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尖铁矿台阶爆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焦登铭[1](2020)在《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生产需求的激增,露天矿台阶爆破作业规模随之相应扩大,由此导致的根底与大块问题也频频出现,为了保障矿山正常生产与运营,解决根底与大块问题刻不容缓。究其根源,根底、大块的频发与底盘抵抗线、起爆位置等爆破参数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减少根底与大块,提高生产效率,研究台阶爆破中爆破参数的合理性便就成为了爆破相关行业人士与科研学者的研究重点。结合露天台阶破岩机理、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与实际工况分析得出,双利铁矿目前爆破效果不理想的主观原因主要是相关技术参数参照以往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是矿体裂隙、节理地质的影响,露天矿台阶底部夹制作用强。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根底、大块现象的频发,由此提出通过设置合理的底盘抵抗线与起爆点位置等相关措施来改善爆破效果。本文依据双利铁矿的实际工程,以理论计算与修正后的底盘抵抗线、起爆位置等相关爆破参数为基础,由Creo CAE设计软件与HyperWorks里的Altair HyperMesh模块以及LS-DYNA求解器,建立关于底盘抵抗线5.0m、5.5m、6.0m、6.5m与起爆点位置0.5m、1.0m、1.5m、2.0m的16组台阶爆破模型,通过比较由炮孔到台阶坡底线按一定间隔距离选取的各监测单元在爆破过程中其受到的有效应力峰值是否达到岩石的屈服强度作为岩石破碎的判断依据,并借助有效应力时程图得出各组别的有效应力均值大小与到达岩石屈服强度的持续时间,以此得出在数值模拟结果下,底盘抵抗线6.0m与起爆位置2.0m组合时的爆破效果最佳的结论。通过在双利铁矿采场1876水平北帮台阶爆破的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底盘抵抗线与起爆点位置的爆破试验效果,其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数值模拟与实际工程结合验证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矿山实际问题的方式,为双利矿今后爆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与参照。
王韶辉[2](2020)在《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煤层进行松动爆破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过大或者过小,都会直接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当爆破强度较高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较小,导致粉尘污染,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当爆破强度较低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较大,二次破碎成本增加,移运难度加大。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哈尔乌素露天矿的可持续发展。为响应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的主题,必须对哈尔乌素露天矿爆破块度进行准确的评价研究,对相应的爆破参数进行优化。论文基于分形理论分析方法,结合G-G-S(Gate-Gaudin-Schuhman粒度分布函数)公式、指数对比法以及偏微分等方法,得出了爆堆矿岩块度分布的分形模型,提出了借助于分形理论、摄影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用以求导N(x)的方法,开发出了“爆堆块度分布的自动与分形测试系统”。根据应力波衰减理论,建立炸药爆炸后周围煤层的破碎分区模型,揭示了爆炸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耗散规律。利用分离式霍普压杆试验系统(SHPB)试验,建立了爆破荷载与室内试样冲击破坏试验施加载荷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气压由0.13MPa到2.0MPa之间的煤岩试样冲击载荷试验,基于高速摄像系统定性地描述了煤岩试样动态破坏形态特征。同时,利用筛分直接测量方法得出了试样破坏后的块度分布特征。基于分形维数定量地描述SHPB试验中煤岩试样动态破坏形态特征,得出了试样破坏后的块度分维特征。按照粒径范围将破坏后碎块划分为三组:大径,中径,粉粒,分析得到了三组尺度下煤岩碎块质量百分比随气压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爆破评价的两个原则,推导出了室内冲击载荷试验的气压范围为0.30MPa≤P<0.90MPa。利用数字计算方法,搭建了煤层爆破块度图像识别系统,对现场两个炮孔区域间的爆破块度进行首次识别和二次识别,得出现场煤层爆破块度分布特征。另外,根据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得出了现场煤岩爆破块度的分维特征。综合室内冲击载荷试验和现场煤层爆破块度分析,计算出了单孔爆破区域分区的爆破范围。基于此范围提出了增加炮孔间距与排距和减小炸药量两种爆破参数优化方案并采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案条件下颗粒煤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减小了8.36%与5.71%,块煤率分别提高了2.04%与1.39%。方案一增加炮孔间距与排距所带来的优化效果更佳明显。该论文有图66幅,表34个,参考文献130篇。
刘砚耕[3](2020)在《司家营铁矿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司家营铁矿台阶深孔爆破产生的爆破振动对周边群众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爆破振动对岩层顺倾的东帮岩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严重时可能诱发滑坡。由于矿山生产现状发生较大改变,爆破振动的传播规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解决爆破振动扰民问题以及控制爆破振动对最终边帮的损伤破坏,需要对司家营铁矿进行爆破振动监测,得到爆破振动数据及传播规律,并且应用该规律研究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以司家营铁矿的爆破振动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对爆破振动的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对采场西帮以及东帮边坡进行了爆破振动的实时监测并收集数据;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推导了反应爆破振动在地质条件下的衰减公式,并分别对质点峰值振速、主频的衰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对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分析误差小于经验公式;确定采场居民区以及最终边帮的安全允许振动速度,对爆破振动的安全区域进行了划定;并且开展了预裂爆破在台阶靠帮爆破中降低爆破振动的试验研究。图49幅;表40个;参40篇
