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子株出生时间、数量和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关系研究

羊草子株出生时间、数量和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羊草(Leymus chinensis),又名碱草,是我国北方草原一种重要的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并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草之一。羊草有性繁殖力弱,种子产能低,严重地制约着天然草地的改良和人工草地的建设。本实验研究了羊草种群子株出生时间、数量和外发育状态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下一年羊草种群的成穗时间、成穗数量和成穗大小等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根茎顶芽子株、根茎节芽子株及分蘖芽子株出生高峰期都集中在9月份。绝大多数的分蘖芽都形成了子株,并以分蘖芽子株形式越冬;根茎节芽很少形成子株,绝大多数以地下芽形式越冬;根茎顶芽子株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通常降水量越少,以根茎顶芽形式越冬数量越多。(2)从子株类型方面,分蘖芽子株始终保持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是三类子株的主体;从子株外部发育状态方面,1~5叶龄子株都存在,但大部分为2、3叶龄子株。在拥有绝对数量的2、3叶龄子株中,又以分蘖芽子株数量居于主体地位。(3)到生长季末期,同一时间出生的三类子株,在叶龄相同时,叶龄、株高的外部形态大小没有太大差异;在叶龄不同时,就会有明显差异,往往叶龄越大的子株其叶龄、株高的外部形态就越大。同时,三类子株无论是1叶龄、2叶龄还是3叶龄,其叶龄、株高外部形态大小都会随着出生时间的向后推移逐渐变小。(4)到生长季末期,根茎顶芽子株的叶龄、株高生育速率略大于分蘖芽子株以及根茎节芽子株,但这些理论上的大小差别在实际叶龄、株高上表现并不很明显。不同叶龄子株中,叶龄越小的子株,其叶龄、株高的生育速率越大,相反叶龄越大的子株生育速率越小。同时,三类子株无论是1叶龄、2叶龄还是3叶龄,叶龄、株高生育速率的最大值都在出生早期,都随出生时间的向后推移逐渐变小,并具有一定的波动性。(5)上一年子株出生的开始时间越早即到生长季末生育时间越长,则到生长季末期子株的外部发育状态就越好,叶龄、株高值较大。而叶龄、株高值越大的子株,其下一年抽穗期就越长,抽穗率也越高,穗部性状的5项指标也越好。(6)8月1日出生的子株数量略少,但绝大多数在翌年都能成穗,成穗数量最多,抽穗率最高,对成穗贡献最大。所有成穗子株中,从类型来看是分蘖芽子株对成穗贡最大;从叶龄来看是3、4叶龄子株对成穗贡献最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羊草有性繁殖方面的研究现状
  • 1.1.1 子株的研究
  • 1.1.2 子株与翌年有性繁殖关系
  • 1.1.3 有性繁殖各组分间关系
  • 1.1.4 气候、营养条件、草地利用等对有性繁殖影响
  • 1.2 其它禾本科牧草有性繁殖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不同类型子株出生时间和出生数量的动态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2.1.2 实验物种描述
  • 2.1.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4 气象数据收集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气候条件
  • 2.2.2 不同类型子株出生时间动态
  • 2.2.3 不同类型子株出生数量动态
  • 2.2.3.1 不同类型子株于不同时间的出生数量、出生比例
  • 2.2.3.2 不同类型子株于不同时间的母子株比例
  • 2.2.3.3 不同类型子株于不同时间的越冬比例
  • 2.3 讨论与结论
  • 3 不同类型子株外部发育状态的动态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3.1.2 实验物种描述
  • 3.1.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类型子株叶龄、株高的外部形态大小
  • 3.2.2 不同类型子株叶龄、株高的生育速率
  • 3.3 结论与讨论
  • 4 不同类型子株出生时间和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关系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4.1.2 实验物种描述
  • 4.1.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子株不同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对应关系
  • 4.2.1.1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抽穗期对应关系
  • 4.2.1.2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抽穗率对应关系
  • 4.2.1.3 出生时间、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穗部性状对应关系
  • 4.2.2 子株的类型、出生时间和外部发育状态对翌年成穗的贡献
  • 4.2.2.1 不同类型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4.2.2.2 不同出生时间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4.2.2.3 不同外部发育状态子株对成穗的贡献
  • 4.3 结论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上蔡县2016年小麦成穗减少的原因及对策[J]. 河南农业 2017(04)
    • [2].D优3138杂交稻不同栽培密度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11)
    • [3].早稻不同栽培方式茎蘖成穗规律研究[J]. 中国稻米 2014(04)
    • [4].小麦分蘖及成穗特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4)
    • [5].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06)
    • [6].优质、高产、广适谷子新品种——豫谷13[J]. 中国农业信息 2008(03)
    • [7].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5)
    • [8].嘉糯Ⅰ优721不同栽培密度下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研究[J]. 杂交水稻 2017(04)
    • [9].杂交水稻茎蘖成穗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关系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10].“野杂麦”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河北农业 2008(05)
    • [11].穴栽株数对超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成穗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1)
    • [12].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2)
    • [13].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及管理事项[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2)
    • [14].调查[J]. 中小学德育 2013(12)
    • [15].不同栽培方式连作晚稻宁81的茎蘖成穗规律[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09)
    • [16].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20)
    • [17].影响再生稻腋芽萌发因素的研究进展[J]. 福建稻麦科技 2008(03)
    • [18].芒种时节迎高考[J]. 生活与健康 2010(06)
    • [19].机插杂交粳稻基本苗数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0].不同栽插密度下嘉糯Ⅰ优721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J]. 中国种业 2017(01)
    • [21].强筋小麦新品种运旱618选育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3(03)
    • [22].小麦越冬死苗的补救[J]. 科学种养 2012(03)
    • [23].小麦窄行播种单株发育与株距关系的研究初探[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2)
    • [24].不同品种谷子对比示范[J]. 北京农业 2015(21)
    • [25].小麦返青期管理要点[J]. 现代农村科技 2009(24)
    • [26].超高产 大穗 多抗小麦新品种——金禾9123[J]. 现代农村科技 2009(17)
    • [27].苏北沿海地区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1)
    • [28].水旱兼用型冬小麦新品种—石麦28[J]. 现代农村科技 2018(05)

    标签:;  ;  ;  ;  ;  

    羊草子株出生时间、数量和外部发育状态与翌年成穗性状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