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于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自身循序渐进的规律,前人在魏晋玄佛及其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的研究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无可否认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需要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至今仍然高热不退,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此造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魏晋玄佛及其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的探索,主要是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的。上编“道体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各家学说的道体也即他们认为的宇宙本体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正始竹林学人所说的本体都是一个前在于万物,并能化生万物的客观实体,他们的“道体论”的中心任务就在探讨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本体才具有化生万物的能力问题,并以此为他们的“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提供依据。裴颁“崇有论”所说的本体即各种具体的存在本身,他的“道体论”的主要任务就在论证只有儒家的治国理论才是万物得以和谐相处的宗极方策。郭象“独化论”所说的本体乃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无”,他的“道体论”的中心意旨就是要说明万物都应按照自己与生俱来的等级之性生存,用他的话说也就是“独化”,超越了这个性分也就意味着对自我本性以及儒家名教的背离。东晋佛教学者所说的本体乃指万物的空性,他们的“道体论”的基本趋向就在论证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应执着的。中编“心体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各家学说所说心体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论证了心体至善这一特征在各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裴頠除外),明确了心体至善与自然至上二者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心体至善对于自然无为的决定意义。其二,对各个流派心体至善的具体内容作了必要的剖析,认为魏晋玄佛各家的“至善”都是智的直觉,也即古人通常所说的“良知”,但是除了这一共性外,他们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说来也就是魏晋玄学的直觉之智乃是一种道德之智,东晋佛学的直觉之智乃是一种事理之智;正始竹林玄学的道德之智没有等级,郭象玄学的道德之智则是含具等级的。由于各家之智的具体内容不同,遂也决定了他们对世俗名教的态度不同。其三,对各家学说中道体与心体的关系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下编“审美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分别探讨了魏晋玄佛文化的智性特征与魏晋士人的总体审美风貌之间的关系,魏晋玄佛以心有至乐,心体至善,崇尚直觉的心体论思想与魏晋士人的情感审美、山水审美、音乐审美之间的关系,魏晋玄佛以本末论、自然论为主要内容的道体论思想与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形式审美与“言意之辩”之间的关系。对魏晋士人追求跨世高逸,情感兴会的现象,开始关注山水自身之美的现象,在形式审美中表现出来的丽、素并存而更重秀丽的现象,在音乐审美中表现出来的主张“声无哀乐”,以欢乐为美的现象,以及“言意之辩”中所存在的多家学说并存的现象,都一一给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Abstract引言一二三四上编 道体论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道体论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一、士人集团的尾大不掉二、曹魏的名法之治及其危机三、儒家德教观念的重新抬头及其实质四、刘邵的才性说及其实质第二节 正始道体论之生成论思想一、前人对何王宇宙生成论的认识二、如何看待何晏与王弼的学术关系三、何王宇宙生成论的基本内容四、何王的宇宙生成论在其"贵无论"玄学中的地位第三节 正始道体论之本体论思想一、王弼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内容二、何晏宇宙本体论的含混性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第四节 何王道体论的历史地位一、何王道体论对前代哲学的超越二、何王道体论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道体论第一节 竹林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一、司马氏的宫廷政变二、司马氏的名教统治及其实质第二节 嵇阮的道体论思想一、前人对嵇康道体论的看法二、对嵇康道体论的具体分析三、前人对阮籍道体论的理解四、阮籍道体论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向秀的道体论思想一、前人对向秀玄学产生误解的原因二、向秀道体论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竹林道体论的历史地位一、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同及其原因二、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异及其原因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道体论第一节 西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一、太康之治二、八王之乱与元康之放第二节 裴頠的道体论思想一、前人对裴頠"崇有论"的认识二、裴頠道体论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郭象的道体论思想一、郭象玄学的基本属性二、郭象道体论的基本内容第四节 裴郭道体论的现实意义一、从裴郭道体论与正始竹林之异看其现实意义二、从裴郭二氏道体论之异看其现实意义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道体论第一节 东晋佛教对玄学的吸纳一、佛教初入的尴尬处境二、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的积极改造三、门阀士族对佛教的青睐第二节 释道安的道体论思想一、"六家七宗"概述二、前人对释道安道体论的认识三、释道安道体论的基本内容四、释道安的"本无宗"与"本无异宗"的关系第三节 心无派的道体论思想一、对前人"心无论"研究的简单分析二、心无派道体论的基本内容三、旧义与识含宗、幻化宗的关系第四节 支道林的道体论思想一、前人对支道林道体论的探索二、支道林道体论的基本内容三、支道林的"即色论"与"缘会宗"的异同第五节 僧肇的道体论思想一、前人对僧肇道体论的探索二、僧肇道体论的基本内容第六节 