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城的魅力再现 ——关于北京旧城保护及特色彰显的思考与研究

让旧城的魅力再现 ——关于北京旧城保护及特色彰显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摘要

北京因其悠久的历史、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于1982年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本应受到严格保护的城市,却在历次的政治运动、经济改革大潮中受到冲击被不断损毁,大量的文化遗产消失,城市面貌也在失去特色。随着这种现象的日趋严重,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意识到祖先遗产、民族文化的良好保存与有效传承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竞争力增强的最佳动力,是赢得尊重立于世界的根本。现在的北京城是以明清旧城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作为北京的核心,旧城保护与发展必然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北京实现其“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与步骤。目前,旧城保护已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无需争论。但如何将理念予以有效的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本人多年在旧城的工作实践,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保护与发展的理解不同,导致方法各异、效果不一,引发争议;其二,对保护与发展缺乏政策、机制、技术的有效支持,工作难以推进。本文首先依据政治思潮、社会改革、经济发展、重大事件等,将1949年至今分为若干阶段,分析了在不同阶段旧城演变的内在动因,以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而从理念、政策、体制、技术四个方面对目前制约旧城有效保护与特色彰显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论述;之后,针对当前北京提出的向世界城市迈进的目标,对广泛公认的世界城市的目标体系和具体实践进行了研究,特别关注了这些城市积极发挥老城作用,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成效以供借鉴,并据此确定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最后,针对梳理的核心问题和旧城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以“保护为要、文化引领”及“加强保障、整体提升”为重点的六个策略,其中更加关注的是当前掣肘与紧迫的难题。文中所述的经验教训和理念、建议不仅直接运用于正在进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研究,也给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或可供参考的资料。同时在总结、建议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在认识上有所反思和提升,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引发的城市特征趋势——千城一面
  • 1.1.2 北京特色化发展的要素——旧城魅力的再现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探索
  • 1.2.2 基于跨越提升的方法实践
  • 1.3 研究方法——源于实践,突出核心难点,注重实际操作
  • 1.4 研究架构
  • 第1章:绪论
  • 第2章:北京的历史变迁与旧城特征的演变
  • 第3章:旧城演变的若干阶段与内在动因
  • 第4章:旧城保护工作体系和实践演进的四个阶段——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章:制约旧城有效保护与特色彰显的核心问题综述
  • 第6章: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和旧城保护发展的目标及战略构想
  • 第7章:促进旧城有效保护和特色彰显的主要策略
  • 第8章:结语——扩展保护理念,让旧城的人文精神向全市扩展
  • 第2章 北京的历史变迁与旧城特征的演变
  • 2.1 北京的历史变迁
  • 2.2 明清旧城的传统特征——规整的城市格局与多彩的城市风貌
  • 2.2.1 层次分明、等级明确、边界清晰的城廓及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 2.2.2 严谨有序、对称布局、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 2.2.3 功能完整、有机活泼的城市水系
  • 2.2.4 平直整齐、方向明确、宽窄有序的街巷与胡同路网
  • 2.2.5 独特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
  • 2.2.6 平缓开阔的整体空间形态、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 2.2.7 丰富的街道对景和视线走廊
  • 2.2.8 主次分明、对比强烈的城市色彩
  • 2.2.9 特色鲜明的京城传统文化
  • 2.3 近现代旧城空间形态的演变
  • 2.3.1 现代交通需求带来了宽阔马路在旧城内的贯通穿行
  • 2.3.2 滋润城市的河湖水道在建设中逐渐消失
  • 2.3.3 人口增加使规制严整的四合院成为了无序的大杂院
  • 2.3.4 功能的变化、道路的拓宽使得体量高大、形态及色彩各异的建筑在旧城无序浸入
  • 2.3.5 统领旧城的传统中轴线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 第3章 旧城演变的若干阶段与内在动因
  • 3.1 1949年至1958年——阶级感情与保护理念之争导致丧失了整体保护旧城的机会
  • 3.1.1 "梁陈方案"的败退
  • 3.1.2 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确定了旧城的命运
  • 3.2 1958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给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传统带来毁灭性打击
  • 3.2.1 精神文明伴随着物质文明而消失
  • 3.2.2 给旧城保护带来后患的经租房政策
  • 3.3 1978年至1990年——保护意识的复苏直面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 3.3.1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保护意识复苏
  • 3.3.2 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启动了旧城危旧房改造
  • 3.4 1990年至2003年——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与加快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凸显
  • 3.4.1 理念认识的提升使保护工作全面推进
  • 3.4.2 加快经济建设的需求给旧城保护带来巨大冲击
  • 3.5 2003年至2009年——奥运的筹备与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旧城整体保护
  • 3.5.1 认识水平显著提升,规划体系更趋完善
  • 3.5.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继续进行摸索实践
  • 3.6 2010-2011——向世界城市迈进的目标确立提升了旧城整体保护的力度,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与弘扬
  • 3.6.1 东西崇宣四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成立
