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论文文献综述)
胡韶荣[1](202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劳动教育开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闵欧[2](2021)在《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劳动作为全面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长的必经之路,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是以课程为载体而进行的。然而在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劳动教育内容和相关问题的政策条例,但其中大部分条例仍处于宏观和中观意义上的提出,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所以就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只劳不育”、“重劳轻育”、“劳大于育”、和“缺乏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厘清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模式,界定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概念等内容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探索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内容为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将以SY小学低段“耕耘树”劳动教育课程为例,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收集资料。本文以SY小学的15名直接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老师、830位学生和830名家长为观察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包括了文本、日记、作品、照片等。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知情况、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五个调查方向。笔者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全、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实际课程存在偏差以及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并就所指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原因分析: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课程目标设计针对性不强;学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足等。为了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施的效果,使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获得长足发展,故针对上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转变思想观念;在课程目标上加优化目标设计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在课程内容上不断创新等。
金春花[3](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认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陈晓慧[4](2021)在《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要重视小学劳技课程的教育,努力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条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自信心,扩大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在劳动中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徐雪晴[5](2020)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使命。然而,随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影响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幼师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幼师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了班级管理中习惯养成工作的情况,结合行动研究,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幼师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容小觑,学生习惯养成对幼师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班集体的和谐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幼教事业发展十分有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宿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师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表现较为突出,但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所改善;文明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表现相对较好;课堂学习习惯整体上优于课外,但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发生反向变化;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幼师学生在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表现中,略有不同的特点。正文第三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问题的复杂成因,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学校管理不善、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幼师学生自身的特征,都对学生不良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正文的第四部分结合幼师班主任访谈,分析了班主任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和相关班级管理工作概况: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将其渗透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中;得益于班级制度建设和班委会工作、班会活动,班级学生的习惯总体上积极发展,但一些行为习惯问题易反复、班内小团体不良影响、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支持,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正文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以培养幼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开展的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情况。最后,结合教育实践工作,正文的第六部分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全面分析、了解幼师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化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健全和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同度,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班风;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榜样和同伴影响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完善班级管理组织体系;强化班主任、家庭、幼师学校的协同,借团队之力育人;幼师班主任以身作则,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和反思,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及时预防、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偏差。
骆晗[6](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儿童的养护和教育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点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应证。结合中国当今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作为民生工作进行专门阐释和部署,201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幼儿托育工作的相关文件,托育机构的运作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国家对于儿童托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对中国儿童托育工作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化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儿童托育工作在名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在新中国初期这项工作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亟待推进,妇女成为挖掘劳动力的主要着力点,国家出于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育儿童的主要目的,大力推行保育政策以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激发妇女的劳动潜力推进国家建设。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保育政策实践很大程度上与妇女解放的话语相关联,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思想及理论在中国展开实践的过程。所以论文拟从此处着手,选取1949—1956年为主要考察时段,对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家与基层的互动联系,在还原多维历史面相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论文考察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厘清保育政策的理论逻辑。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之前,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交代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保育政策理论来源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梳理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党委、政府及妇联的政策规划和实际行动。探究保育政策实践的“主导者”如何从上层视角推动保育政策的实践,整体概述1949—1956年党委、政府及妇联为推动保育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做出的实际行动,还原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妇联形成的互动样态。第三部分,考察保育组织与他机构的协调配合。在党委、政府和妇联做出整体性规划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与保育组织进行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合作共进。第三部分内容则以保育组织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创建与运作为考察中心,交代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组织机构间的矛盾协调与统筹互动。第四部分,考察保育工作者的培训塑造。人民群众作为能动主体,在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能动反映,因此研究政策实践必须深入考察对“人”的培训与塑造,选取保育工作者为主体展开探究,分别阐述保育工作者的培训、报酬及竞赛三个方面,分析保育工作者如何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带有“身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而有效地推动保育工作的开展。第五部分,考察保育组织内关于儿童保育的具体工作。对于儿童的保育是保育组织的主要工作,入托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儿童自身以及孩子家属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第五章从儿童卫生健康、教育及饮食等多个方面交代保育政策实践与儿童能动性的相互反映,考察国家建设与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关联。第六部分,对保育政策实践做出客观评价和经验总结。从“组织”及“个人”多方面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复杂过程,第六章在还原“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对这场盛大的“集体运动”从成效与不足两个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并且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群众路线、组织机构、工作队伍及思想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再结合新时代儿童托育工作进行探究表述。另有结论部分对文章做出完整概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了结论性总结,阐述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托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
