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卜耀军
导师: 张广军,温仲明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土壤环境,潜力评价,恢复分区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恢复植被困难、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该区进行植被恢复研究,不仅可以阐明制约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森林(延安)、森林草原(安塞)、典型草原带(吴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及其土壤环境等特征进行实地调查,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及其土壤水分、养分变化,并对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揭示了森林草原带(安塞,阳坡)植被恢复演替系列: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铁杆蒿群落—沙棘群落。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表现为:处于植被自然恢复阶段的群落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在演替的第三阶段较高;人工灌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要大于人工草本群落,但是人工草本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要比人工灌木群落的大;同样,天然植物群落比人工植物群落的均匀性指数小,但其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为干预的人工植物群落。2.不同的研究区(延安、安塞、吴旗),不同恢复年限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总体上,6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并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深层土壤水分含量有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农耕地>草地>灌木地>乔木林地;对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分变化,自然恢复>自然+人工恢复>人工恢复;对于不同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影响:5°>18°>30°;阴坡>半阴坡>阳坡;下部>中部>上部。植被恢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尤其是0-20cm表层土壤,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0-20cm>20-40cm>40-60cm;土壤全氮(吴旗除外)、有效氮和有效磷与有机质变化规律有显著的相关性;全磷含量随着植被恢复变化很小。3.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植被带土壤水分、养分对植被恢复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典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构成植被恢复的主驱动力因子。4.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简称GRA法),对安塞5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进行了恢复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各群落的演替潜力差异较大,在现实中的潜力排序为:沙棘>铁杆蒿>白羊草>赖草>猪毛蒿。演替指数和演替度是评价植被恢复潜力的主要指标,有机质、含水量、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及恢复度也是植被恢复潜力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2.1 植被演替
2.2 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
2.3 小结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研究
3.1 土壤水分变化
3.2 土壤养分变化
3.3 土壤水分、养分对植被恢复的驱动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评价指标获取及建模机理
4.3 恢复潜力灰色关联分析计算
4.4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植被恢复分区初探
5.1 分区原则
5.2 技术路线与方法
5.3 参数设计与结果输出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4
参考文献
- [1].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张岑.陕西师范大学2008
- [2].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 杜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 [3].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 南红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4].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 贾晓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5].蓝田地区30年来资源变化轨迹与生态承载力评估[D]. 王琨.陕西师范大学2006
- [6].湖南津市毛里湖牌楼岗溪植被恢复的生态水文效应模拟研究[D]. 张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 [7].填闲种植对冬小麦田夏闲期土壤水分、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收支的影响[D]. 张祺.西北大学2018
- [8].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效益分析与评价[D]. 邓淑琴.黑龙江大学2018
- [9].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对基质的影响研究[D]. 刘欢.黑龙江大学2018
- [10].乌海市甘德尔山矿山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区规划设计[D]. 王慧.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2].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D]. 郑顺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3].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 吕春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4].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模式及生态功能评价[D]. 牛兰兰.北京林业大学2007
- [5].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恢复研究[D]. 易作明.北京林业大学2007
- [6].北方农牧交错带封育区植被恢复研究[D]. 魏建群.北京林业大学2007
- [7].陕西省吴旗县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效果研究[D]. 罗国占.北京林业大学2007
- [8].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其特征研究[D]. 司彬.西南大学2007
- [9].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 南红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10].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D]. 万雪琴.四川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