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1任长征2(1东营鸿港医院中医科山东东营257000;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408-02
冠心病的再灌注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已成为冠心病成熟的治疗技术。然而,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发现并非完美无缺,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冠脉微循环障碍,或由此为重要原因而产生的无复流、慢复流、微血栓形成再灌注损伤等,这已成为再灌注时代的主要困惑之一,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就此热点,从中医既往治疗冠心病看,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应由独特的优势。由此理念出发,冠脉微循环障碍应从以下几个问题做深入研究。
一、从血瘀争论治再灌注无复流
中医认为,大部分“血管源性”疾病临床上可归属于中医血瘀证范畴。大、中、小血管归属于中医之经脉,小学馆、微动脉、微静脉可归属于中医之脉络。心络应类似冠脉微循环。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公认的观点是由于微血管功能障碍级血管损伤,使微血管水平血管受阻。再灌注治疗时,对血管局部刺激损伤,使病变处微血栓、血小板和粥样斑块碎片等微栓子随血流引起远端微血管栓塞,锁释放的缩血管物质诱发血管痉挛,甚至造成微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导致再灌注无复流现象,这与中医血瘀内结、微瘕阻络的认识较为接近,故可应用活血化瘀或破血祛瘀结合个体成因,从血瘀证来论治再灌注无复流。
二、从清解通淤法论治冠脉再狭窄
再灌注治疗后再狭窄,至今仍为后再灌注时代难点之一。再灌注治疗时,血管损伤、微血栓、粥样硬化碎片、缩血管物质等,可致冠脉炎症急剧变化,导致血管弹性回缩及局限性血管重聚,最终导致再灌注治疗后再狭窄,血管炎性病变起了主导作用。中医认为再狭窄发病的诸因素均可看成是中医的毒邪,淤为“常”,毒为“变”,因毒致变而发再狭窄。因此,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化浊通瘀法,选用大黄、水蛭等清解化浊之类药物配伍,实践证明对治疗再狭窄有明显疗效,较之传统单纯活血化瘀或行气活血的治法应属另辟蹊径。
三、促进缺血心肌侧枝循环建立
一段心肌的主供血管发生严重狭窄后,这段心肌能否实现缺血代偿,侧枝循环的丰富程度是重要因素。心肌各阶段之间存在丰富的微循环交通侧枝,当心肌供血正常时,这些侧枝多处于封闭状态,而在心肌缺血时,可以触发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使这些平时封闭的侧枝开放,使心肌缺血得到代偿。临床研究证明选用活血化瘀、破血祛痰药物配伍,可促使侧枝循环建立。以治脉见长得麝香保心丸的实验研究,就具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如何评价侧枝循环的丰富程度?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入MRI、PET、MCE等技术均能实现对冠脉障碍检查,可获取有意义的诊断参数。这些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中医经络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发展。
四、从中医气血理论探讨缺血心肌的供氧和氧利用
对于严重的缺血心肌组织,如“休克”心肌、“顿抑”心肌,再灌注治疗虽然恢复了心外膜冠脉再灌注,但微循环血流并不一定得到改善,甚至微循环改善也不一定意味着改善了组织供氧,氧供的增加也不等于改善了组织氧利用。其原因是严重的缺血心肌,不单是微循环障碍,还存在心肌细胞的严重损伤。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应以“气体生物学”看待微循环,认为微循环本质是中医“气血理论”的演绎及延伸,提出氧气除可维持能量供应外,还能调节组织的血流供应。这与中医理论“气能生血、血为气母”“气为血帅、血能载气”的论述结合。根据这一理论,中医采用调气血、活血化瘀治疗再灌注难题,最终可改善心肌组织氧供。这是对中医气血理论的认识的提高。
五、重视整体系统调整
“气血冲合,万病不生”。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局部病变是气血阴阳失调的体现。冠脉微循环障碍应属心脉受阻,是整体气血、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导致心络瘀阻。因此,在治疗上要从整体出发,发挥中医多层次多靶点的优势,标本兼治,调动机体内源性调控机制,这是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法则。
参考文献
[1]任艳,朱娇,宋莉璐,等.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J].中外健康文摘,2009.4:10.
[2]史载祥.后再灌注治疗时代与冠脉微循环障碍[C].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3]杨忠奇,冼绍祥,杜志民,等.活血化瘀法治冠心病(血瘀证)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6,8:38(8).
[4]史载祥.冠脉微循环障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C].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大会论文汇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