  • 3.6.2 迈向"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与"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第4章 旧城保护工作体系和实践演进的四个阶段——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 4.1 文物保护——从本体保护到环境保护,从单纯保护到合理利用
  • 4.1.1 旧城内丰富的文物数量与类型:文物本体保护
  • 4.1.2 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文物环境保护
  • 4.1.3 扩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
  • 4.1.4 开展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历史文脉的重要印记
  • 4.1.5 抢救性修缮文物,加强文物腾退,促进文物合理利用
  • 4.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从只关注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到关注承载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 4.2.1 抢救性地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地产开发争夺地盘
  • 4.2.2 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从见物不见人,到关注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再到关注地区活力促进
  • 4.3 旧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从空间格局要素的保护与重构到促进旧城健康发展策略的制定
  • 4.3.1 保护与重新构建旧城整体空间格局的要素
  • 4.3.2 提出促进旧城健康发展的策略措施
  • 4.4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 4.5 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例看规划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 4.5.1 前门大栅栏地区概况
  • 4.5.2 文物保护概念阶段
  • 4.5.3 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阶段
  • 4.5.4 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概念阶段
  • 第5章 现阶段制约旧城保护与特色彰显的核心问题综述
  • 5.1 在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上尚未达成共识
  • 5.1.1 历史文化街区必须是原貌保护吗?
  • 5.1.2 要真实的生活还是光鲜亮丽的布景?
  • 5.1.3 传统平房区的人口应该置换吗?
  • 5.1.4 文化(创意)产业与保护不相容吗?
  • 5.1.5 拓宽马路就能解决旧城交通吗?
  • 5.1.6 旧城地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吗?
  • 5.2 政策缺失、乏力、多变并导向不明
  • 5.2.1 功能过度集聚,疏解乏力,导致建设强度不断增加,给保护带来极大的空间压力
  • 5.2.2 交通政策不明,整合力度差,导致交通拥堵、车满为患
  • 5.2.3 产业发展缺乏与旧城特征的衔接,让保护与发展脱节
  • 5.2.4 传统平房区产权及人口政策模糊,导致整治措施不力,环境质量欠佳,风貌难以维护
  • 5.2.5 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扶持政策
  • 5.3 法律法规与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
  • 5.3.1 相关法律法规及导则不健全
  • 5.3.2 城区缺乏协作,部门缺乏统筹
  • 5.3.3 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5.3.4 缺乏良好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
  • 5.4 规划设计缺失及法律法规支撑不足
  • 5.4.1 针对旧城特征的规划指标缺失或小适当
  • 5.4.2 规划编制层级死板及缺失导致实施工作缺乏指导
  • 5.4.3 对历史资源的内涵挖掘不足,面对破坏的力量缺乏有力的保护依据
  • 5.5 粗放的设计与管理给城市品质造成缺憾
  • 5.5.1 旧城内建筑与景观的设计、施工水平较低
  • 5.5.2 管理粗放,对环境治理缺乏力度与细心思考
  • 第6章 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和旧城保护发展的目标及战略构想
  • 6.1 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
  • 6.1.1 "顶级、楷模"是各个名城共同追求的目标
  • 6.1.2 日标制定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引领,强调科技创新
  • 6.1.3 目标的内容注重解决具体问题,注重特色营造和精细化以及机制建设
  • 6.1.4 目标的形式指标化、生动化,易于被市民理解和接受
  • 6.1.5 强化新城和副都心的作用与特色,有效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 6.1.6 发挥老城的作用,在保护中求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金融、商业服务、旅游、创意为主导产业
  • 6.2 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构想
  • 6.2.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现的愿望与追求
  • 6.2.2 北京目前面临的整体环境
  • 6.2.3 中央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
  • 6.2.4 旧城的职能定位及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 第7章 促进旧城有效保护和特色彰显并实现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主要策略
  • 7.1 策略一——加强旧城整体保护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促进文化民族性的传承与弘扬,展现古都魅力
  • 7.1.1 加强旧城重要文化遗产骨架的保护、完善和提升,展示城市历史之魂
  • 7.1.3 积极推进文物及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化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 7.1.4 继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文化内涵,积极建立其与物质遗产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 7.2 策略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旧城融合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能力,增强首都文化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 7.2.1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 7.2.2 繁荣与创新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旧城活力
  • 7.2.3 以文化探访路的形式,全面促进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成为树立旧城文化品牌的最佳途径
