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伴随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过去单方面依靠政府投资的做法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公共空间需求;而近年来的城市经营策略使得我国城市建设中重赢利轻非赢利的现象丛生,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进一步遭到侵蚀。因此,本文在规划领域首次提出了具有投资保障的GI概念,从理论基础到方法构建,再到实例应用,建立了一整套应对市场机制、具有投资保障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以解决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资金短缺、规划的市场应对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是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本文利用赢利性城市用地反哺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原理,通过赢利性城市用地的经济作用机制研究,健全利益主体平衡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提高规划方案在市场环境下的可操作性。研究利用数学模型将规划的内在经济作用进行抽象描述;利用计算机模型实现方案的三维可视化和自动化实时评估。最后,作者通过资料查阅、统计分析、实地踏勘、访谈调研等方法,选取中英两国代表性实例对本研究进行了应用验证。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研究框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综述提炼出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第三章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演绎归纳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第四章详述了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模型实现过程,并推算出一系列规划方案的经济规律;第五章通过英国Wicker地块旧城改造更新项目和中国杭州钱江新城开发两个实证研究,分别将本文研究成果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规划目标中进行了实践;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集中在六个方面:(1)首次在规划领域提出了GI概念,利用赢利性城市用地反哺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原理,将土地价值剩余作为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施的自给资金来源;(2)为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和赢利性城市用地平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得出单位面积各类用地对于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能力函数模型;(3)得出了城市形态对于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供给能力的作用规律,并归纳了城市规划在确定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时应避免的不经济问题;(4)通过数学函数和计算机三维模型的开发,实现了城市规划的自动化经济分析,也为公众参与、利益平衡提供了技术平台;(5)风险分析加强了规划方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6)为规划方案优选提供“人——机——评价对象”的一体化评价模式。最后,本文指出了制度、社会经济以及土地开发环境对于该规划分析方法的约束,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但仍不够全面和深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1.1.1 GI的提出1.1.1.2 对于"城市经营"理念下重赢利轻非赢利观念的申诉1.1.1.3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资金的匮乏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1.2.1 保障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实施的需要1.1.2.2 赢利与非赢利建设用地合理配置的需要1.1.2.3 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1.2.4 科学发展观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1.2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1.2.1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1.2.2 GI规划分析方法的界定1.3 研究的基本框架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平台1.3.2 研究内容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4 研究框架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4.2 本文可能的不足2 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的提出2.1 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2.1.1 国外相关文献2.1.2 国内相关文献2.1.3 小结2.2 有关赢利与非赢利城市用地规划的研究重点与研究趋势2.2.1 国外相关研究重点与研究趋势2.2.1.1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效益2.2.1.2 土地开发效益的评价方法研究2.2.2 我国相关研究重点与研究趋势2.2.2.1 土地开发强度的经济效益2.2.2.2 土地开发强度对土地价格的影响2.2.2.3 赢利性城市用地规划的最佳容积率研究2.2.3 小结2.3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资金来源2.3.1 国外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资金来源2.3.1.1 美国土地收益分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资金来源的影响2.3.1.2 英国土地收益分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资金来源的影响2.3.1.3 私人投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支持作用2.3.2 我国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资金来源2.3.2.1 我国大陆土地收益分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资金来源的影响2.3.2.2 台湾地区土地收益分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资金来源的影响2.3.2.3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公共经济学方面的困境与建议2.3.3 小结2.4 "围魏救赵"研究思路的提出2.4.1 文献综述的启示2.4.2 "围魏救赵"研究思路的提出3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3.1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解析3.1.1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3.1.2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3.1.3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3.1.4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作用变迁3.1.4.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3.1.4.2 中世纪时期3.1.4.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3.1.4.4 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变迁3.1.4.5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变迁3.1.5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3.1.5.1 代表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3.1.5.2 代表市场利益的开发商3.1.5.3 代表民众利益的使用者3.1.5.4 规划师追随的效率与公平3.1.6 非赢利城市公共用地与赢利性城市用地的关系3.2 价值导向——城市规划理论3.2.1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价值取向3.2.2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原理与要求3.2.2.1 城市经营理念的原理3.2.2.2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3.2.3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3.2.4 城市规划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需求导向3.3 原理依据——城市土地经济理论3.3.1 地租理论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影响3.3.1.1 地租理论的原理3.3.1.2 地租理论对于土地使用用途的影响3.3.1.3 地租理论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3.3.1.4 城市规划体系下的地租理论3.3.1.5 城市改造与更新的经济动因3.3.2 城市土地开发对于土地价格的影响3.3.3 城市土地开发收益分配原则3.3.4 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对于开发收益的影响3.3.5 