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皮瓣移植成为修复创伤组织缺损最有效的方法。皮瓣移植的血管口径一般在1~3mm间,这些血管在组织上有明显的肌层,对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所以吻合口及附近的一段血管极易发生痉挛,是显微外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持久的血管痉挛导致移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导致手术失败。临床上在显微外科皮瓣移植术后,常用罂粟碱等血管舒张药预防和解除血管痉挛,增加皮瓣循环血流量,使皮瓣存活能力明显增强。给药途径主要有:(1)采用一日多次,连续数日臀部肌肉注射;(2)24小时连续静脉注射。虽然临床效果较好,但这两种方法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果静脉注射药物速度掌握不好、剂量过大,易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到严重不良反应,加重组织缺血缺氧;而臀部肌肉注射如果剂量过大,将导致病人难于耐受,剂量过小则解痉效果差。而且有研究表明罂粟碱30~60 mg肌注或静脉注射后经过吸收和分布,作用于远端的药物浓度甚微,经计算到达手指仅有几微克。但皮瓣局部应用扩血管药物尚未常规采用,且效果如何?目前国内尚无对皮瓣近距离注射血管扩张剂给药途径的系统研究。目的:探讨定量(1.5 mg/Kg)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兔腹壁浅动脉皮瓣血管阻力的影响,寻找出一种最佳的给药途径,提高皮瓣存活率,并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材料与方法:①选用雄性新西兰兔24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按给药途径把24只兔分成4组(n=6),即皮瓣蒂部皮下注射组、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臀部肌肉注射组及静脉推注组。②建立下腹部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术后1 h~7 d,按实验方案要求的部位注射罂粟碱,剂量为1.5 mg/Kg,1次/d。③术后1 h~7 d,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分析近距离靶部位(皮瓣蒂部、皮瓣中央皮下)、远距离全身(传统臀部肌肉注射、静脉推注)注射罂粟碱前,注射罂粟碱后10 min,60 min时间点的血流阻力指数。④在统计方法上,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各处理组间术前皮瓣血流阻力指数的比较和各处理组间术后皮瓣血流阻力指数的比较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法;各组内术前及术后注药前皮瓣血流阻力指数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皮瓣各时间点的血流阻力指数显著性检验均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法。上述各统计学处理均规定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24只兔的实验数据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各组皮瓣的血流阻力指数均高于术前(P<0.05)。②术后注药后10min静脉注射组与皮瓣中央组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低于皮瓣蒂部注射组和臀甲⑸渥?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第1天、第2天、第4天注药后10min皮瓣蒂部注射组、静脉注射组和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之间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低于臀部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3天、第5天注药后10min皮瓣蒂部注射组、静脉注射组和臀部肌肉注射组之间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最低,与其余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6天、第7天注药后10min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手术后注药后1h各组之间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注药后1h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最低,与臀部肌肉注射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4天注药后1h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最低,与其他3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5天注药后1 h除臀部肌肉注射组略高于手术前(0.542±0.058)外,其他各组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均略低于手术前,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6天、第7天注药后1 h各组之间皮瓣血流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移植皮瓣术后应用罂粟碱,经皮瓣蒂部皮下注射、皮瓣中央皮下注射、臀部肌肉注射及静脉推注四种给药途径,均能明显降低皮瓣的血流阻力指数。②移植皮瓣术后应用罂粟碱,经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给药降低皮瓣的血流阻力指数效果最好,臀肌注射给药降低皮瓣的血流阻力指数效果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