马晴[4](2019)在《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爆破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台阶爆破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土石方开挖、水利水电等领域中,台阶爆破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微差延时时间能够有效地降低爆破产生的振动,不同的起爆顺序对爆破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改善台阶爆破的工程质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本文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别对台阶单排三炮孔正向起爆、反向起爆、中间起爆的爆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且将台阶逐孔爆破、齐发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这三种不同起爆顺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起爆顺序对岩体爆破的应力传播规律的影响,分析爆破产生的振动以及位移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选用LS-DYNA自带的HJC材料本构以及高能炸药,分别模拟了正向起爆、反向起爆、中间起爆,对这三种起爆方式的应力传播规律、振动速度和位移的变化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向起爆产生的应力以及速度最大并且衰减最快,其次是中间起爆,正向起爆产生的应力和速度最小且衰减最慢,对于爆破振动要求比较严格的项目,可采取正向起爆;不同起爆方式在药柱中部位置产生的位移最大并且中间起爆更有利于岩体破碎。(2)基于毫秒微差延时爆破理论,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研究台阶逐孔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齐发爆破的爆轰过程的应力变化,对应力波的传播规律,以及振速、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齐发起爆产生的有效应力和振速最大;逐孔起爆产生的有效应力最小,与齐发起爆相比,逐孔起爆的速度降幅为51.15%,中间先起爆,两边同时起爆的速度降幅为32.82%,逐孔起爆降振效果更好;逐孔起爆产生的位移最大,中间炮孔先起爆产生的位移最小,不利于岩体的破碎抛掷。(3)台阶微差爆破不同起爆顺序试验,将实测的齐发起爆、逐孔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试验的振动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结论表明:逐孔起爆比中间炮孔先起爆、齐发起爆产生的振动小,有利于降振,爆后破碎效果更好。
陈小飞[5](2019)在《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露天矿爆破作业中,预裂爆破技术因能够在主爆区起爆前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裂缝以防止保留区的岩体破坏而被广泛应用。影响预裂爆破效果的因素众多,装药结构是影响预裂爆破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装药结构将直接加快爆破作业的效率,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在工程应用中,为了克服底部岩石的夹制力,加强预裂面的裂纹贯通,通常采用预裂孔底部加强装药的方式来实现。依托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灰岩矿区的预裂爆破施工,基于国内外现有的岩石破碎机理和预裂爆破成缝机理,重点分析了在预裂爆破影响成缝的因素,提出底部加强装药对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问题。在预裂爆破参数设计的理论基础上优化底部加强装药参数,设计了不同的预裂孔间距和线装药密度,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预裂效果和爆破成本,总结底部加强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成果如下:(1)查阅大量的国内外预裂爆破及装药结构相关研究资料,对岩石爆破机理、预裂爆破成缝机理以及影响成缝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此理论分析为指导对预裂爆破参数进行设计和优化。(2)在工程应用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的过程应用中灰岩矿矿石抗压强度大于100MPa,松散系数1.98,节理裂隙不发育,岩层稳定性极好。为了对比分析不同预裂爆破参数的预裂效果,设计了4组爆破试验,确定了在预裂孔间距为2m,线装药密度为2kg/m的爆破方案时,预裂爆破效果最佳,成本最经济。为以后该矿区大规模爆破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爆破方案。(3)从爆破的现场效果来看采用预裂孔底部加强装药结构,合理的参数设计以及优化的起爆网路取得了不错的爆破效果,达到了改变装药结构能带来的预期效果。
付威志[6](2019)在《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提出台阶爆破在矿山、市政等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影响台阶爆破安全的因素多、范围广、危险源的辨识难以做到系统和全面,导致爆破事故频发,开展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研究对预防爆破事故的发生、提供有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信息化手段开发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管理系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本文在探索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及软件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运用安全工程学中的基本理论,结合台阶爆破施工工艺,基于事故树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对台阶爆破危害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结构重要度,辨识台阶爆破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爆破管理、爆破设计、爆破施工3个准则层指标,安全责任制、安全培训等15个因素层指标构建了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数学模型,选用F分布中的偏大型梯形分布作为隶属度函数,计算出相应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得到评价矩阵,选用加权平均型模糊算子,通过模糊变换,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等级。