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柄特征论文-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

叶柄特征论文-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瘤足蕨属,叶柄,羽片,解剖学

叶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1](2019)在《瘤足蕨属(Plagiogyria)植物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首次对九种瘤足蕨属植物的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进行了解剖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九种瘤足蕨属植物在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表皮、基本组织和中柱以及营养叶羽片的表皮、叶肉和主脉等结构特征是相似的,如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表皮不被毛或是鳞片,表皮细胞形状呈类圆形,具有厚壁组织,中柱为周韧型维管束;营养叶羽片横切面的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细胞形状呈扁平状,主脉的结构类型属于周韧型维管束。在系统的演化中,瘤足蕨与桫椤科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两者既有相似的特征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支持瘤足蕨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的观点。九种瘤足蕨属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有梯形、椭圆形和叁角形,叶柄中部横切面维管束的形状成"U"字形、"V"字形或"品"字形;维管束数目1个或3个;维管束结构中的木质部成"八"字形、"U"字形或"一"字形;羽片主脉下侧形成了以叁角形、弧形或梯形的突起;叶柄中的木质部形态有两种,即典型的海马形状以及非典型的海马形状,其中典型的海马形状的特点为叶柄的木质部两侧都呈现弯曲成钩的形态,非典型的海马形状特点为2个木质部束的两侧都未出现弯曲成钩的形态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木质部一端无弯曲成钩的形态,这些形态解剖特征稳定且具类群特异性,为瘤足蕨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依据其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叶柄学特征列出了瘤足蕨属植物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3期)

陈弯,樊莉丽,许笑蒙,邢国珍,郑文明[2](2018)在《14个类型流苏树叶片和叶柄解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地研究流苏树的分类、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对华北地区14个主要类型的流苏树的形态特征和叶片及叶柄的解剖学特征进行分析。形态比较结果表明:14个不同类型的流苏树在外观形态有显着差异,其树冠、枝姿、树皮性状和叶形等形态特征都有显着不同,反映类型间可能存在遗传分化;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1)14个类型流苏树叶片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均为1层,排列紧密,叶片和叶柄表面均覆有毛被和角质层;2)叶片和叶柄横切面结构有差异,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均为近半圆形,但维管束轮廓有近半圆形、半圆形和近圆形3种形状;3)维管束类型均为近周韧,但每个类型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并根据筛选出的19个解剖特征数据对14个类型流苏树的分化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比较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发现在各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为流苏树的类型鉴定及植株选优提供依据,在株型定向培育和资源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建,薛洪富,赵振军,向云,徐思远[3](2018)在《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叶柄中部的横切面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润楠属植物中部叶柄的横切面形状可分为Ω形和马蹄形2种,上部叶柄形状可分为内凹和外凸2种,叶柄表皮细胞有长方形和近圆2种,维管束长宽比、叶柄长宽比以及下表皮到维管束相对距离比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均可作为12种润楠属植物鉴定的辅助依据,且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在润楠属植物分类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涛,刘世勇,王龙,王红玉,张利[4](2014)在《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和叶柄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应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测量了表皮、木质部、韧皮部等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鼠尾草叶片均为异面叶,叶片和叶柄表面均覆有毛被。上下表皮均由1层细胞构成。在叶片和叶柄横切面上不同种鼠尾草属植物的结构有差异。其中上表皮厚度等9个解剖特征可作为鼠尾草属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鼠尾草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4期)

宋文婵,宁伟,赵鑫,李海娟,曾庆园[5](2011)在《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英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高巍,郑红兵,李大勇,王晓慧,徐克章[6](2010)在《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和叶柄特征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吉林省大豆复叶面积及叶柄直径和长度的变化,为高产大豆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42个大豆品种的第4、10、16节位叶片为对象,研究复叶面积、叶柄长度和叶柄直径随年代变化的趋势。[结果]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复叶面积和叶柄的生长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叶片面积和叶柄的生长进程不同,叶柄长度的生长较叶片面积的生长推迟3~5d,较叶柄直径的生长推迟5~7d。大豆第4节位叶叶面积有随育成年代推进而增大的变化趋势,但第10和第16节位叶叶面积则随育成年代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叶片的叶柄长度和直径在所有节位均随育成年代推进而增加。[结论]吉林省生产主推的大豆品种的底层叶面积递增,中层和上层的叶面积随年代的推进而递减;叶柄长度增长;叶柄直径增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4期)

