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台湾海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台湾海域,潮波,闽江冲淡水,风场
环台湾海域论文文献综述
吴清松[1](2008)在《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数值模拟和冬季闽江冲淡水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验证了叁维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在环台湾岛海域潮汐潮流模拟应用中的有效性,接着利用实测和经分析的资料,应用该模式对闽江径流量、海表面风场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冬季闽江入海冲淡水的特征和运移的动力机制。潮波模拟区域选择环台湾岛海域,包括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区、台湾岛以东的大洋区以及吕宋海峡。通过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的模拟结果与环台湾岛海域38个验潮站实测资料的调和分析结果、潮汐表的天文潮资料、ADCP实测海流资料等的比较分析,以验证POM模式在环台湾岛海域数值模拟中的模拟效果。验证结果显示,M2分潮振幅和迟角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8cm和5.1°,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潮汐表资料吻合得较好。在冬季风场、冬季闽江冲淡水以及冬季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下,闽江冲淡水具有以下的特点:由于东北大风的作用,闽江冲淡水出口门后,迅速转向西南,并始终保持沿福建沿岸向南扩展。若以盐度33为判断依据,向南可扩展到25.15°N附近,低潮时刻向东可扩展到120.2°E附近。河口附近垂向盐度分布出现盐度跃层。盐跃层深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大,小潮盐跃层强度大于大潮,小潮盐跃层深度也比大潮深;在一个潮周期内,低潮时刻盐跃层强度大于高潮时刻,低潮时刻盐跃层深度比高潮时刻深。径流量和风场并非每年都为固定值。径流量若采用闽江年平均径流量的量值(约为一月份月平均径流量的2.5倍),在一月份月平均风场的影响下,闽江冲淡水向南和向北分布范围增大,向南可扩展到25°N附近,低潮时刻向东可扩展到120.2°E以东。径流量的增大使闽江口盐跃层强度增强。若把风场加大到一月份月平均风场的1.5倍,径流量采用闽江一月份月平均径流量,闽江冲淡水向南扩展可影响到深沪湾,向东扩展则受到更大的抑制,低潮时刻向东只能扩展到120°E附近。风应力的增大使闽江口盐跃层盐度减弱。(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8-01)
蒋小平,钟中,张金善[2](2006)在《环台湾岛海域冬季水文要素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POM模式对环台湾岛海域冬季的水文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有代表性的水平环流、温度场和上升流叁个要素所进行的分析表明:模式再现了台湾岛东岸的高温高盐强流速区即黑潮,黑潮在冬季并无直接进入台湾海峡的分支存在;西岸的东北向流在冬季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台湾东北部的冷涡模拟与实况较为一致。温度场和上升流的分布与水平环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一些特殊物理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定性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6年03期)
蒋小平,钟中[3](2005)在《环台湾岛海域冬季海况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POM模式对环台湾岛海域冬季的海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水平环流、温度场和上升流叁个要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岛东部为高温高盐的强流速区即黑潮,黑潮在流经苏澳-与那国岛水道时产生分支。西部的东北向流在冬季各个层次上都一直存在,台湾东北部的冷涡模拟与实况较为一致。温度场和上升流的分布与水平环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论文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一些特殊物理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定性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吕新刚,沙文钰[4](2003)在《POM 模式边界条件的数值试验及其在环台湾岛海域风生流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个数值试验,对运用 POM 模式做风生流模拟时边界条件的选取方案做了初步的讨论。试验表明,POM"外模式"采用辐射边条件、"内模式"采用辐射方案的改进形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果用水位作为控制条件,也可以使用辐射边条件。文章同时给出了环台湾岛海域冬、夏风季生流的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3年01期)
