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调课论文-常召叶,于彩燕,段富

排调课论文-常召叶,于彩燕,段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排调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排调课,疫苗,知识库

排调课论文文献综述

常召叶,于彩燕,段富[1](2010)在《一种注入免疫疫苗的排调课遗传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算法解决排课问题搜索的随机性,结合免疫理论中的疫苗思想,在算法过程中加入抽取疫苗和接种疫苗的步骤,建立了先验知识库,使得整个算法在解决冲突时的进化过程,由疫苗导向的性而向最优解发展,使得整个排调课系统不再需要做大量重复的工作,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本文来源于《电脑开发与应用》期刊2010年09期)

张海涛,刘万军[2](2007)在《高校排调课知识表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校排调课数学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问题,即NP(nodeterministic polynomialbounded)—完全的问题,根据上课班级、时间和地点定义了课元(class unit)、时间片(time chip)、时空片(time and space chip)等概念,对高校排调课的原则是给课元分配时空片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关系代数理论给出了课元与教师和自然班的相关关系定义,提出了高校排调课算法的设计思想和约束条件,为解决高校计算机排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罗宇[3](2007)在《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学管理排调课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构建和完善教务排调课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程。论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说明改进高职教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探讨高职教务排调课系统的发展思路。依据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具体教务管理模式,结合其教学管理的现状,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的模型研究。旨在丰富高职排调课系统系统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理论为教务排调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论文首先分析排调课系统的电力高职特色,提出教务排调课系统功能架构,构建重庆电专排调课系统逻辑模型,完成系统总体的叁层体系架构设计。然后以课表编排子系统为例,从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和算法设计与实现等方面阐述了系统的实现,使排调课结果满足电力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需求,在提高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方面发挥了系统特有的作用。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点:1、为适应电力高职教育的特殊需求,完善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逻辑模型。配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订单式”课程和校内专业实习,系统新增了课程预排、辅助排课和实践教学管理的功能,方便了不同时间段对课程的处理,解决了“订单式”培养方案在教学运行管理中的特殊需求;为保障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新增课表分析功能,科学分析课表编排质量,完善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逻辑模型。2、构建基于B/S模式和C/S模式相结合的叁层体系架构。将B/S模式和C/S模式相结合的叁层体系架构,通过中间件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异构环境下的数据联系,实现了教学管理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集中管理和分散操作,提高了排调课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效性。3、利用数据挖掘分类分析决策树算法,建立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数学模型。基于分类分析决策树算法,建立了一个挖掘体系。针对课表编排模块,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为排课过程中完善排课约束条件、优化排课策略提供决策分析思路,构建资源合理匹配、教学效果最优排调课系统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5-01)

罗宇[4](2006)在《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排调课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排调课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办学水平和效益。通过分析排调课体系要素、完善排课原则、优化排调课模型,将排调课策略与计算机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结合,使排调课结果满足学校目前的教学要求,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及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方面发挥系统应有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罗宇[5](2006)在《特色发展与高职教务管理排调课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要以实施管理创新为突破口,采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并以多层次的师资队伍、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构建和完善教务管理排调课体系。这是高职院校不断丰富和发展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6年32期)

张海涛,刘万军[6](2005)在《高校计算机排调课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校排调课数学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问题,NP 问题,根据上课班级、时间和地点定义了课元、时间片、时空片等概念,对高校排调课的原则是给课元分配时空片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关系代数理论给出了课元与教师和自然班的相关关系定义,提出了高校排调课算法的设计思想和约束条件,为解决高校计算机排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张海涛[7](2004)在《高等学校计算机排调课专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高校计算机排调课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高校排调课问题具有的五个主要特点;通过业务再造分析,给出高校计算机排调课的逻辑模型并着重论述了知识工程(知识的表示、推理、获取与学习)在排调课系统中应用的相关技术问题;结合目前高校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基于RDBMS的高校计算机排调课知识系统;最后运用软件工程原理进行了高校计算机排调课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04-12-01)

张行良[8](2002)在《论教学调度工作中排调课工作的最优化与平衡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地阐述了在排调课工作中如何实现最优化与确保平衡性的途径及原则 ,论述了在排调课工作中达到最优化与平衡性相结合的目的及意义 ,重在强调排调课工作的好坏对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武俊达[9](1999)在《高校排调课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及模块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一个高校排调课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和模块的功能;以及作为难点之一的“自动排课”模块的结构设计。(本文来源于《管理信息系统》期刊1999年10期)

排调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高校排调课数学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问题,即NP(nodeterministic polynomialbounded)—完全的问题,根据上课班级、时间和地点定义了课元(class unit)、时间片(time chip)、时空片(time and space chip)等概念,对高校排调课的原则是给课元分配时空片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关系代数理论给出了课元与教师和自然班的相关关系定义,提出了高校排调课算法的设计思想和约束条件,为解决高校计算机排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调课论文参考文献

[1].常召叶,于彩燕,段富.一种注入免疫疫苗的排调课遗传算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

[2].张海涛,刘万军.高校排调课知识表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

[3].罗宇.电力高职排调课系统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罗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排调课体系的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罗宇.特色发展与高职教务管理排调课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

[6].张海涛,刘万军.高校计算机排调课算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

[7].张海涛.高等学校计算机排调课专家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8].张行良.论教学调度工作中排调课工作的最优化与平衡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9].武俊达.高校排调课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及模块结构设计[J].管理信息系统.1999

标签:;  ;  ;  

排调课论文-常召叶,于彩燕,段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