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天然黄体酮给药系统的设计

口服天然黄体酮给药系统的设计

论文摘要

黄体酮属天然孕激素类药,口服后易在胃、肠、肝等多个组织代谢,首过效应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且个体差异大,临床常用注射给药。但黄体酮大多需长期用药,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了一定困难,脂质体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囊泡结构,口服后可有效地保护药物不被酶解,提高药物体内外稳定性,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将孕激素类药物天然黄体酮制成前体脂质体,期望利用脂质体的特点,促进黄体酮吸收,避免体内代谢,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为黄体酮口服制剂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利用新型前体脂质体制备方法制备了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对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处方设计、理化性质、胃肠液中的生物稳定性、急性毒性、体外吸收、体内过程及首过效应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研究未见国内报道。在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处方优选中,采用单因素考察和三元相图优选处方。在此基础上对药脂比进行优选,最终确定前体脂质体处方。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考察了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急性毒性,结果黄体酮前体脂质体毒性较小,半数致死量小于市售微粉化黄体酮胶丸。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和加速实验,证明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对光及温度均敏感,前体脂质体宜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通过HPLC法测定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含量。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并对空白脂质体和含药脂质体的形态进行比较,确定了脂质体为多层脂质体的形态。通过黄体酮脂质体粒径、电位值测定,证实黄体酮脂质体粒径为103.7nm、粒度分布较窄,脂质体荷负电,ζ电位为-88.9mv。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脂质体的包封率达54.95±9.98%。通过影响包封率的因素考察,表明药脂比、稀释倍数均影响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对前体脂质体在室温及4℃的渗漏率进行考察,发现脂质体在4℃下较稳定。通过对脂质体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大鼠胃内容物、不同肠段内容物中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证实脂质体在人工胃肠液及大鼠胃内容物中,保护作用不强,而在大鼠十二指肠、结肠内容物中保护作用较强,表明脂质体在体内能保护黄体酮避免被肠道降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aco-2细胞模型,从细胞水平初步研究了黄体酮及黄体酮脂质体的转运及转运机制,结果表明黄体酮属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Ⅱ类药物,黄体酮的吸收和分泌过程均受到某种载体蛋白的介导,为主动转运方式,表观渗透系数Papp(BL-AP)>Papp(AP-BL),P-gp抑制剂的存在会增加吸收,提示P-糖蛋白存在。P-糖蛋白又称“药泵”,它可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药物泵出到细胞外,抑制P-糖蛋白的表达可能增加药物吸收。而黄体酮脂质体可通过改变黄体酮转运机制,促进黄体酮跨膜转运,打开细胞紧密连接、通过胞间转运,从而有效提高黄体酮的吸收,MTT实验结果表明黄体酮脂质体在1:250倍稀释时对细胞毒性较小。大鼠灌胃黄体酮脂质体,研究了黄体酮脂质体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并与市售微粉化黄体酮胶丸作一对比,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采用灵敏度高且临床常用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体内黄体酮含量,采用口服交叉给药避免黄体酮口服的个体差异,采用摘除大鼠卵巢避免内源性黄体酮的干扰,采用颈静脉插管术进行血样收集。结果黄体酮脂质体体内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AUC值有显著性差异,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加,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89.19%。采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给药,测定黄体酮脂质体的首过效应,结果黄体酮脂质体在实验条件下,约49.49%的黄体酮于首过肝脏时被代谢,约26.00%的黄体酮被胃肠道代谢;静脉给药后黄体酮脂质体较对照组有更大的生物利用度,体内清除率降低。因此认为黄体酮制成脂质体后能有效促进黄体酮吸收,延长黄体酮在体内的驻留时间,提高黄体酮的生物利用度。为了更有效地避免黄体酮在体内的代谢,进一步提高黄体酮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尝试对黄体酮脂质体用壳聚糖进行表面修饰,并测定了修饰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结果脂质体经修饰后,包封率有所降低,脂质体荷正电,修饰脂质体在大鼠胃液中稳定性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加,初步证明本法形成的黄体酮脂质体表面修饰的可行性。本文对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体内外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本法形成的脂质体的吸收机理、体内过程及首过效应进行了评价,为口服天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口服天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 1.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口服天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性质测定
  • 1.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Caco-2细胞测定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细胞摄取与转运
  • 1.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
  • 2.3 Caco-2细胞模型测定P和PL的转运
  • 2.4 数据分析
  • 2.5 细胞毒性评价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口服天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的药物动力学及首过效应测定
  • 1.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壳聚糖修饰的黄体酮脂质体的初步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口服天然黄体酮给药系统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