张晨[7](2020)在《小学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教室既是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互动的主阵地,其在育人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空间场域。小学教室文化以教室空间布局、墙面文化设计、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为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外化于形的物质文化、内化于心的制度文化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进行熏陶,发挥着潜在的育德、育智、育美及其他实践性的育人功能。如何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恰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当前的大多数小学教室在分数竞争和应试教育的主题背景下,教室环境人文空间的构建上不被普遍重视。在人们的日常惯习中,仅仅把教室当成了一个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与考试的竞争性战场,而对教室这一场域的文化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并且对于如何发挥小学教室文化的育人功能仍处在实施的探索阶段。基于此,选择美国波特兰纽柏格市的5所小学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的5所公立小学的教室文化、高年级学生、班主任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中美两地小学教室的墙面文化、空间布局、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两地学校教室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1、岳阳楼区和波特兰市两地的小学教室文化都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固定的主题引领;2、岳阳楼区小学教室文化内容更新频率不高;3、在岳阳楼区小学教室文化中,对于学生个体关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相较与波特兰市而言,岳阳楼区小学教室制度文化略显刚性。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加强学校和教师对教室文化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作用、构建主题式的教室文化环境、构建刚柔并济的制度文化环境等措施,以期发挥小学教室文化应有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王君[8](2020)在《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但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产生偏差,劳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中逐渐被忽视,从而学生的劳动品质水平也令人担忧,他们不愿意劳动,劳动技能差,有的甚至鄙视劳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加强劳动教育重新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又一次引发我们对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虽然在出台的各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劳动品质这个概念,但如今所倡导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等都属于劳动品质的内容,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中进行检验。生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体现生活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这一主张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相契合,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就是基于回归生活这一视角,探讨劳动教育问题及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推动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本研究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及知行合一理论为依据,结合当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特点、小学生劳动品质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根据品质概念的内涵以及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归纳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习惯四个方面。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和观察提纲。以Q市M小学为个案,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和家长访谈,校园观察,了解M小学学生劳动品质水平,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然后根据对M小学的现状调查以及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概括总结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欠缺等。并且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三方面探索出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
聂宇轩[9](2020)在《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的地位显着增强,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尽人意且令人担忧。教师、家长过分注重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造成部分少年儿童没有独立能力,养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不良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此外,笔者所学专业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在读研期间重点关注的就是少先队研究,引发了关于在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两所小学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调研获取学校少先队已有文件资料,探索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呈现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过程,分析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现状结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少先队劳动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丰富和深化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理论;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研究结构上,第一章对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释了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呈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典型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日常清洁与值日、垃圾分类与回收、午餐自主管理、职业体验与“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首先介绍了少先队劳动教育成效调查的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再分别从少年儿童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认为取得成效的成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第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第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足之处的原因也有三点:第一,部分家长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第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第五章主要提出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分别为通过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为手段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和积极利用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来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李雅洁[10](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走势。在科技不断发展、劳动形态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呼唤我们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阶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整理关于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明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与特征。本文接着通过解读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与实地考察,明确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实践创新”;小学劳动活动丰富多样。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初步成效进行总结: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同时也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小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改进路径:转变“重智轻劳”传统劳动教育观念;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二、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1.1.2 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不良状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劳动教育 |
1.3.2 课程 |
1.3.3 课程实施 |
1.3.4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
