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是世界第三位、中国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是根治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仍高达60-70%,因此术后高转移复发率是影响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肿瘤转移是多基因参与,受多种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因子的调控的一个复杂过程。转录因子在肿瘤侵袭转移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在一些肿瘤中表达及活性均明显异常,并且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目前转录因子的研究多集中在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缺乏系统性转录因子功能研究,转录因子活性芯片的出现使系统研究转录因子活性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成为可能。本课题第一部分拟用转录因子活性芯片分析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筛选与肝癌转移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为肝癌转移复发研究提供新的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干扰素α是目前临床应用的能有效抑制肝癌转移复发的为数不多的药物之一。我所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素α可抑制裸鼠肝癌的生长和转移,其作用机制是可能是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是很清楚。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Sp1在VEGF基因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题第二部分拟用VEGF启动子报告基因分析Sp1在干扰素α抑制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VEGF转录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干扰素α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作用机制,以便进一步提高干扰素预防转移复发的临床疗效。第一部分肝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分析及活性差异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我所前期已建成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模型体系。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但转移潜能具有明显的差别,是较好的对照研究系统。本课题第一部分对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细胞核内转录因子进行了活性差异分析,筛选与肝癌转移相关的转录因子,并对筛选出来的转录因子进行了功能分析。我们首先应用转录因子活性芯片技术,在功能水平对三种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ep3B(无明显转移潜能)、MHCC97L(低转移潜能)和MHCC97H(高转移潜能)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谱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7个转录因子活性差异与人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变化一致,其中有5个转录因子活性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包括p5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κb(NF-κb)、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Sp1;2个转录因子活性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负相关,包括Rb和Smad3,其中转录因子Sp1的活性差异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证实其活性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m blot)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又在转录、翻译水平和翻译后修饰水平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Sp1蛋白表达量和mRNA均随着转移潜能升高而显著增高,而Sp1蛋白磷酸化水平差异更为明显,这说明Sp1在肝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和磷酸化异常是Sp1活性异常的原因,且与肝癌转移密切相关,提示Sp1可作为肝癌病人转移潜能的预测指标;最后我们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Sp1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Sp1蛋白表达,并进而抑制Sp1的活性,体外细胞生长抑制实验(MTT)实验显示,转染了Sp1 siRNA后,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细胞的生长能力较空白对照组和转染非特异性siRNA组有所下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体外侵袭实验(Matrigel侵袭实验)表明抑制了Sp1的表达和活性后可明显降低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提示特异性抑制Sp1活性或表达可抑制肝癌的侵袭性,进而抑制肝癌的转移复发。第二部分干扰素α抗肝癌转移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干扰素α是目前临床应用的能有效抑制肝癌转移复发的为数不多的药物之一。我所前期工作已证实干扰素α可抑制VEGF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VEGF介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但具体的转录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Sp1在VEGF基因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题第拟用VEGF启动子报告基因分析Sp1在干扰素α抑制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VEGF转录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干扰素α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作用机制。首先我们构建VEGF全长启动子及5’端缺失突变体报告基因分析干扰素α对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的VEGF转录活性的作用,发现VEGF启动子上-109/-61区域是干扰素α抑制VEGF转录的最主要的调控区域,用转录因子活性芯片检测结合于VEGF启动子上的转录因子的活性,筛查出9个转录因子受到干扰素α作用,其中只有Sp1在-109/-61区域内有结合位点,进一步用不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点突变报告基因分析干扰素α对VEGF转录的作用,确定在此区域上的四个Sp1结合位点是干扰素α最主要的作用位点。我们应用RNA干扰技术发现下调Sp1的表达和活性后使干扰素α几乎丧失抑制VEGF转录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确定转录因子Sp1可特异性结合于VEGF启动子上,且干扰素α可明显的下调Sp1与VEGF启动子的结合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说明干扰素α抑制VEGF转录的作用是通过下调Sp1活性起作用的。应用Westernblot分析干扰素α对MHCC97H细胞核内Sp1蛋白含量和磷酸化的作用,显示干扰素α明显下调了MHCC97H肝癌细胞核内Sp1的含量和磷酸化程度,其中磷酸化水平下调更为明显,说明干扰素α是通过下调Sp1在细胞核内含量和磷酸化程度抑制其与VEGF启动子上-109/-61区域的四个Sp1结合位点的结合活性,从而达到抑制VEGF介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因此,我们可以说Sp1在干扰素α抗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提示Sp1可作为干扰素α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结论1.转移潜能不同肝癌细胞的转录因子活性谱存在显著差异。2.活性差异转录因子Sp1的活性、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与肝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3.干扰素α抑制VEGF介导的肝癌血管生成并由此抑制转移复发,主要是通过下调转录因子Sp1的表达或磷酸化,从而抑制其与VEGF启动子结合的活性而完成的。Sp1在干扰素α抗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潜在临床应用价值1.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的活性差异转录因子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肝癌转移机理,从另一个视野寻找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2.转录因子Sp1的活性、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与肝癌转潜能密切相关,是肝癌病人转移复发的潜在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3.发现干扰素α通过下调Sp1抑制VEGF的转录和表达,为研究干扰素α的应用指征、耐药机制和联合用药提供了线索。4.Sp1在干扰素抗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提示Sp1可作为干扰素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创新点1.首次对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转录因子活性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于肝癌转移相关的活性差异转录因子。2.首次探讨了干扰素α抑制肝癌细胞内VEGF及血管生成的转录调控机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乙酰辅酶A累积或促肝癌转移[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07)
- [2].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变化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 [3].肝癌转移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7(12)
- [4].揭示肝癌转移新机制[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13)
- [5].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新策略[J]. 祝您健康 2016(12)
- [6].肝癌转移有哪些表现?[J]. 抗癌之窗 2014(04)
- [7].肝癌相关浸润转移基因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87)
- [8].国内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05)
- [9].肝癌转移、复发预测的蛋白质分子标志物[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3)
- [10].“沙”还是“金”?——谈肝癌转移研究[J]. 医学争鸣 2010(05)
- [11].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21)
- [12].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单核苷酸部分位点多态性可能增加罹患肝癌和肝癌转移的风险[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01)
- [13].组学技术与肝癌转移复发机制的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01)
- [1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 陕西医学杂志 2008(07)
- [15].肝癌转移与中医脏象理论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9(06)
- [16].肝癌转移和预后相关的miRNA[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05)
- [17].近红外二区成像中通过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早期诊断肝癌转移实验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06)
- [18].鳖甲煎丸抗肝癌转移的理论依据及分子机制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 [19].肝癌转移相关分子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09)
- [20].肝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 西南国防医药 2008(01)
- [21].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04)
- [22].生命在足尖延伸[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4(03)
- [23].转录组测序结合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肝癌转移基因[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13)
- [24].浅析碘-125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肝癌的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01)
- [25].肝素酶信号通路在肝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4)
- [26].《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能被发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27].炎症微环境与肝癌转移[J]. 自然杂志 2013(04)
- [28].鞘氨醇激酶通过调控血管发生促进肝癌转移[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03)
- [29].肝癌转移中脂代谢-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J]. 软件 2019(03)
- [30].Axin及LIV1基因在肝癌患者的表达及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J]. 肝脏 2018(08)
标签:肝细胞癌论文; 转移论文; 复发论文; 转录因子论文; 活性差异分析论文; 干扰素论文; 血管生成论文; 报告基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