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却时沉时浮。从神的统治、皇权的束缚、等级制的压抑,到物的奴役,时至21世纪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确立为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这样,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一致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考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详细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深入挖掘了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提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全文主要部分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1章“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哲学对实践和时代精神的提升,本章着重分析以人为本提出的深刻动因。以人为本的提出,既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要求,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还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付出代价反思的重要结论。同时,以人为本的提出也是当前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做战略性的考虑。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在中国,这种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人本论”和“民本论”思想;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可看作“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源头。本章从历史角度追溯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尤其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揭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具有的不同内涵,及其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第3章“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语境中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一种理念,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本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本主义的继承

论文目录

  • 内 容 提 要
  • Abstract
  • 导论 以人为本研究的清理总结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学术创新
  • 第1章 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一、彰显主体地位的需要
  • (一) 人类历史的主体性日益凸现
  • (二) 当下中国对人的呼唤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 (二) 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
  • (三) 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 三、反思改革与发展代价的重要结论
  • (一) 环境恶化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破坏
  • (二) 人被物化导致无法真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 (三) 某些社会不公正引起贫富差距拉大
  • (四) 贪欲膨胀产生极端利己主义
  • 四、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
  • (一)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
  • (二) 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 (三)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
  • 第2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形式
  • (一) “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本思想
  • (二) “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 (三) “万物之最灵也”的人为贵思想
  • 二、近代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 (二)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 (三)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意义上的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 (四) 费尔巴哈哲学: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 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近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 (一) 科技理性对人文精神的背离
  • (二) 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完整性的破坏
  • (三) 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的压抑
  • 四、中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总结
  • (一) 我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
  • (二)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 第3章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一) 研究视角的转换:“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
  • (二) 研究结论不同:唯物主义历史观超越人道主义历史观
  • 二、以人为本中的“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
  • (一) 人的存在形态:类、群体和个体意义上的人
  • (二) 人的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
  • 三、以人为本中的“本”:主体、尺度和目的层面的统一
  • (一) 人的解放理论: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既是主体又是目的
  • 第4章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 一、揭示以人为本内涵的方法论
  • (一) 从人的关系存在来考察以人为本
  • (二) 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来考察以人为本
  • (三) 从提出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来考察以人为本
  •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 (三) 人和人的关系上:尊重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和精英阶层的创造个性
  • (四) 人和组织的关系上:注重人的解放开发和保证人们各得其所
  • 三、厘清当前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种模糊认识
  • (一)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 (二)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 (三)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
  • (四)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 第5章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
  •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价值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
  • (二) 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缺失
  • (三)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回归
  •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启蒙
  • (一) 封建专制社会:“吃人”
  •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立人”
  • (三) 新中国的建立:政治上“解放人”
  • (四) “文革”十年:“漠视人”
  • (五) 改革开放:“解放人和开发人”
  •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共同价值观
  • (一) 动员参与期:各尽其能,社会充满活力
  • (二) 表达诉求期:尊重各个阶层、群体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
  • (三) 整合和凝聚期: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面利益关系
  • 四、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理念
  • (一) 经济上:发展人本经济
  • (二) 政治上:坚持执政为民
  • (三) 文化上:塑造新型人格
  • (四) 社会建设上:构建和谐社会
  • 第6章 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
  • 一、加强思想宣传
  • (一) 宣传以人为本应避免的思想误区
  • (二) 贯彻以人为本应破除的思想障碍
  • 二、转变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
  • (一) 发展观:从以物为本逐步走向以人为本
  • (二) 社会运作体制:从控制人走向解放人
  • (三)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 (四) 发展方式:从非平衡发展走向协调发展
  • (五) 发展动力:从过分依赖外资转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 三、推进体制创新
  • (一) 确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
  • (二) 确立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
  • (三)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
  • (四) 确立加强流动和交往的社会管理体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人为本”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9(12)
    • [2].略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J]. 中国新通信 2019(17)
    • [3].以人为本建设未来社区[J]. 城市开发 2019(19)
    • [4].浅析“以人为本”在党建中的作用[J]. 办公室业务 2019(22)
    • [5].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为冶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J]. 财经界(学术版) 2018(20)
    • [6].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 [7].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2)
    • [8].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师教学[J]. 牡丹 2020(04)
    • [9].浅谈以人为本司法理念的构建[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1)
    • [10].试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J]. 美术文献 2018(12)
    • [1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职工队伍又好又快发展[J]. 青年与社会 2019(19)
    • [1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J]. 教书育人 2011(17)
    • [1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 内蒙古教育 2019(27)
    • [14].以人为本[J]. 中国老年 2018(10)
    • [15].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1(00)
    • [16].“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一)[J]. 当代矿工 2014(01)
    • [17].“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二)[J]. 当代矿工 2014(02)
    • [18].“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三)[J]. 当代矿工 2014(03)
    • [19].浅谈如何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安全生产工作[J]. 科技视界 2013(26)
    • [20].科技…以人为本[J]. 影像视觉 2012(01)
    • [21].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3(03)
    • [2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J]. 考试周刊 2009(45)
    • [23].《走过这土地》[J]. 广播歌选 2009(01)
    • [24].深入理解“以人为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讲座(5)[J]. 北京支部生活 2009(05)
    • [25].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0(08)
    • [26].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J]. 吉林教育 2010(18)
    • [27].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地位的理解向度[J]. 党政干部论坛 2008(02)
    • [28].“以人为本”的五大理解误区[J]. 北京支部生活 2008(05)
    • [29].以人为本理论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03)
    • [30].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现[J]. 中外企业家 2019(16)

    标签:;  ;  ;  ;  ;  ;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