(3)为了实现对台阶爆破中各评价指标的动态分析,基于集对分析理论,依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多元联系数的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基于五元联系数集对势分析,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静态风险态势;基于偏联系数集对势分析,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动态风险趋势,实现了各评价指标的静态评价和动态预测。(4)针对台阶爆破中各评价指标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基于云理论,建立台阶爆破安全评价云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首先建立标准云,计算云模型的数字特征,然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确定度,最后得出台阶爆破的综合确定度,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台阶爆破安全等级。(5)利用Visual Basic 6.0、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并开展安全评价研究,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多元联系数评价结果和云模型评价结果,通过对三种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三种评价模型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且与工程实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周先平,李彦坡,吴新霞,胡英国[7](2018)在《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岩体的块度分布是衡量爆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首先系统总结了岩体爆破块度的传统预测方法,重点阐述了以KUZ-RAM模型为代表的经验预测方法,并基于新兴的数理统计技术介绍了其应用新进展。进而,通过建立岩体破碎的临界损伤质点峰值振动速度(PPV)与爆破块度分布的数学关系,阐述了基于PPV的爆破块度预测方法,并给出了这一方法的数学推导过程。最后,系统介绍了基于岩体天然块度的爆破块度控制方法。通过岩体原生节理的快速采集与统计,确定天然块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爆破试验和块度的分区数值模拟构建天然块度与爆破块度数据库。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不同天然块度和爆破最终块度的对应关系,建立考虑结构面影响的爆破块度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考虑天然块度的爆破块度智能设计系统。
周俊汝[8](2017)在《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电工程、矿山开采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爆破作为一种必不可缺的高效、经济的施工技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以爆破地震波为首的负面效应。随着人们对爆破振动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仅以振速作为判据标准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已难以满足要求,基于振速-主频双因素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逐渐成为主流。因此,研究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频谱特性和主频衰减机制,对更有效地控制爆破振动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这一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推导了爆破振动频域内解析解,分析了爆破振动频谱特性,研究了爆破振动主频的影响因素,揭示了爆破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爆破振动主频衰减规律的预测公式。通过研究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衰减机制,提出幅值衰减项的概念,量化了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爆破振动频域内幅值的损耗,建立了幅值衰减项与岩石品质因子、岩石波速、爆心距和频率间的关系式。研究表明,爆破振动幅值谱中频率越小、岩石品质越好、距离爆源越近,幅值衰减项越小,相应幅值的衰减速度越慢。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引入幅值衰减项,推导了粘弹性介质中不同爆源的爆破振动速度幅值谱解析式。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频谱特性及主频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球药包还是柱药包爆破,介质为完全弹性时,随爆心距增大,振动幅值随频率的分布没有变化,主频没有衰减;介质为粘弹性时,随爆心距的增大,爆破振动幅值谱中高频对应幅值衰减快于低频对应幅值,幅值分布整体向低频方向偏移,幅值谱结构由主频位于高频带的单峰结构转变为以主频为对称轴的三峰结构,最终稳定为位于低频带的单峰结构,因此傅里叶主频整体呈衰减趋势,衰减过程中由于主频带的偏移而发生突变,而质心频率平稳衰减。采用爆破振动速度幅值谱解析式的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爆炸荷载、爆源几何参数、介质参数和起爆方式对爆破振动频谱结构和主频衰减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爆破振动主频与荷载上升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均呈反比,且上升时间的影响更为显着,当荷载参数超过一定范围,主频对其变化不再响应。爆破振动主频与岩石品质因子和岩石波速呈正比。钻孔爆破中,爆破振动主频与装药半径、装药长度呈反比,装药长度的影响较装药半径更显着。改变起爆方式,减小单个起爆点引爆装药段长度,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爆破振动主频。基于球面地震波传播的理论解,结合爆破振动主频影响因素的量纲分析,建立了爆破振动主频衰减规律的预测公式。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新公式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傅里叶主频、质心频率和视主频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实际工程中傅里叶主频的衰减不存在显着规律;傅里叶质心频率和视主频的衰减规律良好,利用该公式可较精确地预测两者的衰减规律;最后将该公式修正为基于柱面波传播理论的主频预测公式,然而该现场试验中修正后公式的预测精度没有提高。
