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17例诊治分析

颈动脉体瘤17例诊治分析

论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临床上一种散发、少见的疾病。1743年Albrecht Von Haller首次对颈动脉体进行了解剖性的描述;1880年,Riegner首次尝试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却以失败告终。随着现代化设备的采用和技术的提高,颈动脉体瘤的临床检出率也有所上升,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大下降。目前CBT的诊断方法主要有CT、MRI、DSA。治疗上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栓塞治疗和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本文对我院自1995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并最终确诊为CBT的17例病人诊治情况结合相关文献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在诊治过程中的经验。研究方法:1995年2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并最终确诊为CBT患者共17例,女性14例,男性3例。年龄30—58岁,平均年龄43.4岁。17例患者均以颈部搏动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其中单侧16例,双侧1例,病程从4月—30年不等;其他伴随症状有肿块触痛、头晕、舌尖部麻木等。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血生化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例行血及尿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测定、5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9例行DSA检查。17例患者中行CBT切除术16例(其中一患者患有双侧CBT,行两次手术),行DSA下栓塞治疗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2月—6年,平均32.3个月。结果: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2例行血及尿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测定者未见明显异常。彩色多普勒均提示颈动脉分又处可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5例CT和6例MRI结果均提示CBT可能,9例DSA下可见明显“竖琴征”。16例手术患者中,Shamblin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行单纯瘤体剥除;1例行肿瘤切除+颈内动脉修补术;2例行肿瘤切除+颈外动脉结扎+内转流下颈内动脉重建术。病理检查良性17个,恶性1个。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颅神经麻痹有5例。随访中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颅神经麻痹症状缓解。结论:CT、MRI、DSA在CBT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特异性。一旦确诊,应当尽早手术切除,术中应注意保护颅脑神经。对患者及其亲属行SDH基因突变分析是有必要的。对于患者及其具有SDH基因突变的亲属的随访相当重要,随访应当终其一生。

论文目录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论文正文
  • 1、临床资料
  • 2、讨论
  • 3、结论
  • 4、参考资料
  • 四、综述
  • 五、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颈动脉体瘤17例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