1.4.2 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
1.4.3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1.4.4 相关研究的评价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2 SY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结果 |
2.2.1 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 |
2.2.2 课程预设目标与实际目标达成存在偏差 |
2.2.3 课程内容过于单一 |
2.2.4 教学组织流于形式且分工不明 |
2.2.5 重过程性评价缺课后跟踪 |
3 SY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家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 |
3.1.1 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
3.1.2 学校形式化的劳动教育 |
3.2 课程目标设计针对性不强 |
3.3 课程资源利用率低且课程内容缺乏学科融合 |
3.4 缺乏专业师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欠缺合理性 |
3.5 教师缺少课程追踪的意识 |
4 SY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
4.1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
4.2 优化课程目标设计合理安排劳动任务 |
4.3 合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 |
4.4 加强教学组织的科学性 |
4.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课后追踪机制 |
4.5.1 建立三级考评制度 |
4.5.2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
4.5.3 建立课后追踪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4)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劳动机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
(一)齐心协力,解决实际问题 |
(二)桌面垃圾桶,做一名讲卫生的好儿童 |
(三)小小衣架,互帮互助暖心窝 |
二、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
(一)趣味木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二)趣味编织,使学生更加心灵手巧 |
三、尝试艺术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一)水果拼盘 |
(二)创意笔筒 |
四、日常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劳技水平 |
(5)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价值 |
(一)促进学生个体长远发展 |
(二)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
(三)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
(五)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
二、幼师学生习惯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四)幼师学生的习惯问题 |
三、幼师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成因分析 |
(一)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二)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
(三)社会因素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四、幼师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工作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和结果分析 |
五、通过班级管理改进幼师学生习惯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三)行动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
六、幼师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 |
(一)分析了解幼师学生,深化师生互动 |
(二)通过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环境 |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塑学习习惯 |
(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建立班级管理体系 |
(五)强化队伍协同,发挥育人团队的力量 |
(六)班主任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反思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保育 |
(二)保育组织 |
(三)保育政策 |
(四)时间界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
二、列宁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
(一)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 |
(二)列宁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
三、毛泽东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
(一)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 |
(二)毛泽东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
小结 |
第二章 集体办托:运动中的党委、政府和妇联 |
一、生产生活“两手齐抓”的党与政府 |
(一)制定方针政策 |
(二)组织实际建设 |
(三)领导分工合作 |
二、深入基层落实政策的妇联 |
(一)落实政策方针 |
(二)组建筹备委员会 |
(三)动员群众办托 |
小结 |
第三章 组织管理: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与运作 |
一、托儿管理委员会成立前的自流状态 |
(一)农村保育组织内的无人管理 |
(二)工厂机关保育组织内的薄弱领导层 |
(三)城市街道保育组织内的人员矛盾 |
二、托儿管理委员会的“软着陆” |
(一)筹委会向托管会的平稳过渡 |
(二)妇联支持下的自建托管会 |
三、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实际运作 |
(一)农村托儿管理委员会 |
(二)工厂机关托儿管理委员会 |
(三)城市街道托儿管理委员会 |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母亲:保育工作者的培训与塑造 |
一、保育工作者培训 |
(一)与时俱进的参训条件 |
(二)知行统一的培训内容 |
(三)因地制宜的培训方式 |
二、保育工作者报酬 |
(一)换工变工 |
(二)评定工分 |
(三)津贴工资 |
三、保育工作者竞赛 |
(一)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 |
(二)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 |
(三)为生产服务的红旗竞赛 |
小结 |
第五章 保教结合:保育组织的儿童生活 |
一、儿童卫生健康 |
(一)防治儿童疾病 |
(二)保障卫生设施 |
(三)培养卫生习惯 |
二、儿童教育 |
(一)爱国主义教育 |
(二)生产劳动教育 |
(三)集体主义教育 |
三、儿童饮食 |
(一)注重营养搭配 |
(二)贯彻节约意识 |
(三)保障伙食费用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影响及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成效 |
(一)推进妇女解放进程 |
(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
(三)推动国家相关建设的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不足 |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
三、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方式 |
(三)坚持以组织机构为重要推手 |
(四)坚持以工作队伍为重要保障 |
(五)坚持以思想教育为重要方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小学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小学教室文化的内涵及形式 |
1.3.2 小学教室文化的建设策略 |
1.3.3 小学教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
1.3.4 如何发挥小学教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教室文化的定义 |
1.5.2 育人功能的定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现实扫描:小学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然现状 |
2.1 墙面文化 |
2.1.1 岳阳楼区小学教室墙面文化育人现状调查 |
2.1.2 波特兰市小学教室墙面文化育人现状调查 |
2.1.3 岳阳楼区与波特兰市小学教室墙面文化对比 |
2.1.4 教室墙面文化建设对育人功能的影响 |
2.2 空间布局 |
2.2.1 岳阳楼区小学教室空间育人现状调查 |
2.2.2 波特兰市小学教室空间育人现状调查 |
2.2.3 岳阳楼区与波特兰市小学教室空间布局对比 |
2.2.4 教室空间布局对育人功能的影响 |
2.3 制度文化 |
2.3.1 岳阳楼区小学教室制度文化育人现状调查 |
2.3.2 波特兰市小学教室制度文化育人现状调查 |
2.3.3 岳阳楼区与波特兰市小学教室制度文化建设对比 |
2.3.4 教室制度文化建设对育人功能的影响 |
第3章 对策建议:小学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应然追求 |
3.1 加强对教室文化的规划与设计 |
3.1.1 学校对教室文化的规划与设计 |
3.1.2 教师对教室文化的规划与设计 |
3.2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作用 |
3.2.1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机会 |
3.2.2 培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教室文化 |
3.2.3 培养学生对教室文化建设情怀 |
3.3 构建主题式的特色教室文化 |
3.3.1 构建主题式特色教室文化 |
3.3.2 及时更新教室文化内容 |
3.3.3 丰富教室文化内容 |
3.3.4 焕发教室文化生机活力 |
3.4 构建刚柔并济的教室制度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劳动品质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受到忽视 |
3.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的根本途径是回归生活 |
4.目前关于小学生劳动品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教育回归生活 |
2.小学生劳动品质 |
3.劳动教育 |
4.养成 |
(二)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的特点 |
1.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
2.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
3.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
4.教育力量的综合性 |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构成 |
1.劳动认知 |
2.劳动情感 |
3.劳动意志 |
4.劳动行为习惯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知行合一理论 |
二、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以Q市M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方法与工具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1.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 |
2.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 |
3.家庭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情况 |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
1.小学生劳动认知缺乏 |
2.小学生劳动情感淡漠 |
3.小学生劳动意志薄弱 |
4.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
(二)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 |
1.课程开设不足,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
