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集论文-李芳龄

神州集论文-李芳龄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州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庞德,《神州集》,解构主义,译者的自由度

神州集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龄[1](2019)在《解构主义视阈下庞德《神州集》译者自由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庞德作为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一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神州集》虽然令他声名鹊起,但却褒贬不一。有的学者对他的翻译创作成果推崇备至,而有的则认为庞德的汉学功底和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持其完美诠释《神州集》(至少在早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上),他们对其翻译创作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随意性解构颇有微词,并认为是对原作的不忠。面对这些争议,本文试图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从译者自由的角度重新审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具体诗句的翻译探寻和梳理庞德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发展脉络,探索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观的实践轨迹。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四个元素:延异、痕迹、播撒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结合译者自由度的相关知识来分别分析庞德的《神州集》。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虽然庞德的翻译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指责庞德的翻译“不忠”,但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从译者自由度的角度来看,《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可以说,庞德对“与原作者平等地位”的追求与实践,对目标语言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赋予中国诗歌新的生命活力。通过研究本文进一步指出,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译者拥有选择自己翻译方式的权利和自由;当然这种“权利”和“自由”并非是打着“解构主义”的旗号而天马行空的乱译或误译。(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文辉[2](2018)在《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庞德《神州集》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而翻译文学的不同文化地位反过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文化要译介到另一国、另一民族去,除了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外,译入语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时叁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8年05期)

赵巍巍[3](2018)在《《神州集》中意象“偏离”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中意象丰富,寄托隐含是意象的艺术本质,是古诗的灵魂。庞德在费诺罗萨遗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翻译中国古诗。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严谨的格律,同时,与英语相比较汉语特有的句法标记的省略,再加上意象的呈现,从而形成高度浓缩的诗句。庞德采用各种技巧,较好保留汉语诗的意象,传达汉语诗的意象,也给学者翻译、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一面镜子。(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宋庆福[4](2017)在《《神州集》诗歌意象的文学再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英美意象派代表诗人埃兹拉·庞德于1915年创造性翻译《神州集》(Cathay)。文章基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作者在诗歌意象创造与传递方式上对中国古典诗歌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反观文学翻译作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宋庆福[5](2017)在《庞德译介《神州集》的多元系统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庞德《神州集》个案为例,试图寻找庞德翻译研究的多元系统理据,以期发现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庞德翻译创作的影响因素,透过译者动机、接受者和目标语文化角度审视庞德译介策略。(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7年03期)

王微[6](2015)在《从概念整合视角研究庞德《神州集》中的意象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为译诗集《神州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神州集》背后的心理运作过程,揭示了译者是如何通过意象传递实现意境重现的过程,以及影响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意象传递策略的背景原因。(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海敏[7](2015)在《从前景化视角探析《神州集》主题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的开山鼻祖。他的诗虽短但却蕴藏奥妙。他对诗歌的贡献始于将意象普及并且发起了让诗歌回归经典的运动。他强调语言的清晰度、精确度及经济性。他最着名的作品中除了《在地铁车站上》和他未完成的120部史诗《诗章》(1917年至1969年)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是《神州集》。此外,他还留下了许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着作。毫无疑问,庞德的《神州集》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批评界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它也被认为是庞德本人对文学“最持久的贡献”。1915年《神州集》一经问世即佳评如潮。尽管1915年刚出版时它仅是一本十叁首诗的薄薄小书(最后一版出来是17首诗)但是迄今尚无任何一部中国诗歌英译集能超越它的影响。以往对《神州集》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它的“翻译”,而不是“语言和文学”。把《神州集》看作一组基于中国素材的英语诗歌而不是译作乃是大多数庞德评论家们的一致态度。作为一本文学着作,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文体学角度在词汇、语法、语音、语相、语义等不同层次上分析庞德《神州集》的前景化特征;本文将运用语料分析方法,通过对诗歌主题的分类逐一分析《神州集》中每首诗的前景化特征,进而探索庞德诗歌的文学性及其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及深化作用。本文将语言学知识融入文学作品的赏析中,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庞德的诗歌的文学性。据作者所知以及相关文学检索,目前尚未有人对《神州集》从前景化角度做过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作者选择对这本诗集从前景化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庞德《神州集》的前景化特征有哪些?(二)庞德《神州集》诗歌中如何体现变异和过分规则化?(叁)庞德《神州集》是如何通过前景化实现主题?本论文的目的在于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庞德《神州集》中诗歌的前景化特征;第一次通过全面系统的前景化研究发现《神州集》中各个主题实现的方法的共性和差异性;此外,更是为了探析诗歌主题本身的内涵以及主题表达的过程和方法即《神州集》是如何通过前景化实现主题。本论文以文体学中的前景化为理论指导,对《神州集》展开深入的探析以便于读者更加详尽深入了解这部作品以及诗人庞德。经过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战争、闺怨、追忆以及送别主题诗歌都通过语义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叁个方面凸显主题;此外,战争主题诗歌和闺怨主题诗歌还通过语相变异和句法变异凸显主题;追忆主题诗歌还通过语相变异凸显主题。在主题结构方面,这四个表面上无关的主题组成了一个新的整体。从整部作品主题角度分析,《神州集》的核心是战争主题;闺怨主题是核心主题的变奏;追忆主题是核心主题的对立;送别主题是核心主题的重复;这叁个主题均从侧面反复强调体现中心主题,多方式地表达了反战主旨。这一分析方法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1-01)