张强[9](2017)在《程潮铁矿采场爆破质量分析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程潮铁矿随着开采的继续,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程潮铁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爆破块度过大,大块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采场生产效率,增加了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采场生产成本过高,制约了矿山的发展。如何降低平均块度,减小大块率,降低采场生产成本,实现高效经济采矿成为程潮铁矿目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程潮铁矿的爆破质量,通过优化爆破参数达到降低平均块度,减小大块率,降低采场生产成本的目的,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根据程潮铁矿的生产实际,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程潮铁矿的爆破质量进行分析,选取影响爆破质量的敏感性因素,并确定程潮铁矿敏感性因素的合理取值范围;第二,通过分析各采场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建立程潮铁矿的采场生产成本模型;第三,结合程潮铁矿的生产实际对KUZ-RAM模型进行等效变换,将该模型引入地下矿山;第四,根据改进的KUZ-RAM模型建立采场生产成本优化模型,运用MATLAB计算机软件实现最优值的选取,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第五,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保证程潮铁矿的爆破质量,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孔底距a=2.26m,最小抵抗线w=2.32m,炸药单耗q=1.53kg/m3时,采场生产成本C最小,最小采场生产成本为9.48元/t,此时的平均块度为41.4cm,大块率为2.8%,满足爆破块度要求。本次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程潮铁矿的生产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类似地下矿山爆破参数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冷振东[10](2017)在《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爆破开挖是水利水电工程、铁道、市政等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矿产资源开采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对工程爆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爆炸能量高效利用和爆破危害效应的有效控制是响应国家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岩体爆破过程中炸药爆炸的能量释放与传输机制,对揭示钻孔爆破破岩机理、加深爆炸能量释放与分布规律认识、优化爆破设计、控制爆破危害、提高爆破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针对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这一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系列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通过未反应炸药采用Murnahan状态方程、爆轰产物采用JWL方程、炸药的反应速率采用Lee-Tarver三项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模型,建立了改进的炸药非理想爆轰模型,并利用不同炸药直径和约束条件下的爆轰模拟验证了采用该模型模拟炸药非理想爆轰过程的正确性,研究了炸药爆轰过程中影响能量释放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耦合介质和不同装药结构条件下炸药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基于爆生气体的准静态爆破破岩机理,假定破裂区内侧环向应力不为零,认为粉碎区为丧失了粘聚力但仍然具有内摩擦力的散体介质,考虑炮孔空腔膨胀对炮孔压力降低的影响,推导了柱状装药起爆条件下的岩石钻孔爆破粉碎区半径公式。与现有计算模型对比,改进的计算模型能够与实验数据更好的吻合。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岩石种类、炸药性能、装药结构以及地应力对粉碎区范围的影响,并给出了减小粉碎区的措施。根据冲击动力学和爆炸力学,推导了考虑炮孔近区岩石屈服强度的炸药-岩石能量传输关系,提出了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选型和装药结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炸药-岩石之间的能量传输系数不仅和岩石弹性波阻抗有关,还和入射波强度、岩石屈服强度、岩石塑性波阻抗有关。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的炸药波阻抗不一定要趋近岩石介质的弹性波阻抗,岩石-炸药匹配关系应随着岩石的可爆性以及爆破控制目标的不同而改变。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侧向起爆条件下爆炸能量的传输机制及其对破岩效果的影响,揭示了侧向起爆和一端起爆条件下的爆炸冲击能和爆生气体能的分布的差异,并结合现场爆破试验和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起爆方式下的爆破块度分布和诱发振动的差异。研究发现,导爆索侧向起爆时炸药的能量释放速率要明显低于一端起爆,侧向起爆时有更多的能量在波后稀疏波内释放,且炸药的冲击能转化为爆生气体能,导致气体能增加,冲击能减少,冲击破碎岩体的能力降低。可以通过改变起爆方式来调整用于爆破破岩的冲击能和气体能的比例,以提高爆破破岩的能量利用率。从理论上分析了双点同时起爆条件下爆轰波碰撞的聚能效应,并结合张拉-压剪统计损伤模型对比分析了双点起爆和常规起爆方式下的岩体的破碎效果,并进一步从炸药能量释放过程控制的角度对双点起爆中起爆点的位置进行了优选。通过爆轰波的相互碰撞可以改变爆轰波形态,进而增大爆炸应力波的峰值和爆破作用冲量,提高局部岩石的破碎程度。