2.劳动教育内容枯燥,与生活实际相脱离 |
3.受劳动教育方式局限,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 |
4.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三)家庭劳动教育欠缺 |
1.家长“包办代劳”现象严重 |
2.缺乏系统性安排 |
3.家长劳动教育方式有误 |
四、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影响劳动品质水平 |
(二)学校教育理念有偏差,劳动教育受到忽视 |
1.重智育轻劳动教育 |
2.教师劳动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
(三)学校劳动教育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
1.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 |
2.劳动教育实施缺乏保障 |
3.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不完善 |
(四)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相对局限,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
(五)劳动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
(六)家长价值取向扭曲,对学生期望出现偏差 |
(七)生育政策下新型家庭结构的影响 |
五、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探析 |
(一)回归生活的学校劳动教育策略 |
1.更新教育理念,切实重视劳动教育 |
2.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
3.开发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
4.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 |
5.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坚持教劳相结合的原则 |
6.尊重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
(二)回归生活的家庭劳动教育举措 |
1.提高劳动教育意识,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 |
2.合理安排劳动内容,激发小学生劳动兴趣 |
3.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
(三)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劳动品质 |
1.完善小学生的劳动认知 |
2.涵养小学生的劳动情感 |
3.磨炼小学生的劳动意志 |
4.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9)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党的教育方针指向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二)劳动教育被弱化,少年儿童缺乏基本的劳动素养 |
(三)基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启发与探索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 |
(三)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
(四)关于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研究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劳动 |
(二)劳动教育 |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 |
五、理论基础 |
(一)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 |
(二)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六、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1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概述 |
一、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 |
(一)深受重视,扎实推进 |
(二)注重仪式,规范队务 |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
(一)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 |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意义 |
第2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素描 |
一、常规的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
(一)日常清洁与值日——责任心的培养 |
(二)午餐自主管理——我是小小盛饭员 |
二、特色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
(一)垃圾分类与回收——少先队员在行动 |
(二)职业体验——我是未来的劳动者 |
(三)“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特色德育品牌 |
第3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 |
二、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结果 |
(一)少先队员的劳动态度与情感 |
(二)少先队员的劳动认知 |
(三)少先队员的劳动过程与习惯 |
(四)少先队员的劳动技能 |
第4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
一、取得成效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 |
(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 |
(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
二、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
(一)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 |
(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
第5章 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 |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
(一)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 |
(二)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 |
二、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
(一)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
(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
三、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
(一)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 |
(二)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 |
(三)积极利用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变革的应然诉求 |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亟待改革的实然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小学劳动教育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三、小学劳动教育将呈现新形态 |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一、“核心素养”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
二、“核心素养”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 |
三、“核心素养”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 |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
第二章 小学劳动教育新要求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 |
二、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创新” |
三、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取得的成效 |
一、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 |
二、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 |
三、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 |
第三章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与成因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 |
一、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 |
二、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 |
三、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存在困境的成因 |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 |
二、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 |
三、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 |
四、小学生自身的局限 |
第四章 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改进路径 |
第一节 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 |
一、优化社会劳动环境,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二、创设校园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
三、研习劳动教育政策,建构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 |
第二节 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一、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 |
二、以学生生活融通课程内容 |
三、以学生探索导向课程实施 |
第三节 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 |
一、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
二、挖掘校内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功能 |
三、创造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机会 |
第四节 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 |
一、结合情境式教育方式的运用 |
二、促进评价式教育方式的生成 |
三、加强STEM教育方式的渗透 |
第五节 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
一、制定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南 |
二、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劳动教育开展研究[D]. 胡韶荣.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低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高新区SY小学为例[D]. 闵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J]. 陈晓慧. 教育界, 2021(11)
- [5]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D]. 徐雪晴.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D]. 骆晗. 西南大学, 2020(01)
- [7]小学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 张晨.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王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D]. 聂宇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李雅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