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一种单链糖蛋白,是出血管内皮细胞及胎盘滋养层合体细胞合成,其基因位于第20对常染色体。血栓调节蛋白是Esmon等,1981年在体外家兔心脏灌注实验中发现的,1982年Esmon从兔肺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定名为血栓调节蛋白。人们发现TM广泛分布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内,尤其是在肺、肾及胎盘组织中。它在机体抗凝血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通过加速凝血酶激活PC而发挥抗凝和促纤溶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发挥直接抗凝作用。由于TM特异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故可作为血管壁损伤和血管肿瘤的分子标志,因此开展对TM的研究,不仅为血管壁抗凝机制的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且在临床上为蛋白C活性测量,血栓形成的诊治,血管肿瘤的诊断和血管壁损伤早期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对TM的研究是一个根有意义也是很活跃的领域,已广泛用于微血管病变、脑血管、心血管、糖尿病肾病、烧伤、肿瘤等临床研究。由于TM特异分却于血管內皮细胞,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后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是导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TM在脑血管病的研究中发现,不管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显著升高,脑出血TM值更高,脑梗塞的TM增高存在动态变化,脑出血和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TM有显著差异,作为血管壁损伤的标志,TM在脑血管病的临床中确实有意义,然而对于脑出血不同时期TM的动态变化过去的尚未有较大样本的研究,对于其临床意义更是个未知数。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TM在脑出血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的观察,探讨脑出血不同时期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变化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出血血栓调节蛋白在脑出血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出血不同时期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变化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对象:为2002年7月到2004年1月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男33例,女20例,年龄34~87岁,平均64.7岁,采用前瞻性研究。分为动态观察脑出血的两次组(分别于1~3d和10~14d测量TM值)与单次组(1~3d测量)。 方法:采用ELISA法,两次测量组(n=25)于1~3d和10~14d各进行了TM检测,与单次组(n=28)1~3d内测TM,分别进行比较。单次测量组与两次测量组平均年龄(65.1、64.3)、性别比例(男:女17:11,15:10),用t检验和率的X2检验。两次组,单次组的TM值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次前后比较用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 结果:两次组1~3d与10~14d TM水平分别与单次组比较无显著差别;两次组TM水平相互配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1~3d TM(25+28)与10~14d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血浆TM水平在脑出血1~3d与10~14d无明显波动。提示脑出血血管内皮损伤持续存在>10~14d,持续升高的TM可能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烧伤对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影响及其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J]. 感染、炎症、修复 2015(04)
- [2].松弛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J]. 心脏杂志 2020(01)
- [3].当归补血汤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2)
- [4].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胶质瘤的关系[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05)
- [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03)
- [6].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还原失衡的保护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01)
- [7].药物及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15)
- [8].瘦素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中的作用[J]. 海南医学 2011(24)
- [9].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在肿瘤患者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10(06)
- [10].炎症条件下毛状样蛋白1促进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及迁移[J]. 生物技术通讯 2019(06)
- [11].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在肺栓塞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17(03)
- [12].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现代医药卫生 2016(05)
- [13].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21)
- [14].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14)
- [15].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因素及其相关机制探讨[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2(03)
- [16].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血管生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7)
- [17].浅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1)
- [18].合贝爽减轻缺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04)
- [19].阿托伐他汀对高血脂伴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18)
- [20].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主要酶类及其功能[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5(01)
- [21].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5(04)
- [22].血管内皮细胞热损伤规律的初步探讨[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4(05)
- [23].茶多酚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当代医学 2012(07)
- [24].脂联素在高糖孵育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调节[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09)
- [25].血管内皮细胞在门静脉高压性结肠病形成中的作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08(09)
- [26].微小RNA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衰老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2)
- [27].蒙花苷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6(01)
- [28].《血液》: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选择造血命运新机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22)
- [29].真核表达载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及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8)
- [30].体外压力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不同整合素亚基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