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因陀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博物馆藏,因陀罗,寒山拾得图,写意人物画
因陀罗论文文献综述
吴韧之[1](2018)在《梁楷遗风 海内孤品——解读元代因陀罗《四祖传法图》》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考梁楷,南宋人,宁宗嘉泰间(1201-1204)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几件,而且大都不在国内。其作有《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布袋和尚图》等里程碑式的大写意人物画,堪称震烁古今,影响深远。作为梁楷画(本文来源于《东方收藏》期刊2018年05期)
[2](2017)在《尼泊尔因陀罗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尼泊尔的因陀罗节是神和人、死者和生者、统治者和老百姓共同庆祝的日子,也是尼泊尔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群体——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享的节日。在印度教里,因陀罗被视为云雨之神;在佛教里,因陀罗是护法之神。节日里首先会举行竖立因陀罗旗杆的仪式,活女神库玛丽将乘坐彩车出巡,人们戴上传统的尼泊尔面具载歌载舞,现场还会宰杀山羊和公鸡作为祭品献给因(本文来源于《文明》期刊2017年10期)
梁薇[3](2013)在《因陀罗皇后——高棉历史中的一颗明珠》一文中研究指出因陀罗皇后是阇耶跋摩七世的第二任妻子,她在位期间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一直被人们称道,虽然关于她的文章和着作极少,但她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纵横》期刊2013年08期)
韩辉[4](2011)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因陀罗作为雷神地位的提高和雅利安人东迁到印度后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有关,作为战神因陀罗地位的提高是雅利安人东迁中与土着人冲突融合历史的反映,因陀罗由一个力量型天神向一个抽象的权力型主神的转化表现了雅利安人思想的飞跃发展。婆罗门教吸收了因陀罗神性中鲜明的表面文化符号却放弃了他的本质含义,印度教赋予其负面的神性,佛教对因陀罗神性的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改变比婆罗门教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徐璐[5](2010)在《追寻,在“因陀罗网”中——关于《青蛇》的跨媒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碧华小说《青蛇》以青蛇为主人公,展现了从青蛇眼中看到的爱情与人生,表现了爱和欲的追求,并渗透着对女性主义的思考;而徐克改编的《青蛇》以出色的电影艺术向观众展现了兽性、人性、佛性的扭搏以及性善化的结局。两者都是在"因陀罗网"中追寻做人的哲理。(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10期)
周异夫[6](2010)在《论《因陀罗网》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因陀罗网》是宫泽贤治所称的"西域异闻"叁部曲之一。而宫泽贤治在作品中要表现的主题却不是《华严经》中所描述的"因陀罗网"的世界。主人公"我"跋涉于高原的目的在于"礼拜太阳",对"我"而言"太阳"是神圣的存在。在宫泽贤治看来,太阳是绝对的,是宇宙万物的源动力,是"佛"。"因陀罗网"的奇妙光辉是"太阳"照耀的结果。而作品主人公"我"和"叁名天童子"的身世设定也与宫泽贤治的这种佛教宇宙观一致。(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张旭[7](2009)在《因陀罗:比较神话学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战神因陀罗为出发点,考察与之相关的文献后发现,因陀罗与世界其他神话中的英雄们有着相同的特征。从考古天文学的角度看,火星与各民族战神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本报特约撰稿,聂云[8](2008)在《俄印海军:携手演练打航母》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9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一支编队驶离海参崴军港,沿西太平洋南下,前往印度洋,参加明年1月举行的俄印“因陀罗”-2009演习。尽管俄印海军都没有透露演习的具体日期,但从双方准备情况来看已经很近了。 据印度媒体介绍,“因陀罗”是两年一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防报》期刊2008-12-16)
周异夫[9](2008)在《论《因陀罗网》的大陆性内容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近代着名作家宫泽贤治"西域异闻"叁部曲之一《因陀罗网》是一篇佛教气息非常浓厚的作品。该作品以青藏高原为舞台,其中包含了诸多大陆性内容。河口慧海、赫定、斯坦因等人在二十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探险活动及其相关着述对宫泽贤治的创作和西域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赵渭绒[10](2006)在《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着名学者克里斯蒂娃在总结和发展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一个文本的形成就如语录图的形成,镶嵌着多种引文。从1966年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开始,她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这一概念,但是她并没有给这个概念以一个严格的定义。这就导致了后来学者的不断讨论与定义,以至于到如今它还是一个未定的概念。国外对互文性的研究成果颇多,相比于国外,国内的研究明显滞后,虽然近几年对互文性的研究呈上升之势,但专着较少。在各类学术刊物和文学杂志上,关于互文性的文章大多都是泛泛而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国内互文性研究的薄弱状态,本论文以文学空间为线索,分别从传统文学空间、赛博文学空间切入互文性研究,对其作历时的考察,论述其在不同文学空间下的不同表现,以期以一种新的视角对互文性理论作出新的论述。全文分为叁个部分。引言部分,梳理了互文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同时提出笔者对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一部分聚焦于互文性概念的学术史梳理,分别从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互文性概念的嬗变叁个阶段勾勒出互文性理论的学渊谱系。论文认为,互文性作为一种间性的思维模式,它的产生远远在理论提出之前,在早期的人类思维神话思维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式。第二部分探讨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空间的关联域,侧重论析文学理论的“间性”问题。论文将互文性放在不同的关联域中进行分析。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讨论了互文性与独创性的关系,第二节讨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互文性研究,即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主题研究、母题研究与互文性的关系。第叁节讨论比较诗学视野下的互文性研究,探讨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互文性思想,并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个案,探讨古代文论与西方互文性理论会通的可能性。第四节以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作为两大理论基点,讨论了互文性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论文认为,将20世纪中叶以来的互文性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的“空间转向”结合起来,从比较诗学的视域探索中西文论的会通,对建构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第叁部分是赛博空间下的互文透视,论述了在新的空间下,互文性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分为两节:第一节讨论了空间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是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在不同的领(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因陀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尼泊尔的因陀罗节是神和人、死者和生者、统治者和老百姓共同庆祝的日子,也是尼泊尔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群体——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享的节日。在印度教里,因陀罗被视为云雨之神;在佛教里,因陀罗是护法之神。节日里首先会举行竖立因陀罗旗杆的仪式,活女神库玛丽将乘坐彩车出巡,人们戴上传统的尼泊尔面具载歌载舞,现场还会宰杀山羊和公鸡作为祭品献给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陀罗论文参考文献
[1].吴韧之.梁楷遗风海内孤品——解读元代因陀罗《四祖传法图》[J].东方收藏.2018
[2]..尼泊尔因陀罗节[J].文明.2017
[3].梁薇.因陀罗皇后——高棉历史中的一颗明珠[J].东南亚纵横.2013
[4].韩辉.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1
[5].徐璐.追寻,在“因陀罗网”中——关于《青蛇》的跨媒介思考[J].电影评介.2010
[6].周异夫.论《因陀罗网》的主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
[7].张旭.因陀罗:比较神话学专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本报特约撰稿,聂云.俄印海军:携手演练打航母[N].中国国防报.2008
[9].周异夫.论《因陀罗网》的大陆性内容及其影响因素[J].东疆学刊.2008
[10].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