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 ——师陀创作论

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 ——师陀创作论

论文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轨迹清晰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变迁,而在现代性不断激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围绕着历史变革的主导线索构建而成的文学景观,可以说百年来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中心。这种文学以对主导性历史变革意义的阐释为己任,力求在与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构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乃至文学价值所在。但与此同时,对历史现代性持质疑态度,表现为现代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则构成了另一种别具风采的文学景观。它们以一种补充、协调的方式与主流文学一起共同丰富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本论文所提出的“现代人文”,特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现代科技工商对生命与人性产生的异化力量抗衡的人文性文化倾向。本论文所关注的,正是具有这一倾向的文学。而本论文也正是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对师陀的文学创作进行观照。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师陀的文学创作在历史追求与家园之恋的矛盾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人文倾向。对于现代人而言,“怀乡”已经日渐失去其原始性和天然性,成为一个经典的“现代性”命题。它遵循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路表达了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与历史进步论的主流话语形成一种对峙和冲突的关系,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的自觉。对于处在历史转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无一不承受着乡村/都市、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巨大落差,在两种文化的艰难抉择中苦苦挣扎。于师陀而言,“怀乡”决不仅意味着对于城市的异己感和对于乡村情感回归的二元呈现,在更多时候,“怀乡”之情恰恰隐匿在离乡与思乡、历史追求与家园之恋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甚至表现为超越“故乡情结”的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在师陀3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他对故乡的“爱恨交织”表现在“自然的美好”与“人事的丑陋”两种现实不可弥合的并置中,理性与情感的悖论尤为突出;在40年代,随着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变与民族危亡的现实,师陀“精神返乡”的欲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怀乡:对乡土性精神家园的文学寻找
  • 第一节 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怀乡”
  • 第二节 爱恨交织:田园诗情与现实批判的交糅并杂
  • 第三节 怀乡:乡土记忆与生命意识的审美整合
  • 第二章 时代·生命·悲剧——对存在的追问与探询
  • 第一节 现实人生:荒谬不公与阴暗丑陋
  • 第二节 “生命”悲剧:对存在的形而上思考
  • 第三节 历史皱褶处的人性悲剧
  • 第四节 对生命强力的渴求
  • 第三章 现代文学史上的师陀
  • 第一节 独立不倚、自成一格的“乡下人”
  • 第二节 时代冲击圈之外的“怀乡者”
  • 第四章 “抒情写意”与“窥心观世”——师陀小说创作艺术论
  • 第一节 现代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二节 乡土抒情小说的个性化建构
  • 第三节 窥心观世、复合透视的都市心灵奏鸣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师陀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与解志熙先生商榷[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3)
    • [2].师陀《夏侯杞》考——师陀史料考辨之一[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4(04)
    • [3].作为心灵投影的地方风物——论师陀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3)

    标签:;  ;  ;  

    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 ——师陀创作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