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介与接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土文学,文学翻译
译介与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卢冬丽[1](2019)在《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姆林·加兰指出:"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因民族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特征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乡土文学透漏出中国文人的乡土情结,讲述了文人当今的生存及精神状况,更是一种之于存在的哲思,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处境~(1)。从鲁迅为对乡土文学进行界定开始,中国乡土就与家国故事、(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9年06期)
孙国亮,沈金秋[2](2019)在《张洁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重的翅膀》是德译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肇始之作,俨然成为德国乃至西方了解中国的"教科书"并掀起"张洁热"。作为德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典范,张洁作品的德语译介经历了初始期、高峰期、沉寂期、回暖期和退隐期五个阶段,列表量化其译介规模,并作为典型个案,将其纳入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框架和趋势中做定性分析,从译介目的定位、文学功能误读、出版阵地陷落、传统汉学转型、译者流失与匮乏,以及文学自身转型等方面剖析译介极盛而衰的现状;分析总结张洁因批判性、主题性、意象性、思想性、风格性等为德国读者所接受。(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6期)
曾小凤[3](2019)在《危机之下重建“批评”—以关键词“批评”(criticism)译介与接受为视角的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地看,当下学界不断反思与叩问的批评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深层规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翻译"所引起的主体危机的投射。在以关键词"批评"(criticism)的译介与接受为视角的历史叙事中,"批评"的传统语义及其作为新学语的现代新义之间的语用纠葛,内嵌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接受与实践中,其中包含了对什么是"真的文艺批评"的理解与想象。这种以西方文艺理论为范型、为工具推动开展的批评事业,是一项至今尚未完成的工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烁[4](2019)在《《劝导》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劝导》是我国译介出版的第五部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1984年2月,孙致礼先生首次将其翻译成中文,此后又有蔡一先、裘因、丁克南、张雪丹等人的译本面世,但这部小说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仍远远低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奥斯汀的作品。文章结合国内外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探讨其20世纪初至今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接受情况,以期为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13期)
张璐[5](2019)在《从Python情感分析看海外读者对中国译介文学的接受和评价:以《叁体》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感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利用Python将这一技术运用于中国译介文学的海外读者评价是一次创新性尝试。实验证明,情感分析的运用使大规模读取海外读者评论,并直观量化呈现读者褒贬态度成为可能。亚马逊《叁体》个案研究表明,海外读者整体上对《叁体》译本呈正向情感态度,接受度较高。特征情感分析方面,读者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情感评分最高,情节和人物次之;对刘宇昆译本的接受程度比周华译本高。《叁体》在海外的成功也再次证明,只有坚持作品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才能使中国文学真正被海外读者接受和喜爱。(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杨天娇[6](2019)在《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接受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异质文化阐释,是激活与振兴本土文化的助推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文学海外译介效果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有必要梳理、分析中国文学在外水土不服的症结,并对其进行反思与纠偏,可以摸索与建构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接受和传播的可行性路径。(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堃[7](2019)在《梦魇叙述、自我意识与女性主义:残雪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残雪作品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已成为残雪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研究载体最多、研究范围最广的英语国家。目前美国对残雪作品的译介研究呈现出单一研究向纵横比较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聚焦点日益凸显,主要集中在梦魇叙述艺术研究、自我意识研究及女性主义研究叁个方面,分析西方文学场域对其作品接受的原因,进而勾勒出残雪在美国译介研究的图谱,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以及研究走向提供维度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桑,徐宜修[8](2019)在《搭建学界译界沟通平台 助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27-29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行。逾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进行了深入探讨,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情况、传播模式、接受效果及其与世界文学的互动,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沟通和对话。会议汇集了来自翻译家、翻译研究者等各方声音,分析讨论兼顾文本和译者、编辑、出版社等翻译行为者网络中的各类主体,为翻译学界和翻译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为今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相关研究和操作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堃[9](2019)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以残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提升国家对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为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残雪作为中国少数在海外都有着较为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女作家,对其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展开梳理分析,以期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8期)
黎兰[10](2019)在《浅究《忧郁的热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国际人类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人类学家,享有"现代人类学之父"的美称。《忧郁的热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成名作,也是其经典作品之一,自该书于1989年在出版以来,就不断被翻译、研究,为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忧郁的热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2期)
译介与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沉重的翅膀》是德译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肇始之作,俨然成为德国乃至西方了解中国的"教科书"并掀起"张洁热"。作为德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典范,张洁作品的德语译介经历了初始期、高峰期、沉寂期、回暖期和退隐期五个阶段,列表量化其译介规模,并作为典型个案,将其纳入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框架和趋势中做定性分析,从译介目的定位、文学功能误读、出版阵地陷落、传统汉学转型、译者流失与匮乏,以及文学自身转型等方面剖析译介极盛而衰的现状;分析总结张洁因批判性、主题性、意象性、思想性、风格性等为德国读者所接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介与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1].卢冬丽.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J].南方文坛.2019
[2].孙国亮,沈金秋.张洁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J].当代文坛.2019
[3].曾小凤.危机之下重建“批评”—以关键词“批评”(criticism)译介与接受为视角的历史叙事[J].中国美术研究.2019
[4].孙烁.《劝导》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接受研究[J].出版广角.2019
[5].张璐.从Python情感分析看海外读者对中国译介文学的接受和评价:以《叁体》英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19
[6].杨天娇.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接受与传播[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堃.梦魇叙述、自我意识与女性主义:残雪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胡桑,徐宜修.搭建学界译界沟通平台助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语研究.2019
[9].刘堃.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以残雪为例[J].北方文学.2019
[10].黎兰.浅究《忧郁的热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J].明日风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