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伍婵[1](2021)在《湖南省乡镇中学教育中伦理缺失探究 ——以LY市乡镇中学为例》文中认为
周璇[2](2021)在《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 ——以S市两所农村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惩戒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教育产生之日就存在于教育场域之中。现代社会赏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出台,使得教育惩戒这种悠久的教育手段重新被审视。教育惩戒的使用要遵循教育的原则,追求教育的价值、采用艺术的手段。在理论阐释部分,重点研究教育惩戒的内涵及其同体罚之间的区别。深入剖析教育惩戒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情性以及合道德性要义。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育惩戒发展历程和思想观念变化,由古代体罚为主普遍盛行到近代惩戒变得温和,而今教育惩戒合法化与人性化的融合三个阶段。并指出农村初中教育的特殊性与农村初中学校实施教育惩戒的意义,为教育惩戒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调查部分,以S市的两所农村初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围绕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制度、师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实施的主体、实施的原因、实施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六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实施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制度不完善;农村初中教师对教育惩戒实施的认知有偏差;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的主体缺乏力量整合;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依据主要依照个人经验;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不妥当;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欠缺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村学校管理缺乏规范性;农村初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不足;农村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初中实施教育惩戒的改进策略: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及相关学生管理制度要注重激励性;农村初中要加强教师对教育惩戒相关法规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农村初中教育惩戒主体要重视教师惩戒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统一;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依据要合法合规;农村初中教育惩戒要重视家校协同配合。
李佳娟[3](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丽英[4](2020)在《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商谈法在很多学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中得到运用。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上起了支撑作用,在指导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新时代教研工作中的新问题对教研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研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解决教学问题等关键环节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研方式,强化学科的全面育人研究,突出德育的实效。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积极探索教研方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们共同深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把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以学生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为主线,目的是引导初中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涉及道德、法律、心理和国情等教学内容。教师在教研中进行商谈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讨论来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的情况比较多,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新增“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和“拓展空间”等环节为教师提供商谈契机。道德与法治教师身处人际网中,授课的多个班级出现问题不同,需要教师共同交流来解决。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更适合用商谈法来教研,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然而,在道德与法治教研过程中,教师们的商谈却遇到了一些问题,致使教师商谈的质量不太令人满意。本次研究重点针对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相关概念界定、重要性分析和理论基础进行深入阐述,在访谈和教育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现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依据原因提出优化商谈法在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对策。本文主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关键概念主要有商谈法和教研,具体说明教研的内容和特点。另外,阐述了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重要性,主要有:有助于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针对性,有助于培养教师帮扶意识,有利于促使教师经验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第二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商谈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学说、哈肯关于协同论的学说、哈贝马斯关于商谈伦理的学说。第三部分阐述了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现状及原因分析,通过观察道德与法治教研过程和访谈教师样本,发现商谈法在教研中的运用现状表现如下:教研次数多,规划商谈主题少;教研内容多,经验化商谈较重;教研人数多,主动参与商谈少;教研形式多,商谈触及问题少。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谈制度缺乏规范,包括商谈制度不够细致、组长商谈意识淡薄、制度与人情难以统一。二是商谈内容有失深度,包括教师商谈认识出现偏差、商谈内容缺乏稳中求新、商谈过于顾忌教师面子。三是教研评价偏重量化,包括教师评价偏重教学成绩、教研评价忽视商谈。第四部分阐述了优化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策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案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教研制度方面,合理制定商谈制度,需要细化制度内容和记录教师言论;规定教师分工职责,需要教研组长调动教师讨论和教师真实参与教学研究。第二,在教研内容方面,商谈教材和教学进度,需要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联系和主题讲座和教学进度统筹安排相结合;商谈教学疑难和听评课,需要教师讨论教学疑难问题和积极参与公开课和听评课。第三,在教研评价方面,商谈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考察的维度上,采用平时统计学生的表现分和命题的形式来考查。在考察的结果方面,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和采用集体阅卷来讨论学生的答案。商谈教师素质标准包括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创新素质。
