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茨威格论文-王梦圆

斯茨威格论文-王梦圆

导读:本文包含了斯茨威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里夫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二十四小时

斯茨威格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圆[1](2018)在《大师笔下的心路历程——介绍《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有叁位作家在欧美文坛上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奥地利的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茨威格的十几篇中短篇佳作,其中有其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茨威格的作品将我们引入一个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世界,这便是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常常只看到人们平静如水的(本文来源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期刊2018年11期)

朱丹[2](2015)在《无可奈何花落去——斯·茨威格小说女性“畸零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斯蒂芬·茨威格与莫里亚克和契科夫被并称为20世纪欧洲叁大中短篇小说家。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行销全球达几百万册。鉴于此,文艺评论界,尤其是国内评论界对其作品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便风声水起,审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以"畅销小说"冠名而敷衍了事。茨威格以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创作风格步入文坛,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普遍认同其作品一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为主要特色,[1,2]以对(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18期)

张晓青[3](2010)在《斯·茨威格自杀解读在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着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和其第二任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普利斯寓所里自杀。对其自杀原因,莫衷一是。分析史料得出,中国学界分别从人道主义者产生的悲剧、从流亡对茨威格生存产生的威胁、从茨威格的性格弱点以及他是犹太人的角度立论进行了多元的阐释。分析、评述中国学界对茨威格自杀原因的解读,并作深层次挖掘,探讨茨威格所依赖的时代文化背景——魏玛精神对茨威格自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以期拓展中国茨威格研究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任国强[4](2009)在《“面向大众”与“象牙塔”之间的取舍——斯·茨威格创作论及其相关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茨威格在读者中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与其在德语文学评论界遭遇到的冷落构成了德语文学接受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成为了"着名的不知名作家"。本文从作家创作指导思想层面对此进行解读,认为茨威格对德语文学固有特征所作的批判性反思和面向大众的艺术诉求与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无关系;同时指出,20世纪初德语文学终于摆脱在欧洲文坛长期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茨威格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及其国内外巨大反响在此变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晓青[5](2007)在《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着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戏剧家及散文家。1949年至2005年,大陆分别以单行本、小说集、精选集、系列集、合集等不同形式出版发行茨威格译作逾160版次,发表期刊评论文章达150多篇,茨威格研究专着3部,在大陆出现了“茨威格热”。2005年,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公映为茨威格在大陆的接受掀起了又一高潮,进一步提高了茨威格在大陆的知名度。对以上译者序跋、评论文章、专着的仔细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还没有研究者从史料的角度出发,对建国后不同阶段茨威格的译介做详细、全面地描述,认真探讨其译介背景及成因;更无人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探究茨威格在大陆接受的概貌。因此本论文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译介学及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点,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茨威格其人、其作在大陆的译介及接受情况进行一个全面展示,以推动茨威格研究工作在大陆的发展、深化。论文共分5章。第一章是对茨威格研究现状的概述,是运用本人在德国和国内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对茨威格国际(因材料问题尤以德语国家为主)、国内研究现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评价,试图尽显有关研究成果。第二章是茨威格及其作品在中国大陆译介的梳理。本章以茨威格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历史顺序为主线,以大陆文化政策的变迁为背景,结合国际茨威格研究发展动态,以1978年及1992年为界点,划分了从1949年~2005年茨威格在大陆译介的叁个阶段,即从低谷、经过复苏达到译介高潮的叁个阶段。在本章中,依傍可靠史料,通过数量分析,将译介描述与历史背景评析并举,探究各个阶段所呈现的特点,勾勒茨威格译介演变轨迹,力显其译介概貌。第叁章依据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读者所撰写的出版说明、译本序跋、评论文章,探讨了茨威格其人在中国大陆的评介。本章从读者的角度切入,梳理他们对茨威格生平的研究、展现广交朋友的茨威格作为翻译家、散文家、旅游家、收藏家,以及作为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茨威格及其婚姻、其自杀原因在中国大陆的接受情况。第四章的主题是茨威格其作在中国大陆。根据史料,评析了评论者对茨威格的艺术创作特色,茨威格的创作体裁如诗歌、戏剧、小说及传记作品的阐释。并根据译本的数量、发行印数、读者的喜爱程度、研究者关注的多寡等选择茨威格作品中的传记《麦哲伦传》及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具体评析、探究其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大陆盛行的背景。第五章以“茨威格现象在大陆”为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专题论述了“茨威格热”在大陆出现的原因,彰显了茨威格作品在大陆传统文化与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的变化中的接受史和效果史。在论文中,对茨威格其人其作在中国大陆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依据德文原版资料,给予了纠正与弥补,以推动茨威格在大陆的研究。另外在论文的附录中还提供了中国大陆茨威格研究资料索引、出版书目索引以及茨威格作品一览表,并配有在大陆的曾译名,德文原名及德文作品出版时间、出版地。总之,本论文以茨威格其人、其作在中国大陆译介的历史顺序为经,以读者撰写的译本序跋、期刊评论文章为维构成论文整体框架。直接引用译者、评家的言论,梳理了1949年至2005年茨威格在中国大陆被译介、接受的概貌,以期进一步拓展大陆学界对茨威格研究视域。(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05-01)