沙文钰,吕新刚,张文静,陈希[5](2002)在《环台湾岛海域全日分潮的特征和潮汐、潮流的综合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97版POM海洋模式 ,对环台湾岛海域的全日分潮和整个潮汐、潮流综合特征进行叁维数值研究。研究海域全日分潮是由太平洋传入的 ,且来自台湾岛北部海区传入的潮波穿越海峡。由吕宋海峡传入的全日分潮对维持南海的潮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分潮最大流同时线分布表层有5个圆流点 ,其中4个本文首次得到。台湾海峡及其以北海区和台湾东部洋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区 ,台湾东南为全日分潮为主的混合潮区。台湾岛北部为气旋式余流涡旋区 ,环绕台湾浅滩为反气旋余流涡旋区 ,澎湖水道开始的转向流预示着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涨潮流或落潮流的来临。(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2年10期)
毛园,沙文钰[6](2002)在《海面风场对环台湾岛海域温跃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给出了环台湾岛海域的海表风场计算方法和海表风应力的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把该研究海域分为四个区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由POM模式所得到的数值结果,讨论了海表风应力对该海域不同类型温跃层的具体影响。主要结果如下:海表风应力是影响温跃层的动力因子,对季节性温跃层的深度和强度均有重大影响,但对大洋温跃层的影响不大;海面风场作用数值计算与实际风场误差不大,故可以用计算所得的风场来代表实际风场作实验对比分析;海表风应力较小时有利于温跃层的发展加强,风应力较大时温跃层将减弱消失。(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2年03期)
张文静,沙文钰[7](2001)在《黑潮对环台湾岛海域温跃层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97版POM海洋模式,本文分别对有、无黑潮影响环台湾岛海域叁维温度结构进行数值计算,经对比分析得出,由于黑潮的流入,致使整个海域次表层冬季平均水温比无黑潮影响时提高了5~6℃。黑潮对台湾岛东部深水区的大洋跃层有决定性作用,并对台湾海峡及其南部浅水区的季节性温跃居的强度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1年03期)
沙文钰,吕新刚,陈希,张文静[8](2001)在《环台湾岛海域半日潮波特征的叁维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1 997版POM海洋模式 ,首次应用于环台湾岛海域的潮波数值研究 .得到该海域的半日潮波主要为 2 3°N以南西太平洋传来的胁振潮 .影响台湾海峡的半日潮波分别由海峡南北口传入的两支潮波 ,且北支强于南支 .福建沿岸湄州湾—兴化湾为最强潮区 ,其M2 分潮最大振幅可达 2 40cm .最强潮流区位于澎湖水道 ,M2 分潮最大潮流达 1 96cm/s.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潮流水平结构上除海峡北部原有一个圆流点外 ,还发现另外存在 4个新的圆流点 .潮流垂直结构上主要为右偏 ,接近底层处为左偏 .(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1年04期)
沙文钰,吕新刚,蒋国荣[9](2000)在《环台湾岛海域M_2分潮特征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97版 POM模式对环台湾岛海域 M2 分潮作了分辨率较高的叁维数值模拟。在较准确地模拟了潮汐分布的基础上 ,研究了 M2 分潮流椭圆分布、最大流同时线分布以及潮流场结构。结果表明 ,环台湾岛海域的 M2 潮波主要为大洋传来的胁振潮 ,台湾海峡为强潮区 ;M2 分潮最大流同时线在海峡中部形成密集区 ;构成海峡潮波系统的两支潮波中 ,北支潮波的强度远大于南支潮波 ,其影响范围可以到达台湾浅滩南缘 ,但两支潮波影响范围并没有达到“台湾西岸中段”(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环台湾海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POM模式对环台湾岛海域冬季的水文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有代表性的水平环流、温度场和上升流叁个要素所进行的分析表明:模式再现了台湾岛东岸的高温高盐强流速区即黑潮,黑潮在冬季并无直接进入台湾海峡的分支存在;西岸的东北向流在冬季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台湾东北部的冷涡模拟与实况较为一致。温度场和上升流的分布与水平环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一些特殊物理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定性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台湾海域论文参考文献
[1].吴清松.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数值模拟和冬季闽江冲淡水扩展[D].厦门大学.2008
[2].蒋小平,钟中,张金善.环台湾岛海域冬季水文要素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06
[3].蒋小平,钟中.环台湾岛海域冬季海况的模拟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4].吕新刚,沙文钰.POM模式边界条件的数值试验及其在环台湾岛海域风生流模拟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
[5].沙文钰,吕新刚,张文静,陈希.环台湾岛海域全日分潮的特征和潮汐、潮流的综合性质[J].海洋科学.2002
[6].毛园,沙文钰.海面风场对环台湾岛海域温跃层的影响[J].海洋预报.2002
[7].张文静,沙文钰.黑潮对环台湾岛海域温跃层影响的数值研究[J].海洋预报.2001
[8].沙文钰,吕新刚,陈希,张文静.环台湾岛海域半日潮波特征的叁维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
[9].沙文钰,吕新刚,蒋国荣.环台湾岛海域M_2分潮特征的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