李红霞[5](2020)在《新时代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部分。然而作为我国农村教育中重要部分的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问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我国进入新时代,给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将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建为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实施抗挫折教育的能力。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专题的方式,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并为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在此表明了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有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包含核心概念界定,教师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新时代下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以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能力为专题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存在问题主要是农村小学教师个体价值观塑造意识与行为相矛盾,农村小学教师价值观塑造能力存在群体内部差异以及整体上价值观塑造内容的空泛化。分析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三个提升对策,分别是针对性缓解矛盾;通过内外措施缩小差异;以完善的组织环境促进教师价值观教育能力的发展。第四部分以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专题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存在问题主要是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激发不足、条件提供不足、方法指导欠缺。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从根本出发更新农村小学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其次以认知带动技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条件、方法;最后以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带动教师能力提升。第五部分以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为专题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存在问题主要是审美教育过程体验性不足;审美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审美教育缺乏实践性。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以完善的认知促进教师审美教育能力发展;转变教师心理,依托有利资源;最后发挥专业教师水平引领学校审美教育的三条对策。第六部分以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实施抗挫折教育的能力为专题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存在问题主要是实施对象的偏向性、途径的单一性以及存在矫治大于预防的形式化倾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要平衡用力,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利用多种途径完善抗挫折教育;最后健全条件,奠基抗挫折教育,防止形式化倾向。第七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建构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学生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全面发展,其能力建构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2)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认知有待提高。整体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育人能力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具体环境对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包括来自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环境、任教学校以应试为主的具体举措、农村学生家庭环境。(4)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主要依靠外在的支持性环境、教师自主学习。
田雪[6](2020)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惩戒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合理的教育惩戒可以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有序开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改过自新,日后取得更好的发展。随着现代师生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关怀、理解,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双方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诉求——尊重。由于教育惩戒本身的特性,导致在惩戒中往往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顺从的局面,教师很容易忽视尊重学生,因而将尊重的伦理价值回归于教育惩戒之中显得极为必要。基于此,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探清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呈现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康德的义务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赤峰市5所初中的20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编制问卷展开调查研究,并配合以访谈调查的方式。从重视、肯定、适当的行为举止三个维度考察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从外部强制性影响因素、外部非强制性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三个维度考察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影响因素,在对现状与影响因素有总体了解之后,对不同个体背景的教师进行差异性分析,以便对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究,得出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多次犯错与犯严重错误的学生尊重不足;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学业与家庭背景,承认性尊重被淡化;部分教师惩戒行为举止不适当,不顾及学生感受;教师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普遍偏高;外部强制性因素影响下,班主任教师更显被动;教师基于自身道德观念而自觉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强。根据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具体原因有: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不高,尊重学生能力有限;现有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多种强制性因素叠加,压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家校沟通不畅,社会舆论对教育惩戒存在误导;学校中教师工作任务较重,评价制度单一。针对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本研究提出提升教师尊重学生的策略:第一,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包括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专业伦理素养;第二,构建完善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完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惩戒权细则,加强教育惩戒法律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第三,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包括优化制度设计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第四,积极调动社会舆论与家长的力量,包括引导社会舆论发挥正面力量,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合作;第五,学校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改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优化教师工作内容减轻工作负担,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马榕[7](2019)在《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生作为我国最富有朝气的社会成员,其道德发展的状况关系着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然而,由于初中生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其道德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网络化时代,其道德的发展极易受网络游戏的影响,其中以MOBA游戏最为突出。MOBA游戏作为现阶段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类型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初中生。然而,MOBA游戏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初中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MOBA游戏的具体分析,指出新时代下MOBA游戏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指出,初中生玩MOBA游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但重点研究MOBA游戏的游戏人物、游戏文化表象、游戏内容、游戏原则以及游戏模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即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基于调查结果分析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其中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方面主要是学校德育的缺席以及学校管理的不足,社会方面主要从游戏自身的扭曲与直播平台责任的缺位两方面来谈;当然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自我同一性混乱、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第四部分针对MOBA游戏对初中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MOBA游戏背景下引导初中生道德良好发展的路径。它要求家庭要增强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并善于管理游戏事件,;开发者与直播平台要重拾社会责任;当然也要求初中生要在家庭、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加强自我的发展和善于选择良好的同伴群体。只有各主体相互配合,才能逐渐消解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初中生道德的良性发展。