城市土地经济对本研究的原理基础导向3.4 技术支撑——房地产开发评估理论3.4.1 房地产开发评估的发展3.4.1.1 房地产开发评估理论的发展3.4.1.2 房地产开发评估的基本原理3.4.2 城市赢利性土地开发的经济评估3.4.2.1 房地产开发评估过程3.4.2.2 房地产开发的一般评估方法3.4.3 房地产开发评估理论对本研究的方法导向3.5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构建原则3.6 本章小结4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模型研究4.1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一般过程4.1.1 基本原理4.1.1.1 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4.1.1.2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4.1.1.3 评估模型的软件基础4.1.2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4.1.2.1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能力评估模型4.1.2.2 规划方案的土地经济效益机制研究4.1.2.3 非赢利公共空间规划方案的经济分析以及方案优选4.1.3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技术路线4.1.3.1 数学模型的建立阶段4.1.3.2 计算机模型的开发阶段4.1.3.3 模型的标准化基础研究阶段4.1.3.4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分析阶段4.1.3.5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优选阶段4.2 GI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构建4.2.1 规划空间特征要素的识别和量化4.2.1.1 规划设计主要特征要素的识别4.2.1.2 规划空间主要特征要素的标准量化4.2.2 成本构成评估模块——C(S)函数求解4.2.2.1 成本构成4.2.2.2 成本模块的数据输出4.2.3 开发收益评估模块——V(S)函数求解4.2.3.1 土地开发收益构成4.2.3.2 收益模块的数据输出4.2.4 价值剩余评估模块——P(S)、C(s)以及△R的函数求解4.2.4.1 价值剩余模块的设计思路4.2.4.2 我国主要利益主体的收益构成4.2.4.3 收益模块的数据输出4.2.5 风险评估——敏感性分析模块4.2.5.1 敏感性因子的选取4.2.5.2 城市形态要素4.2.5.3 社会经济发展要素4.3 形态特征与成本构成作用规律的标准化研究4.3.1 标准化方案假设4.3.2 规划形态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供给能力研究4.3.2.1 建筑层数、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的关系研究4.3.2.2 保持建筑密度不变4.3.2.3 保持建筑层数不变4.3.2.4 保持容积率不变4.4 基于Google Sketch-up和Excel的计算机模型开发4.4.1 Excel的功能设计4.4.1.1 数据库和工作表4.4.1.2 动态数据选择4.4.2 Google SketchUp的插件功能设计4.4.2.1 三维模型的数据记录与分类4.4.2.2 建模步骤4.4.2.3 数据输出与软件对接4.4.2.4 与Excel数据库的接入4.5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优选4.6 本章小结5 规划实例研究5.1 英国谢菲尔德Wicker地块旧城更新规划项目5.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5.1.2 规划方案初稿5.1.2.1 方案一5.1.2.2 方案二5.1.3 模型优化5.1.3.1 价值评估标准5.1.3.2 土地开发周期5.1.3.3 成本构成模块5.1.3.4 价值评估模块5.1.4 规划分析过程与结果5.1.4.1 成本构成评估模块5.1.4.2 开发收益评估模块5.1.4.3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供给能力评估5.1.4.4 方案比较分析5.1.5 规划方案优化5.1.6 规划方案优选5.2 中国杭州滨江新城17#地块控规指标规划分析5.2.1 研究目的5.2.2 项目背景5.2.3 城市设计方案5.2.3.1 规划条件5.2.3.2 城市设计方案5.2.4 模型优化5.2.4.1 土地开发周期5.2.4.2 成本构成模块5.2.4.3 价值评估模块5.2.5 规划分析过程与结果5.2.5.1 成本构成评估模块5.2.5.2 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供给能力评估5.2.5.3 控规指标的风险性分析5.2.6 城市公共空间的指标比选5.2.6.1 容积率调整5.2.6.2 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层数调整5.2.6.3 规划用地性质调整5.2.7 地块内非赢利城市绿地广场面积的调整依据5.3 本章小结6 结论和建议6.1 论文的主要结论6.2 简要建议6.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4个人简历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公共空间中街道活力复兴的研究[J]. 城市建筑 2019(24)
- [2].基于文化视角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探析[J]. 城市建筑 2019(31)
- [3].试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塑造——对山西城市建设的艺术思考[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12)
- [4].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01)
- [5].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0(01)
- [6].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小品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12)
- [7].浅谈增强现实对非正式教育机构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影响[J]. 城市建筑 2019(32)
- [8].城市公共空间私密性研究[J]. 智能城市 2020(05)
- [9].何为公共——城市公共空间调研及发展趋势探寻[J]. 建筑实践 2019(11)
- [10].高铁枢纽地区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分析[J]. 城市建筑 2020(02)
- [11].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效能评价及决策模型构建[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02)
- [12].新数据环境下北京二环内住房租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观察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1)
- [13].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分析[J]. 居舍 2020(05)
- [14].大礼堂城市公共空间体形环境的演变与思考[J]. 重庆建筑 2020(03)
- [15].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与研究——以武汉汉口江滩公园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02)
- [16].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情化探索[J]. 建材与装饰 2020(11)
- [17].空间正义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重构[J]. 建筑学报 2020(05)
- [18].从纪念到日常——从三个案例讨论文化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转变[J]. 建筑实践 2020(02)
- [19].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融性探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03)
- [20].传统陶瓷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运用[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04)
- [21].行走纽约,感受城市公共空间的魅力[J]. 人类居住 2020(01)
- [22].公民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来自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1)
- [23].文化规划驱动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以上海浦江西岸文化走廊为例[J]. 美术大观 2020(04)
- [24].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0(02)
- [25].港口城市公共空间 德国 汉堡 2002-2019[J]. 城市环境设计 2020(01)
- [26].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讨[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3)
- [27].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浅谈丹麦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衰退与复兴[J]. 艺海 2020(07)
- [28].城市公共空间耦合开发——以日本札幌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16)
- [29].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设计研究[J]. 城市住宅 2020(07)
- [30].面向大气防疫的城市公共空间呼吸暴露风险评价[J]. 城市规划 2020(08)
标签: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赢利性城市用地论文; 规划分析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