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

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病率和逐年递增的发病率,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探讨和开发安全有效、易于传播推广的糖尿病干预方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医疗和社会问题。耳针疗法简单便利,疗效亦较满意。耳针的研究不仅具有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识经穴本质,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亦具有理论价值。本项研究通过对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即时效应的观察,为临床上运用耳针治疗糖尿病穴位的选择有所帮助或启发,并为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耳针降糖效应可能与耳—迷走神经系统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提供佐证。方法研究内容分两部分进行。(1)第一部分,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标准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耳针治疗组35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检测空腹状态下末梢全血血糖,记录时间,并即刻针刺左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点,留针半小时,再次检测空腹血糖,然后起针,一次治疗活动完成;对照组患者除不针刺外,余同治疗组。整个过程在7:40~8:40am完成。观察期间要求患者在平静状态下,禁水禁食。第2日治疗组患者针刺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照组患者观察方法同上,每位患者观察2次空腹状态下半小时的血糖变化。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定位:根据《耳穴治疗学》,耳迷走神经刺激点位于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也称“支点”,国外将此点称为“零点”。此穴由于有迷走神经分支发出,分布于耳甲腔、耳甲艇,故此点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操作:患者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耳廓后,在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用耳穴探针轻压,找出较敏感的点,术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长5分的30号毫针,在选好的穴位处用捻入法进针,进针深度以刺入软骨膜而不穿透软骨为度,进针后用中等刺激手法,顺时针方向小幅度来回捻转,持续刺激30秒钟,使病人有酸麻等得气的感觉,留针30分钟。(2)第二部分,合格入选42例患者,接受针刺耳迷走神经点治疗,观察即时效应。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的要求同第一部分的治疗组,两耳交替,每日一次,共针6次,得到252组空腹血糖值数据。结果(1)第一部分:30分钟前后空腹血糖值。治疗组:30分钟前7.33±1.39mmol/L,30分钟后6.94±1.33 mmol/L;对照组:30分钟前7.25±1.30 mmol/L,30分钟后7.42±1.38 mmol/L。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呈下降变化趋势;对照组呈上升变化趋势。治疗后组间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效应。观察频数,血糖值治疗组呈下降变化的有53人次,无变化的有4人次,呈上升变化的13人次,降低率75.7%;对照组呈下降变化的有19人次,无变化的有4人次,呈上升变化的39人次,降低率30.6%。经x2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患者的血糖都有下降、不变和上升3种变化。不同之处是治疗组呈下降变化的占优势;对照组呈上升变化的占优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分析如下:凌晨4点左右,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到上午8点达到分泌高峰,如果人的内生胰岛素分泌减少,不足以克服升血糖激素的影响时,血糖就可能升高,即“黎明现象”。对照组糖患者在没有耳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致使清晨空腹血糖可能会上升,总体呈上升变化趋势。耳针组患者血糖呈下降变化趋势,但还有一部分血糖不变或上升,可能原因是:①如上所述,身体内清晨升高血糖激素的影响;②试验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全血血糖,会有一定误差;③耳针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2)第二部分:观察了252人次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耳针前:7.24±1.28 mmol/L;耳针后:6.88±1.29 mmol/L;针刺前后之差0.36±0.46 mmol/L。血糖水平呈下降变化趋势,经t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研究结果与第一部分一致,显示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效应。观察频数,患者空腹血糖值呈下降变化的有184人次,无变化的有17人次,呈上升变化的51人次,降低率73.02%。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进行自身对照,如第1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后进行比较;第2次治疗前与第2次治疗后进行比较等,结果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果显示6次治疗中每次耳针治疗均具有降低血糖的效应。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如第1次治疗前、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等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血糖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第6次治疗前,血糖达最低值。但过程中有反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后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血糖值亦呈下降趋势,其中第6次治疗后,血糖达最低值,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分析原因,临床上耳针治疗糖尿病多治疗30天以后统计疗效,本次研究只治疗了6次,疗程不足。并且本次观察的使用的是单穴,如果与它穴配合使用,降糖效应会更佳。结论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即时效应。临床上运用耳穴治疗糖尿病时,可参考使用。扩大了降糖耳穴的选择范围,支持耳针降糖效应与耳-迷走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但远期疗效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人及动物的耳廓,神经很丰富,除躯体神经和伴随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外,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其感觉末梢分布于耳轮脚跟部及附近的耳甲腔、耳后肌和耳廓内侧面的中上部、耳廓外侧面及三角窝。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迷走神经刺激点具有降低血糖的即时效应,但耳廓上迷走神经分布的区域是否都具有降糖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得到证实,会扩展我们降糖耳穴的选择思路,并为耳针降糖效应与耳-迷走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提供更有力的佐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药治疗
  • 3 针灸治疗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耳针疗法研究进展
  • 1 中医理论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 3 糖尿病的耳针治疗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2型糖尿病病人基本情况表
  • 附录二:针刺耳迷走神经点即时效应表格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林慧娟教授治疗迷走神经介导型房颤经验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15)
    • [2].刺激迷走神经治疗胃癌呃逆28例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23)
    • [3].介入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后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19)
    • [4].迷走神经完整性对抗反流手术的影响[J].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04)
    • [5].电针耳迷走神经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杂志 2016(05)
    • [6].冥想:训练你的迷走神经[J]. 健康之家 2013(09)
    • [7].多层迷走神经理论及其临床价值[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3)
    • [8].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8)
    • [9].肺迷走神经对肺功能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04)
    • [10].胃癌患者保留迷走神经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4)
    • [11].耳甲穴迷走神经持续刺激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比率低频振幅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05)
    • [12].胃癌根治切除治疗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0)
    • [13].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迟发迷走神经亢进1例报告[J]. 吉林医学 2008(17)
    • [14].常刺激耳朵有助预防衰老和改善健康[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12)
    • [15].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07)
    • [16].耳鼻喉手术引发迷走神经危象18例临床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5(S1)
    • [17].1例桡动脉采血诱发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个案分析[J]. 名医 2019(08)
    • [18].迷走神经的随机扰动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9].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2(01)
    • [20].迷走复合体和迷走神经在炎症反应中的可塑性[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21].迷走神经-孤束核通路对心血管生理的调控功能[J]. 广东医学 2012(04)
    • [22].迷走神经在肺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内科 2008(02)
    • [23].循证护理对于降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几率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03)
    • [24].安装心脏起搏器,会损害迷走神经吗?[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1(04)
    • [25].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20)
    • [26].迷走神经对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小鼠高血压心脏纤维化进程的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 2018(08)
    • [27].眼带状疱疹致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8)
    • [28].中枢毒蕈碱受体对大鼠迷走神经传出放电活性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7(S2)
    • [29].保留迷走神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4)
    • [30].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06)

    标签:;  ;  ;  ;  ;  

    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