陈欣[8](2019)在《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新判断。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践中国梦的主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主导部分,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心理倾向和行为取舍,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评价和观念总和。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历代领导人都曾对此做出过论述。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倡导青少年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鉴于此,培育及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以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于其心间,令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至关重要,意义深远。从现实的维度看,就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价值观从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文化的内核”,也是社会道德的立足点,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主体精神风貌,发挥的是一个社会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风向标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在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亦带来挑战。因此考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不能脱离社会变迁的实际背景,只有厘清社会变迁的具体表征,并找出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耦合关联,才能深入探索改革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对策与实现路径,帮助大学生真听、真信、真行。从理论的维度看,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现实诉求等,进而归纳总结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框架,才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探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本研究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本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本文基于导师课题和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长期关注而确定选题,认为研究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于理论意义方面,一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建设增进智慧,二是有助于弥补当前基于社会变迁视角来研究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的不足。于实践意义上,一是有利于巩固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二是有利于各级政府及各类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章,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基础理论。首先,从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别阐述社会变迁、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机制等核心概念内涵。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逻辑关联,为后文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阐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耦合关联。社会变迁是指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系统、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形态或过程的变更。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具体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重大事件,由此归纳经济变革、文化转型、社会发展等方面关于社会变迁的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所得基础理论,总结社会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带来的现实基础、机遇挑战与趋势引领,进一步归纳二者之间的耦合关联。第四章,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对政治价值观的具体维度划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解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具体维度,并以信效度较好的自编问卷作为调研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政治立场、政治信任感、现实满意度、政治效能感、政治价值判断五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得出结论。第五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从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出发,首先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多层相关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厘清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借助前文关于影响机制的理论阐述,基于本章前半部分的数据实证,分析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第六章,促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创新机制构建。结合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站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现实诉求,探讨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创新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质”“量”兼顾,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协同;二是“政”“教”双修,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协同;三是“动”“静”相宜,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协同。
贺光明[9](2019)在《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努力提高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的关键工作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进行心理学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切与灵活选用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构建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是合规律性、知情意行统一性、民主平等性、情感互动性和自我内化性。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体现为: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立教育目标,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心理学选用教育方式方法,依据态度心理学优化教育过程,依据道德心理学以更好协调教育要素,依据差异心理学以更好把握教育对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9个维度。鉴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其中教师卷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8个维度,学生卷包括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7个维度。调研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有效,但未达到有效和非常有效水平。