王晨晨[8](2015)在《庞德的自由诗实践——以《神州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庞德与意象主义""自由诗""庞德与自由诗"以及"《神州集》作为一种实践"四个部分简要介绍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在以意象主义为主要诗学目标活动期间(1912—1917),通过将自由诗的源头回溯到古希腊强调诗歌的音乐性,由此反对当时的意象主义领导人艾米·洛威尔对诗歌韵律的完全抛弃。《神州集》作为诗人此阶段的代表作,既是一种自由诗实践,体现了对韵律和节奏的追求,也是对意象主义的再思考。(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2015年01期)

郭剑[9](2015)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神州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欧美文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诗坛革新运动。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首当其冲,成为诗坛创新的先驱。维多利亚时期诗歌形式刻板,固定的节律,矫饰的修辞,诗歌革新势在必行。移居欧洲后,庞德遇到了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并获得了费氏关于中国诗歌的笔记,中国诗歌特有的意象表现形式与庞德倡导的意象派主张不谋而合,随即着手挑选翻译,整理出版。从出版之际起,《神州集》就面临着极大的争议,T.S艾略特曾评价,“从出版后,中国古典诗歌才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休.肯纳在《庞德时代》中全面评价了庞德的诗文成就,认为20世纪前期可以称之为是庞德时代。也有许多学者不认同庞德的创新方式,指责庞德的翻译有诸多错误,于光中先生就认为庞德不过是“以李白之名,抒庞德之怀”。本研究主要对两个问题进行探讨:1.庞德在《神州集》中如何再现形美?2.庞德在《神州集》中如何再现神美?本研究借助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指导,结合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译介文本《神州集》进行研究分析。翻译美学以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审美主体指的是审美中的人,即译者或评价者,审美客体指的就是译作,即本研究中的庞德译作《神州集》。通过研究,解答了所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并对翻译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1.直译是再现语言维度形美的重要途径;2.意译才是传递神美的基础;3.归化译法是传递神美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吕世生[10](2015)在《庞德《神州集》多重文本属性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州集》独特的翻译实践一直受到传统"忠实"翻译观的指责,其翻译行为合理性的解释始终未有定论。原因在于该诗集具有多种文本属性,包括有文学文本属性、文化交流属性,以及翻译文本属性,前两者与翻译文本属性相矛盾。《神州集》的文学文本价值及跨文化交流价值是其翻译合理性的实践证明,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则是理论上的证明。社会学的翻译概念增强了对翻译实践的解释能力,诸多翻译实践得以超越传统"忠实"翻译观得到解释。(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神州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而翻译文学的不同文化地位反过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文化要译介到另一国、另一民族去,除了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外,译入语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时叁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州集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芳龄.解构主义视阈下庞德《神州集》译者自由度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9

[2].胡文辉.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庞德《神州集》的翻译[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

[3].赵巍巍.《神州集》中意象“偏离”的建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4].宋庆福.《神州集》诗歌意象的文学再创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5].宋庆福.庞德译介《神州集》的多元系统理据[J].英语广场.2017

[6].王微.从概念整合视角研究庞德《神州集》中的意象传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7].张海敏.从前景化视角探析《神州集》主题的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8].王晨晨.庞德的自由诗实践——以《神州集》为例[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5

[9].郭剑.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神州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10].吕世生.庞德《神州集》多重文本属性与解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神州集论文-李芳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