研究了自由面对爆破能量转化的影响。结合现场爆破试验,采用SPH-DFEM耦合方法研究自由面数量和爆生自由面对振动峰值及其衰减规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微差爆破中同排不同段的爆破诱发振动的差异,揭示爆生自由面对爆炸能量转化为振动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临空面数量的增加,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呈非线性降低的趋势,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也有较大差异。自由面改变了爆炸能量的分布,破碎能、抛掷能和气体逸散能增加,转化为爆破振动的能量减少。多排多段台阶爆破中,同一排后续段别爆破诱发的振动峰值比第一段降低14%~22%。爆破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爆生临空面的影响,从控制爆破振动的角度,同一排的不同段的控制药量并不相等,应适当减小同排第一段爆破的段装药量。
二、兰尖铁矿台阶爆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尖铁矿台阶爆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露天矿山爆破研究现状 |
1.3.2 台阶爆破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研究 |
2.1 露天台阶爆破机理 |
2.1.1 爆破载荷作用下岩石的破坏机理 |
2.1.2 台阶爆破的破碎机理 |
2.2 岩石爆破中的应力波 |
2.2.1 应力波种类 |
2.2.2 爆炸过程的波传播 |
2.2.3 爆炸中岩石的动应力场 |
2.3 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分析 |
2.3.1 岩石性质的影响 |
2.3.2 结构面的影响 |
2.3.3 自由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露天矿开采现状及主要爆破技术参数的研究确定 |
3.1 双利铁矿工程地质概况 |
3.1.1 矿区水文、气候 |
3.1.2 矿区矿体特征 |
3.1.3 矿体及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
3.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存在问题 |
3.2.2 原因分析 |
3.3 主要爆破技术参数的研究确定 |
3.3.1 底盘抵抗线的确定 |
3.3.2 填塞长度的确定 |
3.3.3 炮孔参数的确定 |
3.3.4 露天矿台阶高度及超深的确定 |
3.3.5 起爆位置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爆破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4.1 爆破数值模拟意义 |
4.2 台阶爆破模型建立 |
4.2.1 LS-dyna模拟流程 |
4.2.2 台阶模型的参数确定 |
4.3 底盘抵抗线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底部起爆位置研究 |
4.4.1 底部起爆位置的研究方法与参数设定 |
4.4.2 底部起爆位置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露天台阶爆破现场试验研究 |
5.1 台阶爆破现场试验场地 |
5.2 台阶不同底盘抵抗线爆破效果的试验研究 |
5.2.1 台阶爆破试验参数 |
5.2.2 台阶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
5.3 台阶不同起爆位置爆破效果的试验研究 |
5.3.1 台阶爆破试验参数 |
5.3.2 台阶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预计创新点 |
2 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2.1 块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2.2 爆破块度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2.3 不同工艺参数下台阶爆破数值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露天煤矿煤岩冲击破坏及块度分布特性试验 |
3.1 煤岩室内冲击试验载荷确定的理论推导 |
3.2 煤岩室内冲击载荷试验概述 |
3.3 冲击破坏后煤岩块度分布评价模型 |
3.4 煤岩冲击破坏特征及块度分布评价 |
3.5 煤岩冲击破坏特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露天煤矿台阶爆破爆堆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评价 |
4.1 台阶爆破的块度的现场分析方法 |
4.2 爆堆块度分布的图像数字处理软件研发 |
4.3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爆堆块度统计 |
4.4 基于块度分布的爆破工艺参数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露天煤矿爆破工艺优化试验及块度分布效果评价 |
5.1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 |
5.2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台阶爆破优化方案的理论分析 |
5.3 台阶爆破优化方案实施的块度分布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7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司家营铁矿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爆破振动监测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及其特征 |
1.2.1 爆破地震波 |
1.2.2 地震波转播特点 |
1.2.3 地震波的分类 |
1.2.4 爆破地震波的基本参数 |
1.2.5 爆破地震效应及其危害 |
1.3 预裂爆破作用机理 |
1.3.1 预裂爆破孔壁爆破荷载 |
1.3.2 预裂缝的形成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司家营铁矿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
2.1 矿山工程概况 |
2.2 司家营铁矿爆破振动监测方案 |
2.2.1 司家营铁矿采场爆破工艺参数 |
2.2.2 爆破振动监测系统 |
2.2.3 司家营铁矿采场爆破振动监测点布设 |
2.3 司家营铁矿采场爆破振动监测结果 |
2.3.1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汇总 |
2.3.2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统计 |
2.3.3 爆破振动信号软件处理 |
2.4 质点振动速度的回归分析 |
2.4.1 按照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