教师对其8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学生对其7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显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投入,也包括大学生的认同、配合、支持和投入;既包括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又包括学校组织领导体系、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调研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包括:在教育目标设立上,要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上,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内化、重视师生合作;在教育环境构建上,要营造心理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廖少猛[10](2016)在《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文中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尽管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影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提升的诸多问题尚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农村教师不断外流,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水平的发展提升,制约着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才能实现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发展,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因此,笔者认真研究了国内外学界关于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后,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对建设可持续农村教师队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一是创新农村教师激励机制;二是实施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三是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四是强化农村教师主人翁意识;五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六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
二、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 ——以S市两所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教育惩戒规范要求 |
(二) 农村初中学生需要教育惩戒约束其不良行为 |
(三) 农村教师教育惩戒存在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初中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 |
(三) 关于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 |
(四) 研究评价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惩戒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教育惩戒的内涵 |
一、惩戒 |
二、教育惩戒 |
三、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 |
第二节 教育惩戒合理性的要义 |
一、合法性 |
二、合规性 |
三、合情性 |
四、合道德性 |
第三节 中外学校教育惩戒历史的发展变化 |
一、古代:体罚为主普遍盛行 |
二、近代:惩戒逐渐变得温和与规范 |
三、现代:教育惩戒合法化与人性化的融合 |
第二章 农村初中实施教育惩戒的相关问题思考 |
第一节 农村初中教育的特殊性 |
一、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 |
二、农村初中生的留守儿童现象普遍 |
三、农村初中难以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
第二节 农村初中规范实施教育惩戒的意义 |
一、有利于农村初中学校维护校园安全 |
二、有利于预防农村初中生的品德失范行为 |
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
第三节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强化与惩罚理论 |
二、集体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现状调查—以S市两所农村初中为例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制度现状 |
二、农村初中师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三、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的主体 |
四、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的原因 |
五、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的方式 |
六、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对学生的影响 |
第四章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制度不完善 |
二、农村初中教师对教育惩戒实施的认知有偏差 |
三、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实施主体缺乏力量整合 |
四、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依据主要依照个人经验 |
五、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不妥当 |
六、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欠缺 |
第二节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农村学校管理缺乏规范性 |
二、农村初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不足 |
三、农村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 |
第五章 农村初中实施教育惩戒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惩戒及相关学生管理制度要重激励性 |
一、依据《新规》制定科学的教育惩戒制度 |
二、注重学生规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引导 |
三、教育惩戒的相关制度应当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
第二节 农村初中要加强教师对教育惩戒相关法规制度的学习与培训 |
一、教师日常学习与教研活动进行相关法规制度的学习与研讨 |
二、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
第三节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要重视教师惩戒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统一 |
一、学校多主体合理实施教育惩戒 |
二、要注重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管理 |
第四节 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的依据要合法合规 |
一、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管理文件,增强法律意识 |
二、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和规范,并做到公开、公正 |
第五节 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惩戒方式与尺度要与学生所犯错误相匹配 |
一、教师要明确体罚和教育惩戒的界限 |
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艺术、技巧 |
三、赏与罚有机结合,树立健康成长的标尺 |
四、张与弛的有机结合,营造宽严相济的氛围 |
第六节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要重视家校协同配合 |
一、依据《规则》加强家校协同配合教育 |
二、父母对学校规则的重视程度和执行态度是学生的表率 |
三、家与校的结合可以打造教育惩戒的有效闭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调研法 |
(二) 实证研究法 |
(三) 跨学科研究法 |
(四) 归纳演绎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风 |
二、新时代家风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
一、家庭的变迁 |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
第一节 立身 |
一、知书达礼 |
二、审慎自律 |
三、尊老爱幼 |
四、择贤而友 |
第二节 治家 |
一、健康生活 |
二、勤劳简约 |
三、互敬互爱 |
四、和顺和睦 |
第三节 处世 |
一、宽容豁达 |
二、与人为善 |
三、待人以诚 |
四、敬畏自然 |
第四节 致用 |
一、知行合一 |
二、开拓创新 |
三、爱岗敬业 |
四、服务社会 |
第五节 强国 |
一、遵纪守法 |
二、志存高远 |
三、爱党爱国 |
四、共建共享 |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
一、言传身教法 |
二、说服引导法 |
三、榜样示范法 |
四、比较鉴别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
1.研究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一、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 |
(一)概念界定 |
1.商谈法 |
2.教研 |
(二)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重要性 |
1.有助于促进教学针对性 |
2.有助于培养教师帮扶意识 |
3.有利于促使教师经验迁移 |
4.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商谈法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学说 |
(二)哈肯关于协同论的学说 |
(三)哈贝马斯关于商谈伦理的学说 |
三、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现状 |
1.教研次数多,规划商谈主题少 |
2.教研内容多,经验化商谈较重 |
3.教研人数多,主动参与商谈少 |
4.教研形式多,商谈触及问题少 |
