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责任视野中80后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研究

政府责任视野中80后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研究

论文摘要

80后进城务工女性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之间、非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而产生的群体。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的产生既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结果。反过来,她们又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女性涌入城市,进城务工女性群体与当地城市之间,与现有制度、与政府之间或多或少的产生了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城务工女性群体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政府未能全面承担起对进城务工女性的责任。社会转型时期,进城务工女性群体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深入分析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的现实生态及问题成因时,把重点放在政府责任上,利用政府责任的相关理论来剖析政府在职能方面以及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救助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在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政府应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进城务工女性群体问题的制度建构、法制建设,增强政府责任意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80后进城务工女性的总体现状和特征
  • 第一节 当前进城务工女性现状分析
  • 一、外出务工年龄较小,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二、未婚者占八成,已婚者离婚率较高
  • 三、就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工资水平不高
  • 四、注重享受,消费自我中心化
  • 五、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 第二节 进城务工女性的显著特征
  • 一、受教育程度、教育需求、维权意识整体提高
  • 二、就业方式逐渐正规化,行业分布多元化
  • 三、市民化趋势显著
  • 四、人格特征明显转变
  • 五、三重身份的群体性心理
  • 第二章 进城务工女性群体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婚恋问题突出
  • 一、婚恋、生育面临新考验
  • 二、非婚或未婚同居普遍引发多种问题
  • 三、婚姻面临新的困惑
  • 四、生育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 第二节 留城抑或回乡的两难选择
  • 一、制度排斥,处于"边缘人"地位
  • 二、回乡前景不容乐观
  • 第三节 劳动权益较难保障
  • 一、权益常受侵害,维权艰难
  • 二、"五保一金"政策落实不到位
  • 三、"三同三不同"问题严重
  • 四、特殊性劳动权利难以保障
  • 第四节 职业发展面临较大困境
  • 一、劳动力市场制度性歧视严重
  • 二、教育培训制度失职,职业发展压力巨大
  • 三、自身就业准备不足
  • 第五节 进城务工女性健康安全堪忧
  • 一、身心健康存在隐患
  • 二、医疗保险缺失,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低
  • 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 第六节 进城务工女性群体违法犯罪率逐渐上升
  • 一、"黑色群体",破坏城市稳定
  • 二、"灰色群体",不利于城市稳定
  • 第三章 当前进城务工女性面临问题的深层原因
  • 第一节 制度层面
  • 一、二元户籍制是产生问题的体制根源
  • 二、现行法律制度的欠缺、疏漏是产生问题的制度缺陷
  •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迟缓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 四、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是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
  • 五、教育培训制度的失职是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
  • 第二节 政府层面
  • 一、政府责任建设弱化是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
  •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问题的机制障碍
  • 三、政府未充分调动工会、妇联等的积极作用
  • 四、政府对企业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 五、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教育培训
  • 第三节 个人层面
  • 一、综合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
  • 二、城市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
  • 三、流动性太强,缺乏务实精神
  • 第四章 探索解决进城务工女性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 一、不断创新现行户籍制度
  • 二、加快进城务工女性进入法制建设的进程
  • 三、政府承担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
  • 四、建立长久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
  • 五、面向社会,深化教育培训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 一、建设责任制政府
  • 二、建立综合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
  • 三、政府集中各种力量,开展帮扶工作
  • 四、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加强执法工作
  • 五、积极推进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 第三节 提升个体综合素质
  • 一、保持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坚持"四自原则",实现自我价值
  • 三、增加知识储备,掌握生存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叙事策略遏制:《藻海无边》中白人克里奥尔女性群体的命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15)
    • [2].20世纪70年代[J]. 中国化妆品 2020(11)
    • [3].试论性别视角下清末民初旗人女性群体——以外火器营为例[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1)
    • [4].农村女性群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功能[J]. 改革与开放 2017(15)
    • [5].浅析网络传播时代女性群体污名化现象[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7)
    • [6].知识女性群体界定和起源浅析[J]. 戏剧之家 2017(19)
    • [7].污名化:高学历女性群体婚恋“难”的成因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8)
    • [8].生存-融入-发展:上海远郊的外来女性群体[J]. 党政论坛 2015(07)
    • [9].传播学视角下女性群体形象污名化研究[J]. 新闻文化建设 2020(08)
    • [10].论《羽蛇》中的女性形象[J]. 北方文学 2016(26)
    • [11].神经衰弱需要调整心理[J]. 金秋 2017(04)
    • [12].论我国女性群体的人权保障[J]. 法制与社会 2015(31)
    • [13].休闲体育对职业女性群体发展的作用[J]. 武魂 2013(04)
    • [14].女性群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改革与开放 2013(18)
    • [15].家政哲学:女性群体充权的新视角[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 [16].“个人化叙事”与女性群体意识的拓展[J].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1)
    • [17].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J]. 黑龙江史志 2014(05)
    • [18].从沉默到反抗——《白鹿原》女性群体悲剧评析[J]. 名作欣赏 2013(35)
    • [19].渗透与分离: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探微[J].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3)
    • [20].城市女性的群体休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场舞为例[J]. 城市观察 2017(04)
    • [21].简析缪娟《翻译官》中职业女性面临的多重桎梏[J]. 青年文学家 2020(21)
    • [22].试论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与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J]. 兰州学刊 2013(12)
    • [23].广州市弱势女性群体创业问题研究[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2(03)
    • [24].创伤主题在《幕间》女性群体中的体现[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6)
    • [25].近代女性群体的武术参与历程考察[J]. 当代体育科技 2016(27)
    • [26].沈阳市女性群体旅游行为特征研究[J]. 绿色科技 2019(19)
    • [27].耽美文化在青少年女性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研究[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02)
    • [28].浅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性主义[J]. 名作欣赏 2013(35)
    • [29].战争背景下的女性群体——电影史经典主题阐释[J]. 作家 2008(12)
    • [30].福斯特笔下的女性群体形象解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

    标签:;  ;  

    政府责任视野中80后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