2.4.2 按照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
2.4.3 按照美国矿务局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
2.5 质点振动速度的量纲分析 |
2.5.1 量纲分析原理 |
2.5.2 相似准数方程的建立 |
2.6 质点振动频率分析 |
2.6.1 准数方程的建立 |
2.6.2 主振频率预测的回归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司家营铁矿采场爆破安全距离的计算 |
3.1 西帮爆破安全距离的计算 |
3.1.1 西帮第四系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3.1.2 爆破安全区的确定 |
3.2 东帮爆破安全距离的计算 |
3.2.1 质点安全允许振动速度计算 |
3.2.2 爆破安全区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司家营铁矿采场爆破振动分区 |
4.1 司家营铁矿采场西帮爆破振动分区 |
4.2 司家营铁矿东帮采场爆破振动分区 |
4.3 司家营铁矿采场西帮钢杆附近爆破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场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分析与综合降振措施研究 |
5.1 产生爆破振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
5.1.1 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关联度 |
5.1.2 系统特征因素和相关因素变量的选择 |
5.1.3 灰色关联矩阵的计算 |
5.1.4 结果分析 |
5.2 东帮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5.3 西帮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
5.4 司家营铁矿降低采场爆破振动综合技术措施研究 |
5.4.1 影响爆破振动因素分析 |
5.4.2 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2017年研山采场10月份爆破振动监测统计表 |
附表2 2017年研山采场11月份爆破振动监测统计表 |
附表3 2017年研山采场12月份爆破振动监测统计表 |
附表4 西帮爆破振动监测结果 |
附表5 东帮爆破振动监测结果 |
附表6 西帮预测的质点最大振动速度 |
附录7 爆破分区表 |
附图1 爆破分区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 |
2.1 岩石爆破的破坏过程 |
2.2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 |
2.3 爆生气体对岩石破碎的影响 |
2.4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2.5 爆破效果的影响因素 |
3 台阶爆破柱状耦合装药不同起爆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3.1 ANSYS/LS-DYNA程序简介及基本原理 |
3.2 台阶爆破材料参数的选取 |
3.3 台阶爆破柱状耦合装药不同起爆方式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影响的数值模拟 |
4.1 毫秒微差爆破理论 |
4.2 合理微差时间的选取 |
4.3 不同起爆顺序台阶微差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起爆顺序台阶微差爆破现场试验 |
5.1 爆破试验模型相似理论 |
5.2 现场试验方案 |
5.3 现场试验仪器 |
5.4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裂爆破应用研究现状 |
1.2.2 预裂爆破应用研究现状 |
1.2.3 预裂爆破装药结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预裂爆破破岩理论 |
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
2.2 预裂爆破成缝机理 |
2.2.1 岩石成缝机理 |
2.2.2 力学条件 |
2.3 预裂爆破成缝因素分析 |
2.3.1 炸药性质 |
2.3.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2.3.3 地质条件 |
2.3.4 钻孔的直径 |
2.3.5 岩石初始应力 |
2.4 成缝宽度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裂爆破参数设计确定 |
3.1 选取爆破参数设计的原则 |
3.2 炮孔直径 |
3.3 炮孔间距 |
3.4 孔深L与超深h |
3.5 不耦合系数 |
3.6 线装药密度 |
3.7 预裂爆破的装药结构 |
第4章 预裂爆破现场试验 |
4.1 工程概况 |
4.2 地质情况及岩石条件 |
4.3 现场设备及爆破器材 |
4.3.1 钻孔设备 |
4.3.2 爆破器材品种与规格 |
4.4 预裂爆破试验一 |
4.4.1 预裂孔网参数选取 |
4.4.2 主爆孔爆破参数设计 |
4.4.3 装药结构 |
4.4.4 起爆网路 |
4.4.5 预裂效果评价 |
4.5 预裂爆破试验二 |
4.6 预裂爆破试验三 |
4.7 预裂爆破试验四 |
第5章 试验成本分析及总体效果分析 |
5.1 预裂爆破质量评价标准 |
5.2 预裂爆破施工成本分析 |
5.3 预裂爆破试验总体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台阶爆破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2.1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
2.2 台阶爆破危害分析 |
2.2.1 事故树分析法 |
2.2.2 鱼刺图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种类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台阶爆破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3.3.1 建立因素集 |
3.3.2 建立权重集 |
3.3.3 建立评价集 |
3.3.4 模糊综合评判 |
3.3.5 安全等级确定方法 |
3.4 台阶爆破多元联系数评价模型研究 |
3.4.1 确定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
3.4.2 建立同异反评价模型 |
3.4.3 集对势及偏联系数分析 |
3.5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云模型研究 |
3.5.1 云的数字特征 |
3.5.2 云模型的实现 |
3.5.3 确定评价指标标准云 |
3.5.4 台阶爆破综合确定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开发 |
4.1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开发概述 |
4.1.1 Visual Basic6.0 编程语言 |
4.1.2 数据库技术 |
4.2 软件系统设计 |
4.2.1 软件设计思路 |
