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日本作家丰岛与志雄于1940年3月应邀到上海对上海及周边城市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察,这次旅行之后他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他提到“我的中国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就是上海”,因此他的上海观的研究对于他的中国作品的研究具有一定重要性。本论文以游记《愁眉苦脸的上海》1为中心,就丰岛的上海观以及其上海观中所反映出的作家自身,以序论、正文三章、结论为结构进行了考察与评价。序论为课题设定与先行研究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作家的生平,整理了第一次访问中国前后(1940年)以及二战战后中日友好协会成立(1950年)的相关历史资料,并对本论文的文本《愁眉苦脸的上海》的版本以及同名的作品集进行了比较。第二章就作家眼中的上海展开论述。首先参考上海史的相关著作,对1940年前后上海的情况作了大致介绍。为了追寻丰岛的足迹,笔者将丰岛文中提及的地名、所属租界区域以及现址按照文中出现顺序进行了归纳。在他眼中,上海的魅力在于各种人的混居,因此他对上海的描写着力于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的描写。他在文中记录了上海生活中的赌场、路边以及小学等场景,描绘了在沪日本人、普通上海市民以及知识分子像。他眼中的在沪日本人把心情写在脸上,而中国人却面无表情无法揣摩,他接触到的亲日知识分子迷茫而忧郁,于是他想当然地以为上海的全部知识分子都因英美势力的压迫而苦闷。他对于上海情况的错误解读,带有日本式解决东亚问题的思维逻辑。第三章对其上海观中所反映出的作家自身进行了评价。首先就短短二十天的旅行何以令作家对上海怀有“乡愁”这个问题,对“故乡”这一贯彻丰岛一生的关键词进行了考察。丰岛经常通过“旅行”来获得新的精神故乡。在这个意义上,丰岛俨然将上海作为了他的又一精神故乡。其次对《愁眉苦脸的上海》所反映的作家意识进行了评价。面对上海,作家不像同时代日本人一样认为日本人优于其它亚洲民族,而是积极热心地思考如何改善上海的状况。他虽然对上海问题有所误读,但是那种努力要理解上海人的友好姿态是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他没有看透日本政府东亚政策的侵略本质。这与他本人的“没有政府的世界”这一梦想相吻合,但不具有关口安义所积极评价的“批判意识”。概而言之,丰岛看到的是一个被压抑的、苦闷而自我封闭的上海。他善意地观察、评论上海,在成功把握了上海的魅力在于人的混居这一点的同时,无法脱离时代影响,始终带着日本式的东亚幻想来思考上海问题。这位把上海当作精神故乡的作家终究无法走进真正的上海,只是一个来自日本的上海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