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及EPO干预研究

脑缺血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及EPO干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化的表达,明确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死亡途径及EPO对细胞死亡的影响,为脑缺血治疗寻求新的契机。 方法 7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6只,电镜对照组2只,免疫组化实验组30只,电镜实验组10只,药物干预组30只。采用颈内动脉线栓环扎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缺血模型。药物干预组缺血30min后腹腔注射EPO。各实验组大鼠分别于缺血3h、6h、12h、24h、48h取脑,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为术后24h取脑。电镜组直接断头取脑,单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取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脑组织,LKB5超薄切片枸橼酸铝和醋酸铀染色,JEOL100透射电镜下观察;其余各组以固定液灌注取脑,常规固定包埋切片,HE、TUNEL和GFAP染色,假手术组和实验组还行GFAP、TUNEL双标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观察以上指标表达情况。 结果 光镜下缺血3h即可见中心区脑组织轻度疏松和细胞肿胀,随缺血时间延长胶质细胞肿胀明显,12h后星型胶质细胞难以辨认,神经细胞核变形,核固缩,可见大量深染的神经细胞,正常组织及细胞结构渐消失。缺血3h边缘区可见细胞周围间隙扩大,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肿胀,随缺血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周围水肿明显加重,核固缩,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在中心区和边缘区均呈现细胞肿胀情况,中心区缺血12h可见核膜破裂,染色质漏出。缺血3h中心区可见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疏松、边聚,胞浆内可见空泡状的线粒体,缺血6h即可见肿胀和固缩的神经细胞。6h后仅见固缩的神经细胞。缺血边缘区3—6h可见肿胀和固缩的神经细胞,6h后多为固缩的神经细胞,细胞损伤程度呈不一致性。免疫组化:实验组缺血3h中心区及边缘区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以边缘区为主,随缺血时间延长边缘区阳性细胞数渐增加,中心区TUNEL阳性细胞递减,缺血24h后中心区罕见阳性细胞。药物干预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同时间点实验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假手术组偶见TUNEL阳性细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细胞死亡进展
  • 1.1.1 凋亡
  • 1.1.2 胀亡
  • 1.1.3 凋亡、胀亡与坏死的关系
  • 1.1.4 展望
  • 1.2 缺血区的概念
  • 1.2.1 缺血中心区
  • 1.2.2 缺血半影区
  • 1.2.3 缺血边缘区
  • 1.3 脑细胞的主要组成、作用及死亡研究意义
  • 1.4 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
  • 1.5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的研究进展
  • 1.5.1 神经细胞死亡途径现状
  • 1.4.2 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现状
  • 1.6 脑缺血后脑细胞死亡途径研究的重要性
  • 1.7 EPO的研究进展
  • 1.8 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器械与仪器
  • 2.1.4 实验所需主要溶液及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 2.2.2 动物模型成功的判定标准
  • 2.2.3 实验动物的分组
  • 2.2.4 实验动物的处理
  • 2.2.5 实验标本的制备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形态学结果
  • 3.2 免疫组化结果
  • 3.3 药物干预组情况
  • 4 讨论
  • 4.1 大鼠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 4.2 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
  • 4.3 神经细胞死亡途径
  • 4.4 两种死亡途径的影响及意义
  • 4.5 药物干预对细胞死亡的影响
  • 4.6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对MMP-9及EPO水平变化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0)
    • [2].EPO联合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03)
    •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老年脑梗死的效果探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4)
    • [4].靶基因iNOS、EPO表达对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25)
    • [5].浅谈EPO材料在等离子电视包装中的应用[J]. 科技与创新 2014(20)
    • [6].中国申请人向EPO申请专利对策研究——基于EPO《2016年度报告》之分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6)
    • [7].E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01)
    • [8].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EPO及受体的表达与意义[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0(03)
    • [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机制中VEGF和EPO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24)
    • [10].长程左旋卡尼汀治疗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低反应性贫血的效果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02)
    • [11].VEGF、EPO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5(02)
    • [12].胚胎停育患者血清VEGF、EPO变化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5)
    • [13].左旋卡尼汀联合应用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 2009(13)
    • [14].重组人EPO联合神经节苷酯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2)
    • [15].EPO材料缓冲性能的探究[J]. 包装工程 2019(21)
    • [16].从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 [17].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15)
    • [18].细胞因子参与EPO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探讨[J]. 江苏医药 2013(05)
    • [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与血常规、EPO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4)
    • [20].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玻璃体中VEGF和EPO的表达及意义[J]. 眼科新进展 2014(05)
    • [21].EP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 高原医学杂志 2010(01)
    • [22].间断性低氧暴露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HIF-1α、EPO的影响[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10)
    • [23].EPO加重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5(02)
    • [24].模拟微重力影响EPO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机制研究[J]. 微循环学杂志 2012(02)
    • [25].EPO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15)
    • [26].EPO与帕金森病[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08)
    • [27].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1)
    • [28].腺病毒介导Epo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4(01)
    • [2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EPO水平的测定及其受体的表达[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
    • [30].蔗糖铁联合大剂量EPO治疗血透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J]. 西南国防医药 2011(04)

    标签:;  ;  ;  ;  ;  ;  

    脑缺血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死亡途径及EPO干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