(二)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问题归因 |
1.商谈制度缺乏规范 |
2.商谈内容有失深度 |
3.教研评价偏重量化 |
四、优化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运用的策略 |
(一)教研制度方面 |
1.合理制定商谈制度 |
2.规定教师分工职责 |
(二)教研内容方面 |
1.商谈教材和教学进度 |
2.商谈教学疑难和听评课 |
(三)教研评价方面 |
1.商谈教学评价体系 |
2.商谈教师素质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新时代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概述 |
一、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农村小学 |
(三)育人能力 |
二、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一)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的确定依据 |
(二)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四大构成要素 |
(三)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
三、新时代对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要求 |
(一)紧跟新时代育人的方向 |
(二)落实新时代教师“六个下功夫”的要求 |
(三)体现新时代“四有”教师的标准 |
(四)契合新时代教师“三种人”的角色 |
(五)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
四、新时代要求下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特征 |
(一)动态发展性 |
(二)以学生为本 |
(三)要素交互性 |
(四)实践创新性 |
第二章 农村小学教师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升对策 |
一、农村小学教师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存在问题 |
(一)价值观塑造意识与行为相矛盾 |
(二)价值观塑造能力存在内部差异 |
(三)价值观塑造内容空泛化 |
二、农村小学教师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小学应试教育导致教师知行矛盾 |
(二)农村小学教师个体因素影响能力均衡发展 |
(三)流失失序导致农村小学师资结构不合理 |
(四)农村小学组织环境作用下能力发展受限 |
三、农村小学教师塑造价值观的能力提升对策 |
(一)多层设计,缓解知行矛盾 |
(二)内外兼施,缩小能力差异 |
(三)完善环境,促进能力发展 |
第三章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升对策 |
一、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存在问题 |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激发不足 |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提供不足 |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欠缺 |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小学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认识不全面 |
(二)农村小学教师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根深蒂固 |
(三)权威片面的学生评价影响自主学习培养 |
三、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对策 |
(一)更新认识:引导能力发展 |
(二)填补不足:提高实施成效 |
(三)完善评价:带动能力提升 |
第四章 农村小学教师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升对策 |
一、农村小学教师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存在问题 |
(一)审美教育过程体验性不足 |
(二)审美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
(三)审美教育缺乏实践性 |
二、农村小学教师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小学应试下的连锁反应 |
(二)农村小学审美资源分配的倾斜性影响 |
(三)农村小学美育专业教师多科教学压力的影响 |
三、农村小学教师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提升对策 |
(一)以专业发展促进审美教育能力 |
(二)依托有利资源助推审美教育能力 |
(三)发挥专业水平引领审美教育能力 |
第五章 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抗挫折教育的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升对策 |
一、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抗挫折教育的能力存在问题 |
(一)实施对象的个别偏向性 |
(二)实施途径缺乏多元化 |
(三)矫治大于预防的形式化 |
二、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抗挫折教育的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认知的主观偏向 |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划分的不合理 |
(三)农村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 |
三、农村小学教师抗挫折教育的能力提升对策 |
(一)平衡力度,做到因材施教 |
(二)多途径进行,夯实抗挫教育能力 |
(三)健全条件,支撑抗挫教育能力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一)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建构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
(二)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认知有待提高 |
(三)具体环境对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 |
(四)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主要依靠外在支持性环境、教师自主学习 |
二、反思与展望 |
(一)调查对象缺乏精细分类 |
(二)调查样本还需扩大 |
(三)研究结果的时效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尊重的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1.教育惩戒 |
2.尊重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康德:作为义务的尊重 |
2.马丁·布伯:关系本体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数理统计法 |
(二)问卷编制及检测 |
1.问卷维度划分 |
2.问卷结构 |
3.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信息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信息 |
(四)研究步骤 |
1.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问题 |
2.编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
3.问卷发放并回收,整理问卷数据 |
4.进行访谈,整理访谈资料 |
5.对调查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价值与特征 |
(一)教师尊重学生的价值 |
1.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
2.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教师尊重学生的特征 |
1.尊重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
2.尊重的类型具有特殊性 |
四、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一)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 |
1.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总体状况 |
2.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各维度状况 |
3.教师个体背景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分析 |
(二)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影响因素 |
1.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影响因素划分 |
2.教育惩戒中影响教师尊重学生的因素分析 |
3.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五、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对多次犯错与犯严重错误的学生尊重不足 |
2.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学业与家庭背景,承认性尊重被淡化 |
3.部分教师惩戒行为举止不适当,不顾及学生感受 |
4.教师受外部因素影响程度高,尊重学生更多是出于被动 |
5.外部强制性因素下,班主任教师在惩戒中显得更加小心 |
6.教师基于自身道德观念而自觉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强 |
(二)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不高,尊重学生能力有限 |
2.现有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 |
3.多种强制性因素叠加,压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
4.家校沟通不畅,社会舆论对教育惩戒存在误导 |
5.教师工作任务较重,评价制度单一 |
六、提升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策略 |
(一)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 |
1.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
