、人与其他生命形体的关系与价值定位。东野圭吾的文学创作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极具现代科学色彩。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对《分身》所描绘的超前生命科学"人体克隆技术"对人性道德伦理冲击作一次梳理。如何看待科学实验产品"新物种"两分身的伦理身份认同及确认;如何看清科学家们的欲望;解读文中东野圭吾的生命科学观念。(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马凯臻[3](2018)在《生命与存在:陶瓷艺术批评的不可通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艺术批评的现实困境不是简单的失语与缺席,而是批评方向的迷失。当下的陶瓷艺术批评从话语的使用到文本的呈现,基本是在美术、设计等异域批评环境中生成的。所以,这种批评往往是站在异域立场,对陶瓷艺术的反身观照,这种我与他者之间具有可通约性的批评文本,其目光只能在艺术的普遍规律层面上进行"艺术概论"式扫描,它难以深入至"陶瓷之所以为陶瓷"的内部体系中实现高适配度的批评,也不可能衍生出合乎陶瓷艺术本质属性的评价体系建构。它以其不知"我是谁"的暧昧性,从根本上不能对陶瓷艺术的身份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准确描述,遑论对其深入而准确的批评。本文认为:无论陶瓷艺术批评的体系如何繁芜与庞杂,有一个基本观照点不可更易,即不可通约性。(本文来源于《陶瓷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赵子贤[4](2018)在《李长之“生命化”批评观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长之所践行的是"生命化"的文学批评观,以文献考据为根基,在扎实的学问和深邃的思想之间形成张力。李长之在文学批评中重视生命体验,尽可能地融入到作者的生命感受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其对话,将作者的生命样态给予最完美的呈现。"生命化"批评的旨归是诲示出能给养人精神的高尚人格,如儒家其所呈现出的温柔敦厚、珠圆玉润且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精神;如在壮美和优美的和谐作用之下,让人成为一个人格浑全而又不失可爱的人。(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解玺璋[5](2018)在《深厚的民族审美经验,让批评活泼成生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6月9日是着名戏剧大师翁偶虹先生诞辰110周年。最近,翁先生的叁部文集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北京出版社与文津出版社相继出版,其中包括《梨园鸿雪录》《菊圃掇英录》和《名伶歌影录》(以下简称“叁录”)。翁偶虹论戏“叁录”:独特的批评范式(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6-07)

范志忠[6](2018)在《文艺批评是自我生命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文艺研究或者文艺批评作为自己的职业乃至信仰?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对文本外部的研究,比如说借助来自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外部文化形成的思想资源,对文本进行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研判。在研判的过程中,可能我们特别需要有一种高度,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5-28)

王丹[7](2018)在《空间批评视阈下《我生命中的不死鸟与挚友》中的身份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伯语小说《我生命中的不死鸟与挚友》是科威特文学先锋伊斯玛仪·法赫德·伊斯玛仪于2012年出版的一部作品,2014年入选阿拉伯小说布克奖长名单。小说以回忆自述的形式,讲述了科威特无国籍者孟希的人生经历。本文以空间批评理论为指导,对小说《我生命中的不死鸟与挚友》进行细读,解析小说中的物理、社会、心理空间,梳理空间对比与身份差异、空间挑战与身份危机、空间投射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界定研究对象,介绍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空间对比与身份差异间的关系:第一节从居所这一物理空间入手,通过对居住区域和居住条件的对比,分析科威特人与无国籍者之间的身份差异。科威特人与无国籍者各自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居所内部布局与装饰也存在明显差异;第二节从医院这一社会空间入手,从医疗环境和就医政策的对比,分析其中反映的身份差异。科威特人享有优厚的医疗福利,可以追求国内优越的医疗环境,且享有免费出国就医政策;而无国籍者由于公民身份不被法律认可,不享受国内免费医疗服务,没有护照更无法出国就医。第叁章考察空间挑战与身份危机间的关系:第一节分析孟希的校园生活,学生时代老师与同学的排挤催生出孟希的身份意识,使之走向边缘化,形成敏感、淡漠的性格;第二节分析孟希的家庭生活,妻子欧胡黛的利用背叛、妻兄萨欧德的陷害报复给孟希造成沉重打击。学校与家庭中不幸经历给孟希的认同心理造成破坏性影响,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挑战使之彻底陷入身份危机。第四章考察空间投射与身份建构间的关系:第一节分析小我,社会空间中朋友间的良性互动投射到孟希的心理空间,成为温暖的友情力量,保障了他的生命安全和发展安全,支撑起孟希的小我;第二节分析大我,爱国情怀激发孟希与国家民族共情,促使他为国家民族奉献,成就了孟希的大我。最后一章为结论,概括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指出该小说中体现的多重空间对身份问题的复杂交织影响,揭示无国籍问题的复杂性及关注该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8-05-28)

洪艳[8](2018)在《文学批评是一门“生命的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文学”都难以被从容阅读的时代,文学批评当如何从事?“80后”批评家李德南用他的着作《“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回答了这个问题。此书表明,李德南较好地将他的哲学视角转注到了文学观察中。尤其是将现象学、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现代性较(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5-24)

刘娟[9](2018)在《捍卫“生命之根”: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天根》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法国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轶婷[10](2018)在《刘勰生命化批评——以《文心雕龙·风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化批评就是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而进行的理论阐释。由此说明,文学也具有和生命相类或相通的特性。《文心雕龙·风骨》篇就极具代表性,从禽鸟之喻和情、气之喻两个维度而言,就体现了刘勰生命化批评的理论指向。而在这一理论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文人背景:一是崇尚"天地人"的生命一体;二是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以此作为刘勰生命化批评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生命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已有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情况下,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传统伦理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我、人与其他生命形体的关系与价值定位。东野圭吾的文学创作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极具现代科学色彩。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对《分身》所描绘的超前生命科学"人体克隆技术"对人性道德伦理冲击作一次梳理。如何看待科学实验产品"新物种"两分身的伦理身份认同及确认;如何看清科学家们的欲望;解读文中东野圭吾的生命科学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孟繁华.文章:是追求,是方法,也是生命状态——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新变[J].当代作家评论.2019

[2].周尧.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下看东野圭吾《分身》中的生命科学观[J].唐山文学.2019

[3].马凯臻.生命与存在:陶瓷艺术批评的不可通约性[J].陶瓷研究.2018

[4].赵子贤.李长之“生命化”批评观之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5].解玺璋.深厚的民族审美经验,让批评活泼成生命[N].北京日报.2018

[6].范志忠.文艺批评是自我生命的发现[N].中国艺术报.2018

[7].王丹.空间批评视阈下《我生命中的不死鸟与挚友》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

[8].洪艳.文学批评是一门“生命的学问”[N].北京日报.2018

[9].刘娟.捍卫“生命之根”: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天根》及其当代意义[J].法国研究.2018

[10].李轶婷.刘勰生命化批评——以《文心雕龙·风骨》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生命批评论文-孟繁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