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归宿,而丧葬是安排这一归宿的具体形式。在现代社会,农村丧葬实现了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化,较之以前的土葬,火葬呈现许多优点,如火葬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了本已紧缺的农耕用地,也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乱砍滥伐的无序现象,火葬也使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得到控制,遗体火葬防止了尸体病毒在地下的蔓延,更防止了病毒对地下水的污染。总之,国家推行火葬政策有很多现实和长远的考虑,有必要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火葬的施行仍有很多障碍。除去其自身制度的不完备、不健全之外,人们的文化传统、心理结构、伦理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火葬的彻底开展。在我国农村,对于土葬的习俗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对于火葬的认同在相当时间内还有待转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种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一、土葬是人类社会早期教神灵崇拜的产物,后来转向对土地的崇拜,是人文主义历史演化的结果;二、早期儒家传统对死亡的揭示,体现着一种孝道伦理,慎终追远的丧葬仪式是人们渴望超越死亡的文化表现;三、土葬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过分注重外在形式、盲目攀比、迷信盛行、各种丑陋现象频繁出现等,这些已经不符合传统孝道文化的伦理精神,也有悖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必须对土葬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从各种具体政策的制定入手,推进火葬在各地的普遍开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说服教育改变人们心灵深处的落后观念,使农民消除对火葬的疑虑,回到积极配合火葬的实施上来;四、土葬体现着传统社会时代的世界观、伦理观、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传统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的历史变革。它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宗教观,提出“灵魂是虚幻的太阳”,“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经典论述,为我们从理论上批判传统哲学及其封建陋习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