郑小东,王晓洁,赵中堂[7](2010)在《基于形状特征的植物叶柄与叶片分割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柄与叶片的分割是实现完整的植物叶特征提取及无损植物叶特征提取中重要的一步,可以根据叶柄与叶片的形状差异实现分割。首先将采集到的图像转换成二值图像,然后估算叶柄的大致宽度,根据该宽度对图像进行粗分割,最后根据叶柄在图像中的位置确定叶柄,实现精确分割。该算法在Visual C++6.0环境下进行了实现,对多种不同形状的植物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满足应用需要,且对其它粘连目标的分割问题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0年04期)

叶庆华,吴韩志,王文卿,马常君[8](2003)在《基质盐度对木榄叶柄导管分子形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温室中培养在不同盐度下一年生木榄[Bruginera gyninorrhiza(L.)Poil]植株上成熟叶的叶柄离析研究的结果表明:1)木榄叶柄导管分子以梯纹导管为主,其次为螺纹导管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随着盐度的升高,螺纹导管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有增多的趋势;2)而叶柄长度,梯纹导管分子的直径、长度及两端梯状穿孔板的横隔条数都与盐度呈抛物线关系,而它们的最大位出现在20‰-30‰,范围内;3)培养于盐度10‰的海水中的木榄叶柄中导管分子一端有出现两个朝向不同的梯状穿孔板现象;4)在低盐条件下,随着基质盐度的提高,导管分子的形态朝着有利于加快水分运输的方向发展,而在高盐环境下,导管分子的形态朝着增加水分运输的安全性方向发展。讨论了叶柄导管分子解剖学特征的适应意义。(本文来源于《实验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张治安,徐克章,王英典[9](1994)在《大豆叶柄形态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叶片停止生长后,叶柄直径持续生长2~3天,叶柄伸长生长持续4~6天,木质部导管数目持续增加5~7天。大豆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和比叶柄重的最大值出现在植株的中上部节位。品种间叶柄直径变化较小,叶柄长度和比叶柄重变化较大。叶柄韧皮部面积、比叶柄重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75和0.86).新品种单位叶面积的叶柄韧皮部面积有大于老品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1994年03期)

徐克章,刘宝,丛雨生,赵然,邢国芹[10](1988)在《大豆叶柄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柄是连接茎和叶片的器官。在决定叶片角度、植株冠层结构以及同化产物的运输和贮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iha和Brun观察到大豆去荚后,叶柄是贮藏淀粉的主要器官。Auckland认为大豆叶柄长度和比叶柄重可能是高产大豆品种的重要筛选指标。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大豆叶柄生长和形态解剖特征的报道。我们于1984—1985两年测定了九个大豆品种的叶柄生长进程、解剖特征以及植株不同节位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和比叶柄重的变化,主要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1988年03期)

叶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系统地研究流苏树的分类、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对华北地区14个主要类型的流苏树的形态特征和叶片及叶柄的解剖学特征进行分析。形态比较结果表明:14个不同类型的流苏树在外观形态有显着差异,其树冠、枝姿、树皮性状和叶形等形态特征都有显着不同,反映类型间可能存在遗传分化;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1)14个类型流苏树叶片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均为1层,排列紧密,叶片和叶柄表面均覆有毛被和角质层;2)叶片和叶柄横切面结构有差异,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均为近半圆形,但维管束轮廓有近半圆形、半圆形和近圆形3种形状;3)维管束类型均为近周韧,但每个类型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并根据筛选出的19个解剖特征数据对14个类型流苏树的分化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比较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发现在各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为流苏树的类型鉴定及植株选优提供依据,在株型定向培育和资源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瘤足蕨属(Plagiogyria)植物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J].广西植物.2019

[2].陈弯,樊莉丽,许笑蒙,邢国珍,郑文明.14个类型流苏树叶片和叶柄解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

[3].张建,薛洪富,赵振军,向云,徐思远.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4].王涛,刘世勇,王龙,王红玉,张利.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2014

[5].宋文婵,宁伟,赵鑫,李海娟,曾庆园.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2011

[6].高巍,郑红兵,李大勇,王晓慧,徐克章.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和叶柄特征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郑小东,王晓洁,赵中堂.基于形状特征的植物叶柄与叶片分割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8].叶庆华,吴韩志,王文卿,马常君.基质盐度对木榄叶柄导管分子形态特征的影响[J].实验生物学报.2003

[9].张治安,徐克章,王英典.大豆叶柄形态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4

[10].徐克章,刘宝,丛雨生,赵然,邢国芹.大豆叶柄特征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88

标签:;  ;  ;  ;  

叶柄特征论文-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