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认知心理的深入研究,数学交流的价值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注重数学交流,已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面对世界教育的潮流,我国新课程改革也把数学交流放在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然而,从数学交流的具体实践环节来看,中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的现状并不理想,对数学交流有效性的评价和提升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数学交流是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数学信息的表达、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数学交流的有效性是指数学交流的有效性程度(或有效性水平)。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数学交流的有效性可以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个等级。其中,高效的数学交流(即常说的“有效交流”),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求的目标。课堂数学交流存在着IRE模式、交流体和交流链三重结构。从微观上看,课堂数学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提出问题(Initiation)、学生们回答教师的问题(Response)、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基本模式,IRE模式成为师生数学交流的基本结构;从中观上看,师生的数学交流是围绕某一特定数学主题并将其拆分成更小的单元而进行的交流活动(交流体);从宏观上看,课堂数学交流是由连续而不同的交流主题共同构筑的,是由一系列交流体组成的链状结构。课堂数学交流的层次结构为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探察提供了理论架构。一方面,课堂数学交流在整个课堂中具有一种整体效应,这种效应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依赖的环境表现出来。在构建T—S—E(教师—学生—环境)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化方法,对课堂交流有效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给出了具体的可参照的数据。另一方面,课堂数学交流常常以语言为载体进行,课堂中IRE模式是构成师生语言交流的结构细胞。因此,交流体作为课堂交流链的一个缩影,借助语言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窥见整个课堂中数学交流的问题所在。本研究还提出了中学数学课堂中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和途径,主要有:创设积极互动的交流环境;选择有意义的交流主题;采取恰当的数学表示与表达;注重数学交流中的元认知等。课堂中的数学交流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因此,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提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目标和责任。