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白冬麦、游白兰和红卷芒等3个农家品种带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抗病基因,为我国所独有,且抗病性表现优异,对其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将为此基因的广泛利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对3个小麦抗白粉病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游白兰、红卷芒和苗期感病品种Chancellor正反交,在温室鉴定了F1代和F2代群体幼苗对白粉菌E09菌株的反应,对F2群体抗感比例卡方统计测验的结果表明,均符合1:3的理论比例,说明这3个农家品种的苗期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慢病性可减缓田间病害流行发展的速度,而且它具有抗病性不易丧失的特点,其合理的利用对于病害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慢白粉品种抗性组分的研究,以期为小麦慢病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可操作的指标。2003~2004、2004~2005两年在田间测定了2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慢病品种表现为潜育期延长,侵染几率降低、产孢量低、病斑扩展慢的特点,且这4个抗性组分与对照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但慢病品种的传染期有些高于对照,有些低于对照,无一定规律性。 利用所测的慢病品种的抗性组分参数,与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做相关性分析,证明品种的各组分在病害的流行中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潜育期与AUDPC成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产孢量和病斑扩展与AUDPC成正相关,两年数据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侵染几率与AUDPC成正相关,且2003~2004年度相关性不显著,2004~2005年相关性显著。传染期与AUDPC相关关系不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慢粉品种的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侵染几率,而潜育期和传染期作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