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均质和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的底水脊进原理、见水规律和水淹模式;分析了水平段避水高度、单井控制面积、采出强度、渗透率各向异性、水平井长度、水体大小、高渗带位置分布、高渗带和低渗带渗透率极差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因素对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无水采油量和采收率的影响;评价了流入控制阀(ICD)控水技术在均质和非均质底水油藏中的控水增油效果并分析了油藏非均质性、ICD控制段长度和控制流量等因素对控水效果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实例计算。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的水淹模式为“中部见水—两边扩展—全井水淹—翼部抬升”;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底水的突破方式主要包括“单点状见水”、“多点状见水”和“线状见水”3种,其水淹模式为“高渗突破—沿井扩展—次高突破—全井水淹”。(2)水平井无因次长度、单井控制面积、水平段避水高度、夹层厚度与水平井无水采油量呈正相关;水体体积、采出强度、渗透率极差、kv/Kh和渗透率变异系数与水平井无水采油量呈负相关。(3)ICD在均质油藏中的控水增油效果不明显;ICD安装在非均质底水油藏中水平井的高产带时,能较好地起到控水增油效果。通过研究高渗带长度与水平井长度的比值、渗透率极差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对ICD控水增油效果的影响,发现储层渗透率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安装ICD越能起到控制底水脊进、延缓见水时间和增加产油量的作用。(4)ICD的安装位置、控制段长度和限流量对ICD的控水增油效果有重要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ICD安装于水平井段的高产带,控制段长度略高或等于高渗带长度,限流后高渗段的线流量与水平井各井段的平均线流量相等时控水增油效果最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平井射孔技术的现场应用[J]. 化工管理 2020(02)
- [2].黄54水平井区见水油井治理对策探讨[J]. 石油化工应用 2020(03)
- [3].海上水平井固井技术浅析[J]. 化工管理 2020(11)
- [4].长水平段水平井设计与施工难点及对策[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0(04)
- [5].一种新型水平井堵水用水包油型堵剂的研制[J]. 内江科技 2020(06)
- [6].勘探水平井地质导向难点及对策分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3)
- [7].水平井安全施工隐患与技术对策探讨[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0(07)
- [8].水平井施工中常见隐患与对策探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20(08)
- [9].特低渗透储层水平井注水开发及其应用分析[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02)
- [10].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寺湾蒲家沟水平井部署参数优化研究[J]. 非常规油气 2017(03)
- [11].低效水平井治理的主要做法[J]. 化工管理 2016(14)
- [12].特低渗透储层水平井注水开发及其应用[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9)
- [13].苏里格气田二开水平井固井留塞分析与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05)
- [14].分段压裂水平井的温度分布预测模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9)
- [15].水平井防砂优化技术[J]. 江汉石油科技 2010(02)
- [16].美公司推出新型水平井“套管悬浮装置”提高原油产能[J]. 中国石油企业 2020(05)
- [17].浅谈水平井大斜度测试应用情况[J]. 石化技术 2018(05)
- [18].长水平井注水泥数值模拟研究[J]. 化工管理 2016(35)
- [19].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声波曲线预测在水平井随钻深度预测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7(02)
- [20].水平井约束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应用[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7(01)
- [21].水平井注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8)
- [22].煤层气复杂结构水平井关键技术探索[J]. 科技视界 2017(06)
- [23].基于C#的水平井牵引器监控系统设计[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17(03)
- [24].永594井区长6油层组“多层楼”水平井立体开发部署与效果评价[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10)
- [25].水平井采油技术研究[J]. 石化技术 2017(08)
- [26].扶余油层致密油水平井优化设计及随钻调整技术[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20)
- [27].渤海湾陆上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J]. 石化技术 2016(05)
- [28].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规律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8)
- [29].大庆致密油水平井经济性开发[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22)
- [30].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