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一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观察组观察对象在此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后存活率、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比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比例等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有助于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的改善,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关键词】小儿;心肺脑复苏;纳洛酮
【中图分类号】R720.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13-02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临床死亡及前期采取的心肺脑功能抢救措施。对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儿。目前认为CPCR抢救最关键的时机是最初1~4min,肾上腺素是公认CPCR的首选药物,以往认为中小剂量增加房室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是复苏的优点。引起小儿心博和呼吸骤停的因素往往多于成人。如婴儿猝死综合征,喉痉挛、器官异物,胃食道反流,肺炎痰堵等,均好发于儿童时期。[1]由于小儿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比成人强,影响脏器功能的慢性疾病也较少见,故复苏成功率相对比成人高。选择我院2014年1月一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洛酮在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一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0岁,平均(64士2.1)岁,发病至心肺复苏治疗时间在3~30min,平均(143士54)min。患者基础性疾病情况为:重症肺炎50例,败血症15例,呼吸道窒息25例,小儿腹泻病并重度脱水10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顺序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5.2士1.1)岁,平均发病时间(12.1士3.4)min。患者基础性疾病情况为:重症肺炎25例,败血症8例,呼吸道窒息12例,小儿腹泻并重度脱水5例。观察组5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8士1.5)岁,平均发病时间(164士3.1)min,患者基础性疾病情况为:重症肺炎25例,败血症7例,呼吸道窒息13例,小儿腹泻并重度脱水5例。由此可见,两组观察对象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在临床诊断后,接受及时的常规心肺脑复苏方法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通气、气管插管准备、快速补液、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胸外心脏按压等等。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通过心电监测了解患者室颤情况,利用点击除颤。按照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适当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是多巴胺,从而提高患者血压水平。同时,实施生命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患者体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和治疗原发病,冰帽降温。观察组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静脉推注。0.01mg/kg纳洛酮,每2~3min给药1次,直至产生理想的效果。如果此剂量没有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接下去则应给予0.1mg/kg给药,最大不能超过成人剂量10mg。[2]两组观察对象均按照病情轻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措施,并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两组观察对象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神志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准确记录,了解患者清醒时间昏迷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情况,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且心肺复苏成功24h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对其β内啡肤和血乳酸等指标进行分析与检测。
1.3观察指标
心肺复苏成功评定依据:患者临床治疗后,心电图或是心电监护检查结果证实,患者表现为窦性心律或是室上性心率,且持续时间超过2h,即可评定为复苏成功。脑复苏成功评定依据:患者临床治疗后,基本恢复为患病之前的脑功能水平,即可评定为复苏成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心肺脑复苏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5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后存活率、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比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比例等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心肺脑复苏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5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后GSC评分、APACHEII评分、血乳酸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PR治疗和心脏骤停过程中,患者的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一液循环系统停止运行,进而导致β—内啡肤(β—EP)的大量释放,并提高其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亲和性,其结果在于:脑缺血状态下的β—EP释放提高,大脑皮层缺血一后,β—EP含量显著提高,并诱发脑细胞水肿现象;导致钙离子大量进入机体细胞内,氧自由基暴发性释放,钙通道离子过载,进而导致细胞发生急性水肿等不良改变,导致灌注损伤现象逐渐恶化;吗啡样作用增强,进而诱发呼吸抑制症状等等。肾上腺素是CPCR的首选药,它具有T、U受体兴奋作用,小剂量(0.05~0.2μg/kg.min)兴奋U受体,扩张血管,增加心率和房室心肌收缩力,中等剂量肾上腺素皆有T和U受体兴奋作用,大剂量肾上腺素主要为T受体兴奋作用,增高外周阻力,有利于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还具有激发心肌复跳,变细颤为粗颤的疗效。以往认为中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增加房室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是复苏的优点,但现今新观点认为,复苏药物首先应增加心脑灌注压,大剂量肾上腺素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主动脉舒张压增高,保证冠状动脉充盈和脑灌注。因此,国内外学者有主张复苏时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但剂量过大可致心肌孪缩造成石样心。故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尚须积累更多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我们认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心跳骤停均可使用,比如心脏停博、对通气和给氧无反应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3次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无博动室速或心电机械分离等均有用药指征等等。纳洛酮则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作用,进而阻断阿片受体,提高心肺复苏治疗的成功率,保证外源性肾上腺素治疗作用的发挥。同时,纳洛酮还能够对呼吸中枢抑制产生治疗作用,阻断β—EP,进而纠正患者低氧血一症症状,提高呼吸中枢兴奋性以及其对于二氧化碳的敏感性[3]。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其存活率、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比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比例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GSC评分、APACHEII评分、β—EP和血乳酸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因此得知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有助于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的改善,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参考文献
[1]宁宁.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5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9:4361.
[2]王琪.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02:219-221.
[3]张琴兰.纳洛酮抢救小儿昏迷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2: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