  • 7.3 策略三——推进旧城特殊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形成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 7.3.1 研究制定综合配套实施政策,逐步实现功能与人口的有效疏解和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
  • 7.3.2 创新传统平房区土地出让、四合院交易的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给保护注入能量
  • 7.3.3 研究文物及有价值建筑产权人和使用人的责任义务,探索多种保护与利用途径
  • 7.3.4 研究制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扶持鼓励政策,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得以和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
  • 7.3.5 研究促进旧城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 7.4 策略四——健全法规条例,完善体制机制,为旧城的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7.4.1 完善法规条例,结合认识的提升,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
  • 7.4.2 充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
  • 7.4.3 形成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保护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
  • 7.4.4 建立稳定的规划、设计、施工队伍,以适应旧城的特殊需要
  • 7.4.5 研究建立多元化筹措旧城保护资金的融资平台
  • 7.5 策略五——针对旧城特征,创新技术方法,细化规划设计及各项规范指标
  • 7.5.1 修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促进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
  • 7.5.2 创新适应旧城特点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加强各层次规划有效衔接、切实指导实施
  • 7.5.3 加强旧城整体性城市设计,使传统风貌特征得到全面系统的推广
  • 7.5.4 制定适合旧城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及规划控制指标,加强新技术的辅助应用
  • 7.5.5 加强市政设施的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保障地区安全和居民需求
  • 7.5.6 完善适应旧城特点的综合交通系统,为城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 7.6 策略六——将公共空间环境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作为提升宜居水平、展现旧城魅力的重要手段
  • 7.6.1 结合旧城尺度推进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便于居民享用
  • 7.6.2 从重要文物及公共建筑入手,营造适于停留和交流的氛围
  • 7.6.3 加强日常管理,提升街区环境卫生水平和公共秩序
  • 第8章 结语——扩展保护理念,让旧城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 8.1 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及内涵,实施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 8.1.1 延续传统城市中轴线,贯穿城市发展文脉
  • 8.1.2 加强北京皇家风景园林体系的保护与研究
  • 8.1.3 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 8.1.4 开展新城和古村镇的保护及文化特色挖掘工作
  • 8.2 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都"的建立
  • 感受及声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展览共构下的旧城再生研究[J]. 福建建筑 2020(02)
    • [2].我国新时期旧城更新困境、思路与基本框架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1)
    • [3].成都市旧城住区广场微气候调查分析[J]. 四川建筑 2020(01)
    • [4].工程管理在城市旧城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02)
    • [5].集体记忆视角下旧城街巷空间微更新策略探究——以厦门中华东片区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22)
    • [6].浅谈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的角色转变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中国住宅设施 2019(10)
    • [7].旧城追忆[J]. 轻工学报 2018(03)
    • [8].创意文化导向的旧城再生——以横滨黄金町社区改造为例[J]. 公共艺术 2017(01)
    • [9].新常态下我国旧城住区更新方法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2)
    • [10].旧城肌理的“细胞修复与再造”——记白塔寺地区的有机更新历程[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1)
    • [11].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J]. 门窗 2017(08)
    • [12].浅议城市设计在旧城风貌改造中的运用[J]. 江西建材 2016(20)
    • [13].《旧城新事》[J]. 美苑 2015(S2)
    • [14].《记忆中的旧城》[J]. 明日风尚 2020(11)
    • [15].旧城[J]. 参花(上) 2018(02)
    • [16].旧城[J]. 词刊 2018(02)
    • [17].旧城老街[J]. 词刊 2016(05)
    • [18].冬之殇[J]. 娘子关 2010(02)
    • [19].隐秘的旧城[J]. 北方作家 2011(03)
    • [20].隐秘的旧城[J]. 满族文学 2011(03)
    • [21].隐秘的旧城[J]. 翠苑 2011(03)
    • [22].旧城建设中规划设计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11)
    • [23].武汉市旧城区域识别[J]. 城市勘测 2019(05)
    • [24].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变折射首都发展理念之变[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7(07)
    • [25].步行网络修补理念下的旧城中心区城市更新设计策略——以遵义市红花岗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J]. 规划师 2017(09)
    • [26].多层级形态区域视角下旧城住区的演变机制与更新[J]. 规划师 2017(08)
    • [27].旧城,旧尘[J]. 美文(下半月) 2019(11)
    • [28].旧城散记[J]. 少年文艺(上旬版) 2013(05)
    • [29].探析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相关原则[J]. 四川水泥 2020(12)
    • [30].旧城土地再开发效益失衡的成因与对策探讨——以中小城市旧城核心地块改造为例[J]. 中外建筑 2012(09)

    标签:;  ;  ;  ;  ;  

    让旧城的魅力再现 ——关于北京旧城保护及特色彰显的思考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