2.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专业伦理素养 |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体系 |
1.完善教育惩戒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惩戒权细则 |
2.加强教育惩戒法律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 |
(三)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
1.优化制度设计,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 |
2.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 |
(四)积极调动社会舆论与家长的力量 |
1.引导社会舆论发挥正面力量 |
2.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合作 |
(五)学校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改善教师评价体制 |
1.优化教师工作内容,减轻工作负担 |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7)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七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MOBA游戏及其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
第一节 MOBA游戏的概述 |
一、MOBA游戏的构成 |
二、MOBA游戏的特征及趋势 |
第二节 MOBA游戏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
一、MOBA游戏深刻地影响着初中生的道德发展 |
二、初中生道德发展情况预示MOBA游戏的生命力 |
第二章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计划的制定 |
一、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影响的问卷调查 |
二、MOBA类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影响的访谈调查 |
第二节 初中生玩MOBA游戏的现状 |
一、初中生玩MOBA游戏比例高于不玩的比例 |
二、初中男生玩MOBA游戏的比例高于女生 |
三、初中生玩MOBA游戏在年级上比例相当 |
第三节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分析 |
一、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一节 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原因 |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
二、学校德育的不足及学校管理的不善 |
三、游戏自身扭曲与直播平台责任的缺位 |
第二节 初中生自身发展的原因 |
一、初中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
二、同一性混乱与同辈群体的影响 |
第四章 MOBA游戏下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回归路径 |
第一节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促进 |
一、加强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
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善于管理游戏事件 |
三、游戏开发者与直播平台要重拾社会责任 |
第二节 初中生要实现自我的发展 |
一、初中生要积极加强自我的发展 |
二、初中生要善于选择良好的同伴群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8)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4 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会变迁 |
2.1.2 价值观 |
2.1.3 政治价值观 |
2.1.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
2.1.5 机制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2.2.4 政治社会化理论 |
2.2.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 |
2.2.6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理论 |
2.3 研究变量设定 |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耦合关联 |
3.1 社会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
3.1.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经济变迁背景 |
3.1.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文化变迁背景 |
3.1.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社会转型背景 |
3.1.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政治变迁背景 |
3.2 社会变迁引起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特征嬗变 |
3.2.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 |
3.2.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既屈从又坚守 |
3.2.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从分化走向融合 |
3.3 社会变迁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带来挑战 |
3.3.1 社会变迁冲击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
3.3.2 社会变迁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 |
3.3.3 社会变迁动摇大学生的现实满意度 |
3.4 社会变迁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提供机遇 |
3.4.1 社会变迁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内容 |
3.4.2 社会变迁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手段 |
3.4.3 社会变迁有助于扩大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视野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
4.1 .调研基本情况 |
4.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1 大学生政治立场状况 |
4.2.2 大学生政治信任感状况分析 |
4.2.3 大学生现实满意度状况分析 |
4.2.4 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状况分析 |
4.2.5 大学生政治价值判断状况分析 |
4.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社会教育功能式微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度不高导致学校教育效果弱化 |
4.3.3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导致家庭教育影响力不足 |
第五章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 |
5.1 基于实证分析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1 测量工具 |
5.1.2 调查分析 |
5.1.3 主要结论 |
5.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 |
5.2.1 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 |
5.2.2 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外化机制 |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 |
6.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现实诉求 |
6.1.1 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价值观发展的引导作用 |
6.1.2 教师父母朋辈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三大重要人群 |
6.1.3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具吸引力 |
6.1.4 教师认同思政课教育成效但实际教学面临挑战 |
6.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
6.2.1 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 |
6.2.2 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
6.2.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6.3 创新教学主体协同机制 |
6.3.1 搭建政治觉悟高的党政领导班子 |
6.3.2 .建设政治素质强的教学师资队伍 |
6.3.3 培养政治素养优的校辅导员队伍 |
6.4 创新教学内容协同机制 |
6.4.1 因是而化,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协同 |
6.4.2 因人而异,逐步分层次的实施教育 |
6.5 创新教学方法的协同机制 |
6.5.1 运用政治文化熏陶法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
6.5.2 运用政治价值澄清法纠正大学生的政治判断 |
6.5.3 运用政治实践锻炼法増强大学生的参政能力 |
6.6 创新教学媒介协同机制 |
6.6.1 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介不可替代优势 |
6.6.2 积极选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兴教育媒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访谈提纲 |