从道体论看东晋佛学对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释道安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二、心无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三、支道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四、僧肇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中编 心体论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心体论第一节 对前代心体论思想的简单回顾一、性情异同二、性情善恶三、心的作用第二节 道体、物体与心体一、道体与物体的差异性二、道体与物体的同一性三、道体与物体的共同属性:自然四、何王的道物异同观念在心体论上的反映第三节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一、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二、何王的"性其情"理论对其心体论的体现三、何王"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与其心体论的关系第四节 何王心体论的历史意义一、何王的心体论对前代人性论思想的超越二、何王心体论与圣人论的关系三、何王心体论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心体论第一节 向秀的心体论思想一、前人对竹林心体论的认识二、向秀心体论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阮籍的心体论思想一、阮籍前期的心体论思想二、阮籍后期的心体论思想第三节 嵇康的心体论思想一、嵇康前期的心体论思想二、嵇康后期的心体论思想第四节 竹林心体论的现实意义一、阮籍心体论的现实意义二、嵇康心体论的现实意义三、向秀心体论的现实意义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心体论第一节 裴頠的心体论思想一、裴頠心体论的基本内容二、裴頠的心体论与圣人论及儒家名教的关系三、如何看待裴頠的心体论思想第二节 郭象的心体论思想一、前人对郭象心体论的认识二、郭象心体论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如何看待郭象的心体论思想一、郭象心体论对其圣人论的影响二、郭象心体论的现实意义三、从郭象心体论看其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四、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具体表现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心体论第一节 释道安的心体论思想一、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二、前人对释道安心体论的认识三、对释道安心体论的具体分析四、释道安的心体论与道体论的矛盾第二节 心无义、即色义的心体论思想一、前人对二支心体论的认识二、心无义的心体论思想三、支道林的心体论思想第三节 东晋后期的心体论思想一、僧肇的心体论思想二、慧远的心体论思想三、竺道生的心体论思想第四节 东晋佛学如何安排儒家的名教和圣人一、东晋佛学的圣人观二、东晋佛学对儒家仁义礼法观念的重新阐释三、东晋佛学的思想解放意义下编 审美论第一章 智识与高逸第一节 魏晋士文化的智性特征一、两汉君臣的德性文化二、魏氏三祖的法治文化三、魏晋士人的智性文化第二节 魏晋士人对智的礼赞一、魏晋玄佛理论对"智"、"识"、"明"、"慧"的阐发二、魏晋名士对"智"、"识"、"明"、"慧"的标举三、魏晋人评断"智"、"识"、"明"、"慧"的五大特征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跨世高逸一、魏晋玄佛学家对"觉"、"悟"、"通"、"达"境界的表述二、魏晋名士对"觉"、"悟"、"通"、"达"境界的无限倾慕三、魏晋人的高逸及其表现第四节 魏晋士人的崇智尚逸对文风的影响一、魏晋文学对"智"、"识"、"达"、"悟"的标榜二、魏晋作家对"高"、"逸"之风的向往三、魏晋文学对"高"、"逸"情怀的生动展现四、议论入诗及魏晋文学的逸趣第二章 真性与情兴第一节 魏晋玄佛对真性的强调一、魏晋玄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二、魏晋佛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情感生活一、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基本特征二、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魏晋文学的情感特征一、魏晋作家对生命真性的标举二、"缘情论"的流行及其意义三、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一:写情性四、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二:重情兴第三章 理致与山水第一节 山水审美的玄佛依据一、山水审美的历史回顾二、"道"理与山水三、"性"理与山水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活动一、景物游赏与自然山水二、人物鉴赏与自然山水三、文学艺术与自然山水第三节 玄言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关系一、前人在玄言诗认识上的分歧二、如何看待前人的玄言诗之争三、玄言诗对山水田园诗风的影响第四章 自然与丽素第一节 本末与自然一、有无与本末二、息末与举末三、崇本与自然四、魏晋玄佛的"本末"、"自然"理论对审美的影响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生活一、衣饰:不修边幅与剃须敷粉二、容仪:质而不陋与秀美清朗三、行止:真率放意与举止风雅四、清谈:清要简约与才藻丰蔚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文艺一、词色:秀丽与素淡二、物象:巧似与勾染三、句法:骈骊与散奇四、工夫:锤炼与即目五、绘画:写形与写意第四节 如何看待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一、理论的自觉二、太康作家与魏晋玄学三、魏晋士人在自然美追求上的主流倾向四、如何看待谢赫对顾恺之的批评第五章 言象与妙悟第一节 《周易》与"言意之辩"一、"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二、"书不尽言"与"系辞尽言"三、从语源学的角度看《周易》之"辞"的特殊含义四、"辞"在先秦的广泛运用第二节 王弼与"得意忘言"一、《庄子》、《周易》"言意"观的异同二、荀粲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三、王弼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四、如何看待王弼"言意观"的文本阐释地位第三节 郭象与"寄言出意"一、辞对意的修辞遮蔽二、《论语》、《周易》提出的解决方案三、孟子提出的解决方案四、孟子"以意逆志"的双重价值五、郭象"寄言出意"说的创新意义第四节 道生与"顿悟圆义"一、庄子论"意"与"道"二、王弼论"意"与"道"三、郭象论"意"与"道"四、道生论"意"与"道"五、道生"得意忘言"的美学意义第六章 至乐与音声第一节 魏晋乐论繁荣的原因一、魏明帝与音乐之争二、音乐之争得以持续的原因三、心性与至乐第二节 阮籍的乐论一、阮籍乐论的基本内容二、阮籍乐论的思想意义第三节 嵇康的乐论一、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回顾二、嵇康乐论的主要内容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意蕴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外回流之蔡琇《饮仙雅集图》册[J]. 中国书画 2010(06)
- [2].《旧拓萧思亮墓志》考鉴[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09)
标签:魏晋玄学论文; 佛学论文; 道体论文; 心体论文; 魏晋审美风尚论文;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