张晓青[6](2006)在《斯·茨威格作品在中国内地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后对茨威格作品的译介以1978年和1992年为分界点,经历了低谷、复苏和火爆叁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茨威格在内地的译介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延伸和拓展。(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杨荣[7](2003)在《斯·茨威格与卡夫卡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和卡夫卡虽同属西方犹太人 ,但是他们身上的犹太人意识、家庭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爱好与职业的关系等却迥然不同 ,因而在他们的创作中对犹太民族命运和犹太问题的思考完全不同 ;对现实的描写、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画各异其趣 ;且茨威格的一生爱好与职业是融为一体、有机统一的 ,而卡夫卡的一生爱好与职业却是矛盾冲突的。这些都给他们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杨荣[8](2003)在《斯·茨威格之死》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的一生有33年时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度过的,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取得,都与那个太平时代密不可分。世界大战剧烈的“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他的着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了,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泡影,作为犹太人又被迫重温犹太民族两千年的苦难史,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杨荣[9](2002)在《斯·茨威格与弗洛伊德——兼论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犹太血统 ,前者魂断巴西 ,后者客死伦敦 ,他们俩是好朋友 ,对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等有许多相似的看法。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 ,在其着作中对弗洛伊德一生的人品、学说及影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5期)

杨荣[10](2002)在《斯·茨威格的“维也纳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维也纳是茨威格终生梦绕魂牵的故乡 ,铸成他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中不泯的“维也纳情结”。他的世界主义理想以及终生对文学艺术的痴迷 ,都与此情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2年04期)

斯茨威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斯蒂芬·茨威格与莫里亚克和契科夫被并称为20世纪欧洲叁大中短篇小说家。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行销全球达几百万册。鉴于此,文艺评论界,尤其是国内评论界对其作品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便风声水起,审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以"畅销小说"冠名而敷衍了事。茨威格以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创作风格步入文坛,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普遍认同其作品一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为主要特色,[1,2]以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斯茨威格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圆.大师笔下的心路历程——介绍《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8

[2].朱丹.无可奈何花落去——斯·茨威格小说女性“畸零人”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3].张晓青.斯·茨威格自杀解读在中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4].任国强.“面向大众”与“象牙塔”之间的取舍——斯·茨威格创作论及其相关评价[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

[5].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6].张晓青.斯·茨威格作品在中国内地的译介[J].河南社会科学.2006

[7].杨荣.斯·茨威格与卡夫卡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8].杨荣.斯·茨威格之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9].杨荣.斯·茨威格与弗洛伊德——兼论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意义[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0].杨荣.斯·茨威格的“维也纳情结”[J].中州学刊.2002

标签:;  ;  ;  ;  

斯茨威格论文-王梦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