(9)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
2.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2.1 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 |
2.2.2 教育内容选择: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 |
2.2.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 |
2.3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 |
2.3.1 合规律性 |
2.3.2 知情意行统一性 |
2.3.3 民主平等性 |
2.3.4 情感互动性 |
2.3.5 自我内化性 |
2.4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
2.4.1 教育目标设立的依据 |
2.4.2 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
2.4.3 方式方法选用的依据 |
2.4.4 教育过程优化的依据 |
2.4.5 教育要素协调的依据 |
2.4.6 教育对象把握的依据 |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状 |
3.1 调查目的、对象、信度与效度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描述性分析 |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回归分析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4.1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者因素 |
4.1.1 教育者知识有缺陷 |
4.1.2 教育者能力不很强 |
4.1.3 教育者素质不太高 |
4.1.4 教育者教学投入不足 |
4.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身因素 |
4.2.1 大学生认同不高 |
4.2.2 大学生配合不好 |
4.2.3 大学生支持不够 |
4.2.4 大学生投入不足 |
4.3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环境因素 |
4.3.1 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
4.3.2 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
4.3.3 家庭教育环境负面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效能 |
4.3.4 网络文化环境消极效应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
4.3.5 心理环境渗透隐性教育功能尚未高度重视 |
4.4 心理学视域下学校组织因素 |
4.4.1 学校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健全 |
4.4.2 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很顺畅 |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1 正确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2.1 教育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5.2.2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5.2.3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3.1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兼顾个体差异 |
5.3.2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重视自我教育 |
5.3.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注重社会实践 |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4.1 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5.4.2 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内化 |
5.4.3 教育过程重视师生合作 |
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5.1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
5.5.2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
5.5.3 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10)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研究现状 |
二、国外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研究状况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农村教师队伍与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
一、农村教师 |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双因素理论 |
第二章 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不可持续发展现状——以福州市为例 |
一、农村教师不断外流 |
二、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
三、农村教师学历偏低 |
四、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
五、农村教师积极性不高 |
六、没有新鲜血液补充 |
七、二孩政策短期对队伍的影响 |
第二节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不可持续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
一、工资外收入水平低 |
二、工作环境较差 |
三、家庭因素影响 |
四、教师个人发展受限 |
五、绩效评价制度不科学 |
六、农村学生数不断减少 |
第三章 国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一、美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二、日本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三、德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四、其他国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
第二节 对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
一、在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启示 |
二、在教师队伍培训方面的启示 |
三、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方面的启示 |
第四章 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创新农村教师激励机制 |
一、搭建发展平台 |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三、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 |
第二节 实施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 |
一、暂停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 |
二、建立城市、农村教师轮岗制度 |
第三节 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
一、提高农村教师准入门槛 |
二、建立农村教师工资年限递增制 |
三、建立农村教师退休奖励制 |
第四节 强化农村教师主人翁意识 |
一、加强农村学校校务公开工作 |
二、落实农村学校教代会职能 |
第五节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
一、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 |
二、奖励优秀农村教师 |
第六节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 |
一、发挥学校道德讲堂作用 |
二、宣传农村师德典型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录 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状况调査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乡镇中学教育中伦理缺失探究 ——以LY市乡镇中学为例[D]. 伍婵. 南华大学, 2021
- [2]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 ——以S市两所农村初中为例[D]. 周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4]商谈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中的运用研究[D]. 王丽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时代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对策研究[D]. 李红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6]教育惩戒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田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MOBA游戏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王者荣耀》为例[D]. 马榕. 宁夏大学, 2019(02)
- [8]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D]. 陈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9]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贺光明. 湖南大学, 2019(08)
- [10]农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D]. 廖少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