4.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2.3 软件功能设计 |
4.2.4 数据库设计 |
4.3 软件使用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应用实例 |
5.1 项目介绍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爆破方案选择 |
5.2 软件现场应用 |
5.2.1 评价系统的输入 |
5.2.2 评价系统的输出 |
5.3 云模型评价结果 |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7)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KUZ-RAM模型的爆破块度控制方法与应用 |
1.1 一般使用方法 |
1.2 KUZ-RAM模型的拓展应用 |
1.2.1 通过生产试验动态确定和调整岩石系数 |
1.2.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参数自适应调整 |
2 基于质点峰值振动速度的台阶爆破块度预测 |
2.1 岩体爆破破碎与PPV损伤判据 |
2.2 基于PPV的爆破块度预测模型 |
3 基于天然块度的爆破块度控制技术 |
3.1 岩体天然块度的采集与概化 |
3.2 考虑结构面影响的爆破块度预测模型 |
3.3 考虑天然块度的爆破块度智能设计方法 |
4 结论 |
(8)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地震效应 |
1.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2.3 爆破振动频率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衰减机制 |
2.1 概述 |
2.2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 |
2.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
2.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
2.3 爆破地震波的衰减 |
2.3.1 爆破地震波的衰减机制 |
2.3.2 爆破振动速度峰值的衰减机制 |
2.3.3 爆破振动主频的衰减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球面爆破地震波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 |
3.1 概述 |
3.2 爆炸荷载作用及其等效模拟方法 |
3.2.1 爆炸荷载 |
3.2.2 等效弹性边界 |
3.3 弹性介质中球形空腔激发应力波 |
3.3.1 基本方程 |
3.3.2 方程求解 |
3.3.3 弹性介质中振动主频衰减机制 |
3.4 粘弹性介质中的应力波 |
3.4.1 粘弹性介质中爆破振动幅值谱表达式 |
3.4.2 粘弹性介质中振动主频衰减规律 |
3.5 频率相关爆破振动安全判据中特征主频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柱状药包诱发地震波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 |
4.1 前言 |
4.2 柱状药包爆破激发应力波 |
4.2.1 等效单元短柱药包应力波场 |
4.2.2 单元短柱药包应力波场迭加 |
4.3 柱状药包爆破振动的频谱特性 |
4.3.1 柱状药包频谱特性理论分析 |
4.3.2 柱状药包爆破数值模拟 |
4.3.3 群孔爆破数值模拟 |
4.4 工程验证 |
4.4.1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单孔爆破试验 |
4.4.2 群孔爆破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钻孔爆破振动主频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爆炸荷载对振动主频的影响 |
5.1.1 爆炸荷载压力峰值 |
5.1.2 爆炸荷载上升时间 |
5.1.3 爆炸荷载作用持续时间 |
5.2 装药长度对振动主频的影响 |
5.2.1 短柱单元迭加数量 |
5.2.2 数值模拟 |
5.3 装药半径对振动主频的影响 |
5.3.1 球药包半径 |
5.3.2 柱药包半径 |
5.4 岩石参数对振动主频的影响 |
5.4.1 岩石品质因子 |
5.4.2 岩石波速 |
5.5 起爆方式对振动主频的影响 |
5.5.1 数值模拟 |
5.5.2 丰宁竖直孔试验 |
5.5.3 基于频率控制对爆破设计的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爆破振动主频的预测方法 |
6.1 前言 |
6.2 爆破振动主频预测公式 |
6.2.1 弹性边界上爆破振动频率 |
6.2.2 爆破地震波振动主频的衰减 |
6.2.3 爆破振动主频预测公式的修正 |
6.3 实测资料分析 |
6.3.1 线性回归判定方法 |
6.3.2 与传统公式预测精度的对比 |
6.3.3 三种频率衰减规律的对比分析 |
6.3.4 公式修正必要性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9)程潮铁矿采场爆破质量分析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3 爆破参数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山岩石力学性质及爆破现状 |
2.1 矿山概况 |
2.2 矿山岩石力学性质 |
2.2.1 矿区地层岩性 |
2.2.2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2.2.3 岩体可爆性分级 |
2.3 矿山爆破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质量分析基础理论 |
3.1 上向扇形中深孔爆破破岩机理 |
3.1.1 爆破冲击波作用理论 |
3.1.2 应力波作用理论 |
3.1.3 爆生气体作用理论 |
3.2 爆破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
3.2.1 爆破质量 |
3.2.2 爆破质量的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爆破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前言 |
4.2 爆破质量影响因素初选 |
4.3 灰色关联理论 |
4.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4.3.2 优势分析原则 |
4.4 爆破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系统特征变量与相关因素变量的建立 |
4.4.2 爆破质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4.4.3 影响程度排序 |
4.5 爆破质量影响因素合理取值范围 |
4.5.1 炸药单耗的合理取值范围 |
4.5.2 最小抵抗线的合理取值范围 |
4.5.3 孔底距的合理取值范围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采场生产成本模型 |
5.1 采场生产成本模型 |
5.2 钻孔成本 |
5.2.1 钻孔成本影响因素 |
5.2.2 钻孔成本数学模型 |
5.3 爆破成本 |
5.3.1 爆破成本影响因素 |
5.3.2 爆破成本数学模型 |
5.4 铲运成本 |
5.4.1 铲运成本影响因素 |
5.4.2 铲运成本数学模型 |
5.5 运输成本 |
5.5.1 运输成本影响因素 |
5.5.2 运输成本数学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程潮铁矿采场生产成本下的爆破参数优化 |
6.1 前言 |
6.2 应用软件的选择与简介 |
6.2.1 应用平台的选择 |
6.2.2 MATLAB语言的特点 |
6.3 KUZ-RAM模型简介 |
6.4 KUZ-RAM模型的局限性 |
6.5 KUZ-RAM模型的等效变换与修正 |
6.5.1 炸药单耗的转换 |
6.5.2 KUZ-RAM模型的变换 |
6.5.3 KUZ-RAM模型的等效变换与修正在程潮铁矿的应用 |
6.5.4 采场生产成本优化模型 |
6.6 保证爆破质量的建议 |
6.6.1 选择合理的爆破工艺 |
6.6.2 加强施工管理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博±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破岩机理 |
1.2.2 炸药爆轰过程与爆炸能量的释放 |
1.2.3 爆炸能量的传输转化与控制利用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岩石爆破系统与炸药非理想爆轰理论 |
2.1 岩石爆破系统 |
2.1.1 岩体 |
2.1.2 炸药 |
2.1.3 爆破边界 |
2.2 工业炸药爆轰理论与计算模型 |
2.2.1 理想爆轰模型 |
2.2.2 非理想爆轰计算模型 |
2.2.3 炸药爆轰过程中能量释放特性的影响因素 |
2.3 炸药-岩石界面相互作用过程 |
2.3.1 径向不耦合装药 |
2.3.2 空气间隔装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石钻孔爆破能量传输关系与破坏分区 |
3.1 岩石钻孔爆破计算模型的改进 |
3.1.1 现有的粉碎区计算模型综述 |
3.1.2 改进模型的建立 |
3.1.3 模型的验证与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爆炸能量传输的炸药与岩石匹配理论 |
3.2.1 波阻抗匹配理论 |
3.2.2 全过程匹配 |
3.2.3 能量匹配 |
3.2.4 其他炸药岩石匹配理论 |
3.2.5 关于炸药-岩石匹配理论的讨论 |
3.3 考虑炮孔壁岩石屈服的炸药-岩石能量传输模型 |
3.4 基于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岩石匹配方法 |
3.4.1 不同控制目标下的爆破技术要求 |
3.4.2 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选型 |
3.4.3 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
3.5 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装药结构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起爆方式对炸药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侧向起爆和一端起爆能量传输机制与破岩效果分析 |
4.2.1 导爆索侧向起爆机理 |
4.2.2 一端起爆条件下的能量传输机制 |
4.2.3 导爆索侧向起爆条件下的能量传输机制 |
4.2.4 侧向起爆爆破破岩效果影响的实验分析 |
4.2.5 侧向起爆破岩过程的数值模拟 |
4.3 双点(多点)起爆能量分布与破岩效果分析 |
4.3.1 基于一维非定常流理论的不同起爆点分析 |
4.3.2 爆轰波碰撞聚能效应机理 |
4.3.3 张拉-压剪统计损伤模型 |
4.3.4 双点起爆爆破破岩数值模拟 |
4.3.5 两点起爆和多点起爆的工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由面对爆炸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自由面数量对爆破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2.1 丰宁抽蓄单孔爆破试验 |
5.2.2 SPH-DFEM耦合算法及材料模型 |
5.2.3 不同自由面数量下的爆破破岩数值分析 |
5.3 爆生自由面对边坡微差爆破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3.1 白鹤滩边坡开挖爆破试验 |
5.3.2 数值计算模型与参数 |
5.3.3 边坡台阶爆破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4 自由面对炸药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 关于导爆索侧向起爆能力明显低于轴向的证明过程 |
附录Ⅱ 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爆破试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科研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经历 |
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 |
致谢 |
四、兰尖铁矿台阶爆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D]. 焦登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2]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D]. 王韶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司家营铁矿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研究[D]. 刘砚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D]. 马晴.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5]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D]. 陈小飞.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6]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D]. 付威志.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技术新进展[J]. 周先平,李彦坡,吴新霞,胡英国. 水利水电技术, 2018(S1)
- [8]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振动主频的衰减规律研究[D]. 周俊汝. 武汉大学, 2017(06)
- [9]程潮铁矿采场爆破质量分析及参数优化研究[D]. 张强.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10]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D]. 冷振东.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